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四十二章經》念戒近道(三)
2012/02/16 07:34:05瀏覽333|回應0|推薦0
 

《佛說四十二章經》念戒近道

惟覺法師開示

(三)981129

   「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佛子雖然不在佛的身邊,離佛千萬里之遙,但是只要憶持佛所制定的戒法,就能夠成道,如同在佛身邊一樣。因為這念心無遠弗屆,法界亦是無邊際、無障礙,只要持戒清淨,整個法界就是清淨的,如此用功,必得道果。

  所以,能夠行佛所行、言佛所言、思佛所思,雖然去佛甚遠,就如同在佛左右;相反地,所思、所言、所行皆與佛戒相違背,雖然經常在佛左右,也等於離佛十萬八千里。 

  持戒清淨就是對佛最大的供養。供養佛菩薩,不是供養美食佳餚、花果,而是要以佛的言行為自己的言行,以佛的心願為自己的心願,如此才是真正的供養,就能與道相應。
 

  「憶念吾戒,必得道果」,「憶」就是想念,經常想念佛及佛所制的戒。「念」,就是把心念歸一。譬如念佛,就是思惟佛的相好莊嚴、佛的功德、佛的慈悲,這就是念;想佛過去在因地勤修六波羅蜜,自己現在也要從因地上努力修行,這也是念。如此,每分、每秒,乃至每天都在念佛,念念都是正念,妄念自然就沒有了。
 

  所謂「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除了心中細密地思惟、想念以外,口還必須要能依理而言,更要親身去實踐力行,如此由事到理,最後達到事理不二。如果心中散亂、顛倒,就要發個慚愧心,思惟佛法的道理,例如:受持五戒,必須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一條條地思惟;受持八關齋戒,就思惟八關齋戒的道理;出了家,就時時刻刻思惟沙彌(尼)、比丘(尼)戒,檢視自己行住坐臥四威儀是否合乎戒法?若稍有違犯,馬上懺悔、改過,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憶念佛戒」,即是以佛戒作為座右銘,時時刻刻依戒而行,若有違犯則慚愧懺悔。戒有戒相、戒法、戒行、戒體,念戒屬於有為,把心靠在戒法上,使心不散亂、不顛倒,藉由持戒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與空性相應,契悟戒體,就是無為法。所以事上持戒清淨,理就現前,時時刻刻依戒而行,最後必得道果。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付囑佛弟子當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而住。戒就是佛弟子的導師,四念處就是心安住之所,念就是思念、想念這些道理。例如貪著男、女的假相,心生妄想、顛倒,就修觀身不淨,思惟男、女相皆是不清淨,轉化貪著的心念;或是念戒、念佛、念法、念僧,心專注一境,自然沒有妄想,就能馬上停止欲愛的念頭。
 

  所以,想成道證果就必須「以戒為師」,安住在戒法上,時時刻刻思惟自己身口意三業是否與佛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相應;若不相應,就要馬上慚愧、懺悔、改過。所以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如此用功修行,時間一久,心念歸一,心自然就清淨了。明白這些道理,修行就如四兩撥千斤。否則,一味地逃境安心,始終是這山望向那山高,心只知向外看,不知向內返照,整日向外尋尋覓覓,與道就無法相應。所以,修行學佛就是要向內看。向內看就是念,時時刻刻修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些觀行就是念。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