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十二章經 喜施獲福(三)
2012/02/12 07:44:35瀏覽262|回應0|推薦1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章 喜施獲福

惟覺法師開示


(三)930620

   

  在普賢十大願當中,有一項是「隨喜功德」,「隨喜」就是隨喜讚歎,幫助人家成就善法、成就功德,所以不論是自己布施,或幫助他人布施,所得到的福報都很大。

  除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以外,更重要的還要明白「三輪體空」。三輪當中包括:布施的法財或錢財、布施的對象、布施的人,有了這三輪的因緣,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少了任何一樣條件,都無法成就布施的功德。行布施之後,接著要修觀行,亦即思惟這個布施是因緣和合,三輪體空,當中所布施的錢財、布施的對象、布施的功德主——當體即空,這就是般若的布施。懂得用這個道理來修布施,就能得到「無上菩提」的果報。

  除了知道事相上的布施,了解緣起性空之理,更進一步還要明白:不著空、有二邊,堅住正念──當下即是中道實相,如此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所說的法門有粗細、有深淺,不管是粗、細,或是深、淺,只要依法修行,都能得到無量的福報。就好比我們吃一碗蜜湯,無論在碗中間或邊緣的蜜都有甜味,中邊皆甜。所以布施得福,不管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乃至於達到三輪體空、空有不著,皆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報。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沙門」是指佛的弟子。過去,修行的人皆稱為「沙門」,不只是出家眾稱作沙門,其他的修行者也稱為沙門。「沙門」即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的修行人。「此福盡乎」,這福報究竟有多大?能達到什麼程度?沙門問佛陀:「這福報究竟大到什麼樣的程度?是不是用得盡?」就人的一生來講,擁有數千萬、數千億的財產,福報也算是很大,但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這些錢財還是可能用完的。  

  釋迦牟尼佛以譬喻來解答沙門的疑問。「譬如一炬之火」,一炬是指一個火炬,好比在運動會時點聖火所拿的火把。「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數百千人都到這裡來點引這個火炬。「熟食除冥」,就事相上而言,「熟食」即是將火用來煮飯、烤食物;「除冥」,是利用火的光明去除黑暗。就理上而言,成就聖道稱為「熟」,在凡夫之位稱為「生」;「火」則是代表智慧,智慧能除去內心當中的煩惱黑暗。心中有了煩惱就是一片黑暗;沒有煩惱、保持寧靜,內心就會充滿光明,光明即是淨土。有了光明智慧之火,便能「除冥」。由於我們修福的關係,所以心生光明。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不管是將這個火炬用來熟食或是除冥,都不會因為很多人來分取,而失去了火炬原本的光明;修福報也是如此,所謂「燈燈相傳、光光相照」,福報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化除了愚癡和黑暗。這段經文是個譬喻,以此譬喻來總結前面布施、助道之理。這些道理的啟示,對於我們修行有很大的一種作用。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1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