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2/10 07:41:58瀏覽407|回應0|推薦0 | |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章 喜施獲福 惟覺法師開示 (一) 930606 佛法於東漢時傳到中國。《大唐內典錄‧卷一》記載:「言經出起於後漢孝明帝者,……於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奏對曰:『臣聞昔西方有神,其名為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續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亦載:「……太史蘇由對曰:『所記一千年時,聲教被及此土。陛下所夢,必當是之。』」 「佛」乃釋迦牟尼佛,「言」乃宣說喜施獲福的道理。「睹」即看見善者行布施之功德。「人」則指發心功德主。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當中,以布施為首。布施、供養、救濟三者在意義上有些差別:「供養」係由下對上,對於父母、師長、三寶的供養,「布施」則遍指對於所有一切眾生。 「布施」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分成內財、外財二種。「外財」是指金銀財寶、房屋土地;「內財」是指頭目腦髓、心肝脾臟等身體器官組織。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道的時候,割肉餵鷹,捨身餵虎,乃至於將財產、王位都布施出去了。「財」也包含法財;講經說法勸導他人,使之心開意解,解除憂慮、煩惱、恐怖,就屬於「法布施」。「無畏布施」則是指布施身心,令眾生心無所畏。例如看見強盜、土匪剝奪他人的生命財產,仗義直言,見義勇為,加以救濟即是。 「睹人施道,助之歡喜。」有很多人原本未發起布施之心,由於他人讚歎隨喜,乃至於製造種種因緣,來助道、帶動,而發心布施。如是助人者、旁觀者、受施者皆能產生歡喜,獲得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的廣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