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師年輕化
2007/05/13 22:48:35瀏覽1464|回應13|推薦20
  我有一位學長,從東海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便一直在台南某所高中教書,去年聽說已經退休一年。為什麼不教了?因為他是全校年紀倒數第二老的老師,原來這個學校超過五十歲的老師已經很少。每個新學年他一踏入教室,底下就竊竊私語:「老的,老的。」對他形成不小的壓力。我很為他惋惜,但更惋惜的是這所學校的學生,他們永遠地失去了一位好老師,而且還不了解其中的含義。因為我知道的這位學長,口才便給,對所教課程又很有自信。退休後,他每天在自家的農地種菜,種各式各樣的有機蔬菜,自給自足,似乎也自得其樂。不過,我從電話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當他談及提早退休時,言談中仍有些許落寞。

  我有一位同學,在彰化縣某高中任教,去年也退休了。為什麼年紀輕輕地便不再教?因為學校要求教學電腦化,他跟不上,自覺落後,所以年資一滿,便退休了。

  我有一位親戚,在花蓮某國中教書,前幾年退休。雖然她也因為教學電腦化而深感教學負擔過重,白天上課,回家除了改大量的作業,還要學做教學網頁,幸好還有一位很懂電腦的丈夫幫忙,也算順利地建立了網頁。但教學負擔加重不是她退休的主因,而是現在的國中生很難帶,擔心哪一天要發生什麼不可預期的事,所以年資一滿,立刻退休,心也可以放寬。

  我有位朋友在台北一所名校任教,也遞出了退休申請書。據說,現在台北的高中教學流行看老師操作PPT(Power Point)的熟練程度,而不看真才實學。累積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如果沒有趕快學會這個輔助教學的玩意兒,在學生眼中便是缺乏吸引力的。大半的學生無法分辨教學的實質內容跟花俏的影像哪個更重要。雖然有少數的同學發現上擅長操作PPT的年輕老師的課,好像整學期都在黑暗中上課,既很少看到老師的表情,上完課也覺得熱鬧有餘,無甚收穫,但多數學生還是喜歡這種上課方式。

  以上這幾位我認識的人,都是很認真的老師,但卻都早早或即將退休。這真是台灣教育的一項隱憂。如果有教學經驗並有教學熱忱的人,只要年資一到,就幾乎是毫不掛念地紛紛求去,乍看似乎帶來了教師的年輕化,為教育界補充進新血,但累積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卻早早地退出了職場,沒能以其教學專長為社會多作頁獻,在我看來,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上面講的都是中學,大學的情況也有些類似。跟十幾二十年前相比,現在老師的平均退休年齡可能提早了十到十五年吧。有很多因素讓老師不能安心任教,倍感壓力。這些促使老師「提早」(不到法定強制退休年齡65歲)退休的因素大概有國內政治的混亂、教育政策的朝令夕改、社會的浮躁、文化心理的華而不實等等。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stavq&aid=957692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主導與輔助
2007/06/03 11:03

同意Emily*。

教學輔助工具不宜喧賓奪主,不能取代面對面講課的互動。

如果不在意課堂上面對面的互動,那麼乾脆只用遠距教學就好了。

我以為,課堂上面對面的互動是很重要的,比如教師講課時,學生聽講的表情,這表情回饋給老師,有人面帶微笑,老師講課就有勁,學生全都面無表情或打瞌睡,老師就講得痛苦;又如學生提問後,教師的思索及回答等。


Franc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所言甚是!
2007/06/02 09:50

所有這些輔助教學軟體(如PowerPoint...等)都是工具,再如何炫麗奇巧都沒有內容來的重要,可惜,現在年輕一代學子比較注重"金玉其外",不太在乎老師授課的內容是否"敗絮其中",而且巴不得你教授的是一泡就開的速食麵,好吃方便擋飢就好,有無營養再說啦(已經下課了...你還在嘮叨喔?) 更談不上消化之後的創意更新....

當然這種偏激的指責也許也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但是大環境勢不可擋,如果大多數的都這樣,一兩個想要扭轉乾坤也蠻難的,

唉,但求盡心.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泰勒主義
2007/05/23 09:02

To Lukacs:

現行評鑑制度背後的思惟,是可怕的「泰勒主義」(Taylorism):

美國F.W.泰勒首創的一種旨在加強剝削的生產管理和工資制度。基本內容和方法有:

  1. 首先制定恰當的工作定額,也就是選擇合適而熟練的工人,對他們的每一項動作,每一道工序的時間進行記錄,並把這些時間與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其他延誤時間綜合起來,得出完成某項工作的總時間,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個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2. 培訓工人成為「第一流的工人」,即適合於某項工作並且又願意努力幹的工人,使他們的能力與工作相配合,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力量進行工作
  3. 在上述基礎上實行標準化原理,也就是使工人掌握經過科學手段確定的最經濟、效率最高的操作方法
  4. 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即根據工時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生產規程和勞動定額,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凡是達到或超過定額的工人按高工資率計算工資,凡是不能達到定額的工人則按低工資率計算工資。

泰勒制的產生,使工廠的生產管理發生了變革,由單憑經驗的管理轉向了科學管理。但是泰勒制也加強了資本主義剝削關係,使工人處於極度緊張的勞動之中,大批工人由於早衰而被解雇

[source]

台灣強調量化管理的學術評鑑,常被人聯想到「學術工廠」、「論文生產線」等字眼,從泰勒主義的角度來看,亦有強化「剝削」的功用。就國立學校而言,泰勒制有利於國家對雇傭而來的教師加強剝削;就私立學校而言,泰勒制同樣有利於企業主加大對校內教師的剝削。

就我所知,就在台灣強調量化管理的學術評鑑之後,理工科為主的學校已過勞死了三名老師,文法學校則死了一至兩名(有一名我無法肯定是過勞死)。我的觸角很小,所知極有限,不知道還有多少沒見報的個案。而困難的還在於,難以建立量化管理與過勞死的因果鏈。我講「難以建立」不是不可能建立,而是有關部門恰好不會支持這樣的研究。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ZT張小虹:斷章取義
2007/05/23 08:43

2007.04.04  中國時報 三少四壯集—

曾聽好友講起她在美國知名建築公司工作時的一段往事。有回公司裡要辦電腦繪圖的工作坊,好玩又有趣,但她卻不在名單之上。她找到公司主管,探問是否也可以加入學習,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需要保護一些優秀的設計頭腦,不受電腦影響。姑且不論這是拐個彎的讚美還是軟釘子,這個回答卻充分展現了該公司的一種睿智、一種遠見,一種在電腦繪圖年代中對設計精英/基因差異的堅持。

倒是最近一兩年開始用PowerPoint準備演講,才真正感覺到電腦軟體設計對思考方式的可能形塑力量。原本用來凸顯數據圖表的PowerPoint簡報系統,以單張投影片組合而成,結構本身傾向網狀散點的跳躍思考,描繪重於分析,圖表優於文字。以前常常喜歡把演講稿,當成論文稿的初步大綱,演練完一場演講後,論文的主要架構也就胸有成竹了。但現在可慘,只要是用PowerPoint準備出來的演講,從頭到尾洋洋灑灑講完一遍後,思路與論點依舊七零八落,幾乎不能繼續發展成論文,這才驚覺五顏六色有如彩繪指甲般有趣的PowerPoint,極有可能是有毒素的,會將思考片斷化、零碎化、影像化。

直到現在才真正了解,不僅未完成的論文無法用PowerPoint來構思,就連已完成的論文,也無法用PowerPoint來拆解。每回在學術場域看到人文學者使用PowerPoint發表論文時(包括我自己),總是覺察到一種適應不良的異常尷尬。人文學者使用PowerPoint的問題,不在於技巧是否嫻熟、設計是否眩目,而在於嘮叨重複,耳朵裡聽一遍,眼睛裡還要看一遍,更在於不懂得「斷章取義」,總是弄出一堆「剪不斷理還亂」的文字牽拖。最常見的是為了維持文字敘述的完整性,而將整段整段文字,直接搬移到投影片上,於是密密麻麻一堆10級以下的文字,造成視覺閱讀上的重大障礙。

這種不知切割、不知取捨、不知剪裁的毛病,或許有可能來自個別人文學者的過度自戀(字戀),但真正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強調「提綱挈領」的PowerPoint與人文思考的模式,有本質上的歧異性而無法和平共存。人文研究著重文字敘事所導引出的思考過程,而此過程的綿密連續性,與文字交織,無法用分條表列的簡報系統輕易切割。我們當然可以一言以蔽之,說出論文的中心主旨,問題意識,研究方法,結論或發現,但人文研究真正迷人的地方,不在於這些結論,而在於推向這些結論過程中,思考與語言文字的繁複交織,時有奇花異果的美麗綻放。人文思考層次的細密,不在於是否能用一二三四點來分別表列,而在於精細鋪展一如何構連到二,二如何辯證到三,三如何轉進到四的文字細節,皺褶處就是上帝或魔鬼、地獄抑天堂的躲藏。

在新批評掛帥的年代,文學研究中流行的術語是「改寫的謬誤」(the heresy of paraphrase),聲稱切切不可為了便於理解,就將韻文或詩「改寫」成散文,因為「改寫」所造成的文字轉換,將徹底破壞原有韻文或詩的語言結構,「改寫」過後面目全非。而在今日電子科技主導的年代,或許人文學者應該創造一個新名詞,叫做「權力光點的謬誤」(the heresy of PowerPoint),來反擊這股e化浪潮。用來作簡報的PowerPoint,不是用來鋪展文字細節、放大思考皺褶的,而是以空間切割時間,以影像取代敘事,讓所有的歷時軸都成為共時軸的假象。從第一張投影片始,至最後一張投影片終,PowerPoint沒有真正敘事的動量,PowerPoint沒有時間推移過程中的思想轉動,PowerPoint甚至清除了學術肉身的面部表情。

廣告詞說得曼妙,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使用PowerPoint後才明瞭,科技也始終改寫人性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ZT張小虹:權力的光點
2007/05/23 08:40

2007/05/09三少四壯集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努力抗拒在課堂上使用PowerPoint,只是因為不想讓教室裡的「臉對臉」(face-to-face),變成了電腦軟體簡報系統的「界面」(interface)。

但曾幾何時,PowerPoint已然成為教學e化的進步指標。常常經過一些教室,裡面漆黑一片,看不見老師,看不見學生,只看見前方講台諾大的投影銀幕,成為教室裡唯一的發光體,唯一的聖壇,唯一的上帝。

PowerPoint教學上的好處在於速度快,可以在最短時間之內提綱挈領,壓縮最大的訊息量,省去繁複的思惟過程與緩慢耗時的黑板板書。PowerPoint的教室有光的無重力,銀白的未來科技想像,不再是粉筆灰黑板擦的散落一地。但弔詭的是,如果課堂中資訊與知識的吸收,強調的是快,那課堂中思考過程的開發展演,強調的卻往往是慢。PowerPoint的「光」速太快了,以致於讓人無法思考,只有單向被動接收。教室中不再需要使用大腦去思辯、甚至也不再需要使用手去抄筆記的學生(反正PowerPoint會掛在教學網頁上),只有繼續讓電子時代超級發達的視覺主控一切,看著發光的螢幕,目不暇給。

於是PowerPoint讓聽覺與視覺並重的課堂,成為視覺取代聽覺、空間取代時間的課堂。這並不是說使用PowerPoint時老師不需要用聲音、用語言去講解內容,而是當文字變成一種光的影像出現時,聲軌與視訊是否同步就不再重要,因為視訊已然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圖像壓倒文字影像,文字影像又壓倒聲音。理解不再是具有時間延續性的過程,理解成為空間瞬時並置的斷裂圖像。講課不再有敘事結構,講課成為重點歸納

至今我仍常常懷疑,PowerPoint是不是一種「懶人教學法」?照理說,上課之前要先做好一個PowerPoint電子檔,乃是費心耗時的一番準備工夫,稱讚嘉許都還來不及,哪裡有可能被視為「懶人教學法」?在現今強調教學e化的教室裡,恐怕沒能準備PowerPoint的老師,才會被視為有偷懶之嫌。但反過來說,面對面而非電腦界面的教室裡,是充滿不確定動量的現場演出,不是錄影不是對嘴,需要加倍的膽大心細,才能讓互動過程中湧現的隨機變數,成為開啟思考轉動的創造契機,讓講課隨時維持在危顫顫的灼熱狀態,充滿焦慮與興奮的混雜,讓課堂討論持續擁有「剛出爐」的蓬鬆熱度。醞釀中一雙雙發光的眼睛是教室中真正的「光」源,而不是一大片發光的電腦螢幕。

但坦白說有時我也會用PowerPoint講課,像是課程議題牽涉到大量視覺圖像或影像的時候,或像是為了趕進度而不得不快馬加鞭的時候。前者無可厚非,PowerPoint對圖檔的儲存與處理,功力驚人,功不可沒,後者卻常常讓我自責,本來是應該帶著學生一邊走一邊想,一邊分析一邊提問,讓她們實際進入思考的轉動過程,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讓我想講的話,從她們的口中說出,並反過頭來質疑挑戰我的論點,而不是用PowerPoint的投影片,單面向地用「光」來表列、來歸納、來宰制。

只有當聲音充滿時間的流動、時間充滿語言的交織、語言充滿不確定的創造動量,教室才能成為教學的現場,教學才能成為思考的事件,思考才能成為體制的逃逸路線。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在教室裡不用PowerPoint,我想認真看著學生的臉,也想學生認真看著我的臉,在思考綿延路徑漫步相遇的剎那,讚嘆歡喜。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丁丁說兩句
2007/05/23 01:37
什麼評鑑!常常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順便作帝國主義學術殖民地的買辦。反映意見?請問你是什麼顏色?!

現在學生,多數是你給他高分就好,如果還能看影片、PPT更好。考試先公佈答案,最好(就公佈了,還有寫不全,沒法拿滿分的)。最好是自拍V8,請「丁丁」 講兩句,教育出各種品類齊全的「丁丁人才」(註一)即可。不要給上面找麻煩,也不要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至於渠等畢業競爭力如何,讓企業去傷腦筋。

要是中了樂透,才不要幹這行。什麼教學熱情,讓政府與廠商把中小學都out-sourcing,市場決定即可。種菜賣豆花,也是促進GDP的很好方式。

註一:丁丁是我的偶像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商榷
2007/05/20 20:27

教學、研究、服務三者應該兼具的說法;對學校評鑑、對老師評鑑的冠冕堂皇,都有迷思在其中。

要求中學老師做研究,以為理應如此,迷思一。

要求大學老師做研究,卻窄化「研究」的定義,以為「研究」做得越多,書教得越好,迷思二。

以為大學老師若只會教書,而不做「研究」,就不能勝任教師一職,迷思三。

以為研究成果的根據就是論文發表的數量、研究計劃申請的數量,數量越多越表示老師研究能力強,越表示老師敬業,迷思四。

以為可以設計出一套「客觀」的評量標準,進而不分學科性質一體適用地、「客觀地」評鑑出大學的良窳與教師的優與劣,迷思五。

以為大學教師除了校內「服務」(當各種校內代表去開會...等),也應擴增校外「服務」,這樣才是稱職的老師,迷思六。

以上所謂「迷思」(Myth),不是說這些想法和說法毫無道理,而是不認同這些想法和說法為絕對的真理。


Franc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做為一個教師
2007/05/17 21:34

教學, 做研究, 行政, 三足鼎立同等重要,但我同意你的隱憂,這三大內容都需要在一個健全完整的評量制度及環境下執行,否則不單是學如逆水行舟,""亦如逆水行舟.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主觀努力與客觀環境
2007/05/15 18:08

MG和Ryan分別談到了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我很同意在整個學習的效果上,這兩者無疑地有很大的影響。我還很欽佩MG提到的那位不怨不悔的老師,那樣的奉獻型的教育者精神,是少有人做得到的。

但是,我以為只依賴個人的主觀努力或熱情,還是不夠的。如何營造出一個讓教與學能達到更佳效果的環境,才是為政者與教育主事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我感嘆的是,今天談這些,談如何有個更好的客觀環境,好讓大部分的人(而不是依靠極少數的奉獻者)均能發揮最大的能量,無異於痴人說夢。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代轉貼回應文:人師
2007/05/14 10:35

人師

by MG

本來是要回應古士塔夫新文章:教師年輕化 但可能因為我這firefox有問題,總是無法回應,所以就把自己的回應文貼於此囉。

大學時期有個我很欣賞的老師,他總是非常有行動力,認真蒐集許多國內外新聞剪報、側錄新聞廣告或節目片段、並且每年修訂他親自編撰的傳播理論講義,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討論。課餘時間除了與同學組讀書會外,另外還在社區大學教課,他說社大那些"老學生"教給他更多東西。此外,有關媒體改革、反戰或一些他支持的社會運動,經常可以看見他帶著小孩一同上街頭。

不過他始終沒升等,我猜想他應該也很難升等。一是因為他實在非常認真在備課,那種認真程度我推想應該沒多餘時間精力接啥大案子做。或許就是因為他的認真,課堂上總是能激發同學許多想像,並主動發言討論(這真是其他課程難見的情況)。二是因為他實在太敢於直言,對於學校政策有意見絕對會在公開會議中提出,他不是那種鄉愿的人,或為了迎合大家而噤語者,我想這種人肯定招惹不少人厭。 :p

我每回都很擔心,哪天學校政策轉彎,逼得這麼一位好老師必須退出,這除了讓我為傳播領域後進者感到惋惜外,其實也跟著擔憂未來傳播界可能因為少了位有風骨的老師而每況愈下。

我記得,那時候有位老師急著要升上正教授,結果該學期兩堂課幾乎都草率帶過。對於想打混的學生而言,心中想著「真是賺到了」;但對於真想學習的人來說,心裡實在很悶。到現在我還是很難原諒那為了自己研究而犧牲教學品質的老師,儘管我清楚她有許多無奈與結構加諸的壓力。但我想,這或許是選擇與取捨問題。

在我成長過程中,那些挹注熱情在教學、關心學生的老師們,對我影響最深刻,也是我最感激的老師。至於那些所謂學術聲望極高者,多半只顧著自己的研究,或不知如何與學生相處,這些老師儘管我欽佩其研究精神,但在我生命中再難烙印些什麼。

我曾經問過那位老師,究竟為何他可以待在學校幾十年(因為我猜想換做我恐怕會覺得無聊)。他回答我「因為我熱愛我的工作」他說他喜歡教書還有跟學生互動,只要有熱情存在,就足以支撐他繼續走下去。從此,這「熱情」兩字經常在我心中迴盪。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