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冷酷理性與人情味
2016/10/23 09:54:40瀏覽1243|回應1|推薦15

 

許多年前,有位來台的美國青年學生(狄仁華),在回美後寫信給他在台灣的友人,信文後來刊於報章,題目是「人情味與公德心」,大意是說:台灣人很有人情味,卻缺乏公德心。這封信引起台灣媒體的一番討論。許多人都贊成上述批評,認為我們太講人情味而太少公德心。

許多年過去了,台灣社會在兩件事上的表現有沒有改變呢?我相信有。現在,隨地亂丟垃圾、煙蒂,或抽煙讓人吸二手煙的情形都已經有可見的改善。總之,整個社會顯得較前有秩序、人比較有公德心。

話說回來,偏重人情味而忽略公德心的情形並沒有完全消失。因為那其實是我們文化的特質,也或許是多數人類社會的共同特質,只有少數社會比較例外,像是基督新教文化的社會。

基督新教文化下的人為什麼顯得比較有公德心?可能可從至少兩個方面來尋找原因。一是他們的理性化程度高,一是他們社會紀律強。後者可從基督教倫理來解釋,特別是新教倫理,很強調自律。而且這種自律背後有(宗教)社群的力量,所以自律是依社群的規範為準,從而也符合公德心的要求。

那麼,理性化又與公德心有什麼關係?近代西方理性化背後的推力又是什麼?

近代西方理性化背後的推力,應該部分與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有關。此外,科學知識與理性精神之間顯然也存在互相增強的關係。不過,人對宗教信仰的愛恨糾結,很可能也是激出理性化的重要心理背景。

至於理性化與公德心的關係,主要應該是在於理性幫助人們認識公德心或公共規範的意義。人常困於生活,往往只能很有限地對外界展現友善。所以,我們的友善會集中對身邊親近的人,而難及遠。公德心則偏向要求我們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維護所有的人的某些權益。這是關照一種抽象的群體,是一種抽象的行為要求,因此也是超過我們感性直覺所願意關照的對象,對行為的普遍限制或要求也讓人不習慣。只有一種帶冷酷味道的理性態度才會促使人願意懷抱公德心。問題是,現代異質社會愈益需要公德心,否則龐大的社群很難維持秩序。也只有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公德心才愈益具有道德意義。否則,人們很可能認為有人情味才符合道德意義。

有個對聯是這樣寫的:「仗義每出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這話反映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但是讀書人與屠狗輩的真正不同,可能比較是理性化程度之別,也是在人情味與公德心上著重點的差別。

理性化,有時候是要對抗人情味的,這時候,理性可能顯現為某種程度的冷酷。因為人情味有可能不利於維護更龐大團體的公共利益或長遠利益。人情味可能是以資源投注於特定對象,而且資源可能(潛在)屬於社會集體。最典型的情形是公部門的人事安排,如果講究的是讓自己身邊的人得到好的位置,那就是顧了人情味,而可能失了公德心,因為可能對社會集體不利。

人情味不僅較易投向我們親近的對象,也可能用在維護我們所較關注的某些價值上。以現在都更困難為例,老屋拆遷過程中遇到的阻力,部分就是受到人情味的支撐。譬如士林文林苑的王家,很多人並不認識他們,但是卻自然同情他們,於是幫他們阻擋拆遷。即使最後王家自己已經放棄阻擋拆遷,還有些人卻不願意放棄。

針對性討論某一個案,比較容易牽引出無謂的爭議。我只是想舉實例指出,人們會因為人情味的作用而採取某種行動,旨在維護他們所關注的價值。

我們也常看到,憤怒的群眾因為同情犯罪受害者,而追打犯罪者、加害者,結果需要警察來維護那些「犯罪者」。有時候,這又惹起群眾進一步的不滿。但是,「犯罪者」真是犯罪者嗎?他真該受群眾這樣的懲罰嗎?群眾是否誤判是非,或誤判情節嚴重程度?

問題在於,基於人情味而為的行動,總體來看,究竟該是不該呢?當它與集體理性的選擇對立時,很可能就不合宜。但是,人們對人情味的自然擁抱,卻可能使人不願意改變行動。要改變行動,就需要某種程度的冷酷的理性態度。而且,在我們能確實掌握實質理性以前,我們還必須先考慮形式理性原則。這些,都與人情味不沾邊。

人們並不喜歡沒有人情味的、冷酷的理性。但是,兩者間的衡酌卻可能是個重要的門檻。基督新教世界的先進,可能相當程度是藉助於理性化的態度。所以,社會學者韋伯會擔心現代化的西方會走向去人性化。但是,沒有這種冷酷的理性化,西方的先進性可能也就無從說起。

我們不能說西方人沒有人情味。也許,他們有時候會表現出比我們更多的人情味。在我們的社會裡,人情味更容易糾纏著其他的愛恨情仇,結果對特定對象,我們的人情味可能變成是負數,不再是展現溫暖、關懷,而可能是刻意的冷酷對待。

重要的還是理性化。我們需要講究什麼樣的理性化,但是,我們不能停滯於片面講究人情味的狀態,特別是當人情味與集體理性共識相違的時候,與理性溝通原則相違的時候,我們應該想起理性原則,那才是社會正義關鍵所繫。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78766964

 回應文章

打倒支那
2022/02/27 15:18
道德就是道德,哪有什麼公德心,一看就知道是支那人為掩飾無道德,還把道德分公德和私德,所謂有人情味無公德心,就是儒家思想,只問立場,不問是非,說穿了,儒家文化就是黑社會的江湖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