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展開你的運動
2018/05/14 16:58:31瀏覽1177|回應0|推薦0

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開始嘗試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包含籃球明星Lebron James、日本越野跑者鏑木毅、超馬好手 Zach Bitter、越野跑者 Jeff Browning以及健身人士等等,儘管這樣的飲食論述越來越多研究實證,但仍有些不可避免的眉角需要注意。

起初可能感覺不太好

從來自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轉換成脂肪能源之前,會有兩到三周的適應期,身體在面對缺乏糖類時會出現頭痛、疲倦甚至是體力衰弱狀況。飲食修改與訓練調整一般,對身體都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壓力。所以盡可能在 Off-season 或是非強度訓練期開始施行調整。隨著適應期過後,身體的能量會慢慢回來。曾經是高碳水化合物飲食者的超馬好手 Zach Bitter 表示,在他改變飲食後有一個月的時間都維持低強度訓練,讓身體慢慢適應轉換。

小心不要吃成低卡路里飲食

攝取健康脂肪的生酮飲食,常常會出現抑止食慾的產生,而且運動亦有助於控制食慾。所以往往許多運動員都會因此出現攝取『低熱量飲食』,而造成身體疲勞以及倦意上升、壓力指數上升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在開始修正飲食時,要從低醣中量脂肪慢慢提高,因為你需要健康、好的脂肪去幫助身體有足夠的熱量運作。

攝取已經是低卡路里飲食,又急著要完成強度訓練課表,一下子希望改變的東西太多,身體會無法負荷過來,而且你也很難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益的。

透過有氧運動可以燃燒更多的脂肪

肝醣是種沉積在肌肉和組織中作為碳水化合物儲備的養分,開始生酮飲食之後,相反的身體所使用的是脂肪和酮體。如果擁有長途自行車或是跑步等有氧運動的習慣,低碳水飲食會幫助提升脂肪的氧化,產生更少的乳酸也降低氧耗需求。換句話說,身體會透過這樣的飲食結合運動模式代謝更多的脂肪酸。但同時要注意的是,他不一定會增加運動表現?

如何重回碳水化合物懷抱

研究表明,生酮飲食加中等強度運動可以對人體組成產生正面影響。生酮飲食幫助人們在休息時和低到中運動強度狀態下,增強人體燃燒脂肪的能力,因此在這些區域進行訓練時,可以最有效地減輕體重。而同時,為了要增加紅血球攜氧的能力以及幫助心臟更強烈的作用。少量的攝取碳水化合物是有效的,你可以透過攝取地瓜、水果、以及一些米飯去獲得這些幫助。

每個人對碳水化合物耐受度不太相同,對於一般肥胖追求瘦身而言,或許100公克以下的碳水化合物是有效的。而對於有持續運動、追求運動表現的人士而言,即使是15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也可以維持在酮態,並且擁有相同的運動表現。簡單地說,透過LCHF飲食提升體內代謝力,跑得越多就能吃得越多。

重新考慮高強度間歇訓練

儘管透過攝取脂肪食物、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可以增加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但是在運動轉向高強度訓練時,身體依賴的能源會從脂肪漸趨向葡萄醣。

然而,在運動營養學家Bob Seebahor 的《Metabolic Efficiency Training》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有本身的『代謝效率點』。某些人在70% VO2max以下的訓練,使用脂肪的效率是最佳的(Fat:Carb,60:40)。但隨著訓練強度的逐漸提升與代謝能力的上升,有些人即使是 85% VO2max的訓練強度,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依舊大過於依賴碳水化合物 (Fat:Carb,55:45)。關鍵在於,讓身體逐漸適應強度的訓練。

每周安排兩到三次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是可以幫助提升代謝效率點,一開始從總訓練量的5%開始,隨著逐漸提升到10%,會發現身體得以適應中強度到最高強度之間的訓練狀態。

循環碳水化合物週期幫助運動員

循環酮飲食包括每週五六天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伴隨著一兩天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這種『超補法』對平衡荷爾蒙和活絡甲狀腺是有幫助的。PhinneyVolek也同意,循環進出酮態是長期維持生酮飲食益處的最佳方式。但循環生酮飲食不代表你要吃麵包、蛋糕、甜甜圈和可樂!當然,為了調整心情偶爾也無妨。

盡可能在碳水化合物的遴選上保持健康的食材,譬如紅蘿蔔、地瓜或糙米、白米飯、香蕉、蜂蜜。這種飲食調整在心理上也是有幫助的,因為你不會『永遠』限制自己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

整天都食用高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是一種對新陳代謝有顯著影響的激素,導致身體的大部分細胞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作為糖原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並停止使用脂肪(代謝)作為能量來源。每週一兩天增加碳水化合物,並讓胰島素水平達到高峰時,胰島素將引導氨基酸進入肌肉組織,並同時補充肌肉糖原儲存。

或者你可以如上一段『重回碳水化合物懷抱』所說,午餐或晚餐後增加一個蘋果或原味蜂蜜奶酪,訓練前兩到三小時吃一點自製的能量棒,並確保訓練能將它有效消耗 (如果你是六點訓練,那麼三點會是進食的好時機)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1197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