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男人的「吶喊」!
2013/04/19 11:40:11瀏覽2945|回應6|推薦40

近兩年到紐約作客,一定會去拜訪位於第五大道、第六大道、53街上的現代美術館(MoMA)。因為每次都頂多兩、三天,時間有限下,觀賞MoMA這種美術館剛好,何況MoMA每次特展的策劃都非常用心,讓觀賞者能「由小見大」,進入藝術的殿堂,探討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今年四月正好趕上挪威國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 )的特展。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孟克的「吶喊」(Scream),他曾以粉彩(Pastel)創作過四張的「吶喊」,1張私人所珍藏,3張仍留在挪威美術館。

那張由私人珍藏的」吶喊」乃美國財務金融專家Leon Black,於2012年,在「蘇士比」拍賣會上,以將近一億兩千萬美金($119,922,600)得標,創下單筆的最高售價記錄。MoMA此次展出的「吶喊」就是向Black借出來的。

此張孟克畫於1895年的「吶喊」所畫的是:朱橘色詭異的天空下,一個沒有頭髮,鼻孔一棕一藍,雙手掩耳,張口大聲嘶喊喊的人。此畫乃孟克有關人生:愛、焦慮、死亡系列的畫作之一。↓↓↓

看到「吶喊」這張畫,一般人都會想到這是畫中人對四周環境詭異所發出的嘶喊。其實這只對了一半。此畫原名是:「大自然的吶喊」,是先有「大自然的吶喊」後,再由畫中人對此反映出他自己的「嘶喊」。

這不是我自己的解說,是孟克自己的詮釋。1892年,孟克在日記上寫道:有一天向晚時分,他在橋下散步,一邊是市區,一邊是峽灣,覺得疲累了,停步下來,望向峽灣。夕陽正西下,雲層突然轉為血紅(Blood Red),讓他似乎聽到了大自然所傳出來的吶喊聲,遂把當時的景象畫了下來,而且把雲層畫得「血紅」,任其顏色「尖叫」(Shriek)。

孟克這段記憶曾再次以詩的方式,手寫在這張1895年「吶喊」的畫框上。(四張「吶喊」中,只有這張畫框上有此榮幸。)

和兩位朋友散步,夕陽西下,天空突然轉為血紅,我停步下來,筋疲力竭地靠向橋籬,藍黑色峽灣與市區的上方,展現朱血與火舌,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停駐那裡,焦慮地全身抖戰,感受到大自然傳放出來、無止盡的吶喊!

在紐約展覽會場上,讀著孟克畫框上手稿給予的註解,再欣賞這張畫後,當下的感受更為有層次了起來。

都說天才與瘋子只隔一線,我想藝術家與瘋子之間也是,卻也因為如此,他們才可以忘我地一再燃燒自己,讓別人看見他所想表現出來的內心世界,孟克就是這樣一個名例。

孟克是挪威人,父親是一位窮牧師與不得志的醫生。他的母親身體很不好,生了五個小孩後,就與他的大姊相繼因肺結核去世,孟克的小弟也在剛結婚不久後就撒手人寰。

孟克自己也從小體弱多病,連學校都不能去,而且遺傳了父親精神疾病的基因,(他的大妹也有精神疾病),孟克一生都在跟肉體與精神上的疾病奮鬥,尤其是精神上的,晚年還曾因幻聽與被害妄想症而必須住院電療。

所以,這位常常覺得自己快要「發瘋」的畫家說:「疾病、精神錯亂、死亡,有如黑色的天使,從我一出生就同在,一生形影不離。」所以,他畫作裡常反映出他對人生的無常、死亡所感受到的陰暗、恐慌、哀傷,與焦慮。

這樣一想,再看「吶喊」這張畫,就不難想像他為何會對四周環境的變幻如此敏感了,會將外界的吶喊與自己內心的嘶喊,天人合一;將人生的瞬息萬變,以自己外在的行為與內心的焦慮融合一起,並表露無遺。

此次特展中,也有一張「吶喊」平版印刷的黑白創作畫(Lithography),雖是黑白,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天人的嘶喊!↓↓↓

孟克的「吶喊」並不只單以個人表達,畫展中,還有一張「大風雨」(The Storm, 1983年),是以多位女人對著大自然的尖叫,一起回應以「吶喊」。↓↓↓

此畫,背景是孟克在挪威的度假小屋。颱風夜,狂風大作,屋前的大樹被狂風吹到都變形了。屋前幾位婦女,髮帽飛揚,對此大自然的景象回應以掩耳、張嘴,焦慮、不安的神情。這是孟克藉著外在「颱風」的興風作浪,表現出他內心的「狂風暴雨」。

此次特展,我終於看到了孟克的「本人」,就是他的「自畫像」,此張畫和此次展出的「吶喊」乃同年(1895年)的創作。↓↓↓

整張畫,看得我毛骨悚然,更是忍不住悲從中來,因為這張畫宛如他的遺像,他的墓碑。那是孟克的半身像,慘白著一張臉,背景是黑的,衣服也是黑的,頭頂上窄小露白的地方寫的是他的名字與作畫之年,畫底另一處的露白則是他放在胸前的手肘,卻只剩下白骨。那時他不過是28歲的青年,卻已為自己畫上了「墓誌銘」。

「憂鬱」(Melancholy,1891年),這張油畫也是很典型的「孟克」。是一位穿著深色衣服男人的半身像,坐在海邊,以手拄頭,悲戚地望海、深思。背後,遠處,一對即將遠行的男女。註解說那是畫中男人所愛戀的女人即將和她丈夫搭船遠離。↓↓↓

我為何說它很「孟克」呢?因為孟克很喜歡以蜿蜒的線條與畫中人的愁眉苦臉或自省的沈思,來展現其灰暗之心,而這張畫正是範例之一。

還有一張,同樣是「憂鬱」,只是此張由油畫改為木板畫,畫名也改為「黑夜,憂鬱」(Evening, Malancholy,1896年)。同樣的坐姿,同樣拄著頭陷入沈思,但整個人轉向180度。這張木板畫,孟克讓它只剩下幾乎只有兩種色彩。主角整個人幾乎全是黑的,但天空卻幾乎一片血紅,灰黑的海陸之間的分界線,也是一絲絲的腥紅,讓畫家所要表的外在與內在的世界之吶喊聲,更為強烈了。↓↓↓

還有一張「吸血鬼Ⅰ」(Vampire Ⅰ , 1894年),是孟克對愛的詮釋。全黑的背景前,一位穿著深色衣服的男人埋首在一位長髮女人的懷中,雖看不到他的臉,卻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悲傷。↓↓↓

以前,我也看過孟克另一張「吸血鬼Ⅱ」(VampireⅡ, 1895年),其中男女乃對調了180度的方向,女鬼整個頭髮很是血紅,像火舌一樣披掛纏繞在男人身上,吞噬著她懷中憂傷的男人。↓↓↓

此次展覽的「吸血鬼Ⅰ」色調是柔和的,張牙舞爪的女吸血鬼成為溫柔的女人,像真的在安慰她懷中因愛而受傷的男人,因此使整張畫更為無奈與悲戚。

我相信它們來自同一張畫,因為孟克是一位很會推銷與普及自己畫作的印刷創作的專家,常常以金屬或石塊的平板畫(Lithography)或木刻畫(woodcut)的方式,將同一張畫加以重新排列組合或變色,所以,同一張原著,可以有不同的色調或增減的表現方式。

比如這次特展中有一張「病小孩」(The Sick Child)。展覽會中的註解說孟克畫的是他的大妹(Laura Catherine),就是我先前談及的那位跟她一樣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

孟克的大妹患有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而且很早就發病,情況也比孟克嚴重,常需住院治療。其實,孟克曾以「病小孩」之名畫過六張油畫,記錄他大姊Sophie身患肺結合的情形。我看過那些畫,所以覺得此次特展的平板畫,應該是擷取油畫中他大姊的頭像,加以平板畫處理。↓↓↓

畫中是一個女孩悲傷的側臉,黑色為主調,唯一的色彩是散佈在她長髮各處的「腥紅」,猶如染上真的血一般。頭髮一處處令人怵目驚心的血腥,象徵的應該是外人所看不見的她腦中混亂的精神世界吧。

孟克妹妹髮上的那種「腥紅」色,就像孟克畫作上常有的黑色背景、黑色衣服、悲戚的表情一樣,也都可以在孟克其他的畫作上看到。

比如「焦慮」(Anxiety,1894年),背景和「吶喊」一樣是挪威的峽灣。「焦慮」原本是油畫,那些血紅的色彩原本大都出現在天空上,和「吶喊」一樣。然而特展上這張木板畫的「焦慮」,人群裡,一張張焦慮的表情,經由畫家的重整,將其內心感受到的動盪不安、驚恐、絕望,藉由這一群人,整個淹溺在焦慮的「血海」之中。↓↓↓

這次特展,我真的可以確切地感受到孟克確實是一位「憂鬱到底」的人,因為即使他畫的是「聖母」(Modonna, 1895年),畫的是耶穌的母親,但這張畫有著聖母與耶穌的畫作中,我依然只能看到絕望與悲傷。耶穌的誕生應該是喜慶的,但他這張彩色的平板畫卻沒有帶來希望。(雖然這張畫也有另外一種很「色情」的解說,但我並不想放入此次探討中。)↓↓↓

「嫉妒」(Jealousy, 1895年)這一張,重點是前面的一張大臉,襯托前方的是後面的一對男女。孟克有很多張不同版本的「嫉妒」,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服裝來詮釋,甚至曾將後方那對男女以亞當夏娃偷吃蘋果畫出,表示人們對上帝之愛的背叛。但一定都是三個人,三角關係,以整張畫來表露「嫉妒」背後所包含無盡的悲傷。標題是「嫉妒」,畫家想要表現的卻仍是內心那種無法克制的悲痛,對他在人際關係中所受到的背叛而感到疏離、憂淒,與絕望。↓↓↓

最後一張是木板畫:「兩個寂寞的人」(Two Human Beings, The Lonely ones, 1935年),也是如此。海是黑的,浪是大的,兩個人,一男一女,一前一後,女人的色彩是明亮的,男人的是黑暗的。雖是兩個人,卻都是寂寞之人。這雖是孟克晚年的作品,然而即使到這個年歲了,畫家的心境依舊如昔,仍以整張畫來述說故事,來表現出他對人生無常所帶來的焦慮,表現自己在經歷愛又失去了愛,受到背叛、嫉妒、被遺棄後所帶來的痛苦。↓↓↓

此次紐約的孟克特展就只有這12張畫,卻仍足以看到孟克的內心世界,讓人不能不驚嘆藝術家「畫筆」的力量。

其實,世人對孟克的喜歡與重視,可以從孟克畫作的多次失竊與多次高價賣出所看出。也就是說,很多人都想擁有一點孟克,不管是用偷的,或是用買的。

2004年,挪威國立美術館珍藏的「吶喊」與「聖母」,竟在光天化日下被偷走。雖然不久後幸運尋獲,卻已破損,必須修整才能再展。2006年,另有5張畫,也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典雅的大飯店Refnes Gods被偷走。

同年,他一張彩色的木板畫「兩個寂寞的人」在挪威以一百多萬美金賣出。2008年,他的「吸血鬼」以將近四千萬的美金於紐約賣出。那張「吶喊」當然更不用說了,我先前說過的,是天價;一億兩千萬美金,是此次特展的「寶貝」。

其實,孟克本人不算受過甚麼正式的繪畫訓練。他從小身體不好,必須留在家裡自習,所以常以畫畫自娛。儘管想要正式學畫,但他的父親一再反對,所以他還是先念了工學院後才改習兩年藝術。他先在挪威跟一些波西米亞派的藝術家來往,後來前往巴黎,受到印象派的影響,尤其受「高更」那種畫「邊線」(Bounding line)的影響。當我看到那張「憂鬱」,其實馬上忍不住想起高更來。

所以,畫家不一定要能完全「寫真」才能感動人,荷蘭的畫家梵谷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孟克當然也是如此。他的繪畫技巧基本上算是笨拙、生硬,卻因為他畫的都是他用「整個生命」當成畫筆所畫出的內心世界,所以觀賞的人,總能在他的畫中明確地聽到他的鼓聲、心聲,而深受感動。

所以,有機會去觀賞任何藝術特展的人絕不要放過,因為你不知你將會和那個藝術家有一次怎樣美麗的邂逅!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dai1&aid=7519929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精采導賞
2013/04/24 16:32

紅色的不安

黑色的絕望

藝術家那敏感而易傷的特質

有時令人很不捨

蔡岱安 (daidai1) 於 2013-04-25 03:09 回覆:

百分百同意。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吶喊
2013/04/23 18:13

男人好可憐

把男人的吶喊畫得好畸形  卻很傳神

其實每個人都有生命吶喊

這人生的限制太多了

蔡岱安 (daidai1) 於 2013-04-24 05:18 回覆:

確實。

妳的心聲正回應了我一位好友所說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其生命的吶喊的!

共勉。


米蘭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候
2013/04/22 20:45

我認為生活裡, 若是偶而有些許藝術畫品作為陪伴, 當可使得我們更加具有賞識的能力祝事事順心!

蔡岱安 (daidai1) 於 2013-04-23 08:18 回覆:

藝術家跟我們一起分享生活與生命的奧秘。

藝術家的熱情與敏感,令人動容、動心啊!


雲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個孟克!
2013/04/22 05:54
精闢的評析,深刻感受到”吶喊“在心中引起的震撼!
蔡岱安 (daidai1) 於 2013-04-23 08:10 回覆:

我一個朋友跟我說,

每個人的生活裡其實都有幾幅自己「吶喊」的畫,

以不同的場景與色彩來抒解內心的寂寞、無助,

不安焦慮,精疲力竭,

只是,畫家與作家以「筆」宣洩,

一般人私下獨喃自語。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分享!祝福安好!經過炸彈封城,我們是否應該效其[吶喊]!
2013/04/21 20:31
!
蔡岱安 (daidai1) 於 2013-04-23 08:05 回覆:

看到電視上的報導時,我馬上噁心嘔吐,

Sick to my stomach literally,

我想我們都有我們的一再吶喊。

Boston Strong.


火星情報總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oMA
2013/04/19 15:40

想到在New York Times看到的這照片。

MoMA真讚。

蔡岱安 (daidai1) 於 2013-04-23 08:02 回覆:

謝謝您幫我增加此文的戲劇效果,

當然,這確實是美術館裡的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