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四十二章經》念戒近道(四)
2012/02/17 07:32:52瀏覽466|回應0|推薦0
 

《佛說四十二章經》念戒近道

惟覺法師開示

(四)981206

   「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如何順佛戒?就是:身,離欲寂靜、修善斷惡;口,保持清淨、不犯口四過;心,戒除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如此就是順佛戒。

  相反地,雖然在佛左右,卻時時刻刻心起貪、瞋、癡;口犯惡口、綺語、兩舌、妄言;身造殺、盜、淫,如此身、口、意三業不安於道,背道而馳,就是「不順吾戒」。雖然擁有本具的覺性,卻得不到真實的受用,始終停留在凡夫位,終究不能成就道果。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曾為佛的侍者,卻對佛起惡心,因而身墮阿鼻地獄;又如提婆達多,惡心出佛身血,至今仍在地獄受苦。因此,即使經常在佛身邊,若不信順佛戒,終不能成道證果。 

  佛經記載,有兩位比丘結伴而行,準備去聽佛說法,中途感到十分口渴,便想尋找水源。結果,找到一灘水,卻發現水中有蟲,甲比丘為了持守不殺生戒,堅持不喝,最後喪失性命。而乙比丘心想:「我必須保全性命,才能聽佛說法,所以無論水中有沒有蟲,我都得喝。」乙比丘喝了有蟲的水後,繼續前行,最後終於見到了佛陀。
 

  佛一見到他,便問:「你們有多少人前來聽經聞法?」比丘即將事情的始末稟告佛陀,佛說:「雖然你保全了性命,來到這裡聽佛說法,但是你並沒有真正見到佛;那位持戒喪身的比丘,由於持戒清淨的功德,命終之後生到忉利天,已經先你一步來見過我了。」為了不殺生持戒而死,是一種大慈大悲的菩薩心懷,果報不可思議。所以,唯有持戒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戒」有粗、有細。譬如,持守不淫欲戒,以粗的方面而言,若已婚男女對自己配偶以外者產生了曖昧的行為,或是情書往來、寫字條、打電話,就是犯戒。就細的方面而言,只要念頭一起,想入非非,或對某個人產生貪愛,就是不清淨。若能立刻覺察,馬上照住妄想,明白起貪愛的念頭是生,念頭過去了是滅,知道貪色、貪財、貪吃、貪睡的念頭,原來是生滅、虛妄的,如此,慢慢地就能回歸到這念心,以心來持戒。


  這念心迷了,就是萬惡之源;這念心覺悟了,就是功德之母。這念心要時時刻刻返照,念頭一動,馬上把它照破,如此就是在心上持戒,最後達到沒有妄想、顛倒,安住在正念,時時刻刻定慧等持。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就是定;保持清楚明白、作主,就是慧。這念心具足智慧、定力,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淨土宗的「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之「能仁寂滅」;亦即十方諸佛的法身。所以,悟到這念心性的道理,時時安住這念心,就與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達到這一個境界,就是戒體。 

  戒體是根本:念佛,念的是自性佛;誦經,誦的是無字經──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在詮釋這個道理。有念是方便,無念是究竟。所謂「念無念念」,無念就是戒體,想達到究竟,必須先從方便入門,最後會歸於戒體,就能成道、證果。因此,若能徹底實踐方便法,最後就能到達究竟,這一生就能得解脫。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12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