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3 05:41:27瀏覽1749|回應4|推薦6 | |
讀兩次世界大戰史發現一個有趣的邏輯,真正的戰爭往往在看似不起眼,又毫無煙硝味的小爭執中開始。邏輯很簡單,戰爭不可能現在說馬上打,一定是已經準備一段時間。但也不可能在設計好的條件下打,因為雙方都會緊盯對方的一舉一動,不讓對方有「發動第一擊」的可趁之機,結果僵局往往被看似無關的「意外」打破,一旦一方按耐不住搶先開火,戰爭就將一發不可收拾,而目前的天安艦正是如此。 很奇怪,天安艦事件就跟一戰的斐迪南公爵夫婦遭刺殺,以及二戰前德國一系列兼行動一樣,並沒有被世人當作戰爭即將來臨的徵兆,反而都被看做是單純的地區性衝突。很顯然南韓天安艦是遭北韓船艦擊沈(可能是潛艦),而且可以確定這應該是兩軍非預期的衝突意外而不是有計畫的戰爭序列。 事實上就像在海峽中線以及金馬外島常見的小衝突一樣,兩岸軍隊偶爾會在國界的模糊地帶上,玩一些搞來搞去的挑釁遊戲。平常這無傷大雅,可以視為雙方軍事訓練的一部份,但危險的是如果因為人為疏忽的意外,導致了人員的死傷,就可能真的成為戰爭發動的理由。 以本次的衝突來看,南韓因為好容易走出經濟危機與政治紛爭,目前的李明博政府相對來說是一個在「國家統一」議題上比較保守比較沒有經驗的政府。另一方面,北韓則面臨了嚴重的國家危機,金正日來日無多,可說隨時會走,國內又面臨可怕的飢荒與經濟破敗,發動戰爭是解決政治危機最好的方法,北韓又長期把資源都投在軍事整備上。另外美國剛好面臨裁軍及國力的低點,可以看得出歐巴馬的外交政策是「外交談判優先,軍事次之」的溫和路線,恐怕不對北韓採取強硬立場。另外周邊的日本本身沒有足夠的防衛力量,中國又因為與美國的利益衝突而可能默許,這都製造了北韓用兵的理想條件。 再以各方的處理手段來看,北韓的首要目的是轉移懲罰焦點,並試圖利用這次事件去要求更多的經濟援助,目前看來中國與美國並未答應,所以還沒有成效。南韓則是聰明的把聯合國拉了進來,當透過國際的手去懲罰北韓時,除了可以移轉南韓國內的壓力,也可把軍事重擔交給國際社會承擔,算是非常聰明的選擇。 另一方面美國調動了先進戰鬥機進駐琉球,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主要還是看希拉蕊這次的亞洲行徵詢結果,可以預期美國可能會試圖朝聯合國仲裁方式解決。中國政府本次的應對則是相當失敗,除了未能第一時間掌握訊息,面對美國與北韓的抉擇,顯得鄉愿又空洞。本來在這次的衝突中,中國應該是最有機會漁翁得利的一方,因為它大可利用北韓對中國的依賴,以及美國不希望衝突擴大的立場,出面來協調兩韓達成彼此可接受的立場。基本上,在天安艦事件前,金正日才結束中國之行,而且是有些屈辱的求助之行,而且金正日應該知道,沒有中國的後勤協助,北韓根本打不了持久戰,可能一開戰就會崩潰,所以中國大可要求北韓開出可接受的條件,向南韓提出道歉。另外,南韓跟中國除了有重大利益,更懼怕中國支持北韓的軍事行動,所以中國也可協調南韓選擇接受道歉並將事件低調處理。如果目標達成,中國將取代美國在東北亞的協調角色,進而可能威脅美日安保機制的運作。但可惜的是中國政府選擇了不痛不癢的官樣聲明,徒讓歷史機會溜走,舒為可惜。 然而國人必須密切注意本次事件的發展,因為目前各方其實都只是把事情拖著,還有任何可行的解決方案。其中北韓的局勢並不穩定,孤注一擲對金正日並非不可能之事,而軍力規模已經遠小於韓戰時期數倍的美國駐軍能否喝阻雙方的大規模衝突令人存疑,這些因素都導致兩韓戰爭的可能性大爭,甚至可能因此影響兩岸目前的緩和情勢,不可不慎!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