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董卓] 狂人末日(1)
2019/03/23 06:53:59瀏覽1939|回應0|推薦3

第五 狂人末日

幽州的聖光啊!

初平二年、西元191年。

新年初始,袁紹除了向大家拜年外,也誠心地反省了過去雷聲大雨點小的一年,反董工作幾乎沒有任何進展,他還失去了王匡的奧援,現在還得處處看韓馥臉色,真是窩囊到家了。袁紹和他的團隊認真檢討,總結出兩個癥結:第一,他沒有皇帝;第二,他兵力不足。

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剛好都與帝國東北的幽州有關。

關東聯盟聲勢浩大,好像整個帝國都跳起來反對董卓,事實上,關東聯盟成員還是以前何進幕府、189年大封官浪潮的中壯年士人為主,圈圈以外、幾個於地方深耕更久、實力更雄厚的大型方鎮並未表態反董,例如在徐州的陶謙,益州的劉焉,以及幽州的劉虞。

劉虞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長子劉疆之後,是正宗的漢室宗親,家族雖無爵位,但從祖父那輩起都是二千石的高位。劉虞走的是「孝廉à平博縣令à幽洲刺史à甘陵國相」的士族子弟路線。記錄上顯示,他是個優秀的行政官,不僅清廉,而且處理政務爭端合情合理,不僅在轄區內有很高的支持率,烏桓、鮮卑等部落也都買他的帳。乃至他也留下一些神奇的傳說,例如蝗蟲故意不飛進他的轄區之類的。

劉虞稍後被徵入洛陽當尚書令,並在漢靈帝中平末年擔任管理皇族事務的宗正,曾與袁紹、蓋勳謀誅宦官但未付諸行動。187年幽州爆發張純、張舉之亂,劉虞被外放為幽州牧,他利用外交手段分化張純等人與烏桓的關係,張純等人失勢,逃亡鮮卑被殺。劉虞因功晉升太尉,成為第一位不在洛陽的三公,他坐領幽州一地多達十餘萬的邊境屯兵。

董卓進入洛陽後將太尉頭銜搶了過來,但他也不敢怠慢這位有錢有兵有名聲的皇家老前輩,因此送給劉虞「大司馬」這樣的上古頭銜,上一位大司馬吳漢已經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了。

接下來關東聯盟起兵、朝廷西遷,劉虞和董卓對彼此各懷著不同的心思。劉虞直斥董卓是「賊臣」,但他認為自己是「宗室遺老」,不應該和關東聯盟那些小鬼賤民攪和一起,於是他派出使臣前往長安朝廷,向皇帝表示效忠。董卓則派人將劉虞徵招入長安,頂袁隗留下的太傅之位。

兩路使者命運大不同。劉虞派出的使者田疇與鮮于銀放棄中原路線,打塞外走,自陜北高原南切,最終成功抵達長安,見到了皇帝劉協,造成朝野轟動,也撩起劉協東歸的想望。董卓的使者卻阻於兵禍,無法抵達幽州,乃至皇命不達,任命不成功。這對劉虞而言是件好事,一旦詔書送到,劉虞勢必得進京,很有機會落得與皇甫嵩一般的下場。

袁紹這廂煩惱著皇帝的問題。想要擴張聯軍勢力,身為盟主的他勢必得繼續封官拜爵,但沒有皇帝,名義就有問題。據說袁紹當時得經常矯詔,他下的公文上頭明文寫的是「詔書」,但用的卻是他邟鄉侯的印;他還將偽造的詔書裝在黑布囊(皂囊)中,密封後才交給對方。這種「皁囊施檢」格式本是大臣上密奏時所用,袁紹現在拿來下矯詔,扭扭捏捏的,收件者也不覺得光彩到哪裡去。再加上190年底董卓對關東軍連續幾場大勝,若是董賊此刻再排出皇帝特使,拿著貨真價實的詔書與官爵前來,難保不會有同志倒戈。

順著這個邏輯思考,立個新皇帝確有其必要性,但要立誰呢?袁紹將目光轉向幽州。袁紹和劉虞曾密謀誅宦,可見兩人乃舊識而且關係不錯,劉虞名聲好、輩份高、能力強,但他顯然不是個野心勃勃的梟雄,拱他當皇帝,門面上好看又不怕被搶走主導權,有了豐富的幽州資源,聯軍更是如虎添翼。

袁紹打定主意便開始動作,他先找曹操幫忙,但曹操當頭就澆了他一盆冷水,說劉協小朋友都那麼慘了,你還要廢他,先打董卓再說吧!袁紹也不怎麼希罕曹操支持,他回頭去找韓馥,韓馥同意了,兩人便分頭行事,袁紹這頭帶輿論風向,說劉協並不是先帝的種;韓馥則負責製造祥瑞,說什麼兩日出代郡、四星會于箕(星座)尾,濟陰出現「虞為天子」的玉印,凡此種種都是天要劉虞當皇帝的徵兆。

    袁紹、韓馥還試圖找袁術加入勸進的行列,不過袁術自己想當皇帝,反而借機大做形象公關,他表示咱袁家世代忠義,太傅當初不忍離開皇帝而遇害,現在有天下英才相助,袁家正該「上討國賊,下刷家恥」,不是去想些五四三的;更何況迫害袁氏的是董賊,並不是國家,因此袁公路一顆「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袁紹、韓馥沒辦法,只好直接派人找劉虞討論當皇帝的事,劉虞大怒拒絕,認為「國有正統」,稱帝之事「非人臣所宜言」,袁紹不死心,退一步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承制封官拜爵,劉虞仍然拒絕,還威脅要棄官逃去匈奴那邊,袁紹只好停止勸進。

    不過袁紹並沒有白費工,至少這翻折騰下來,劉虞願意與袁紹「相連結」,也明確表示「望諸州郡烈義之士勠力西靣,援迎幼主」,算是正式入夥關東聯軍了。

    這翻折騰也引出幽州的另一號人物,我們下回再說(62)
( 興趣嗜好電玩動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12522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