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河之水天上來 浪淘滾滾萬里沙-126
2011/03/01 13:38:16瀏覽1802|回應0|推薦13


山東濟南段黃河櫟口浮橋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在大雨中直奔「櫟口黃河浮橋」

過大堤後就看到浮橋,長長的浮橋橫臥在黃河河面上,偶而有車輛通過,看起來有點驚險

這些臨時性的、簡單的橋,承擔著黃河相當一部分的流量,為兩岸老百姓渡河提供了很大方便

這些由一些鐵船支撐的、軟軟的橋,大大小小的車輛、行人不斷的橋,搖搖晃晃、起起伏伏

一條完全渾黃的大河就真實從眼前流過。黃河的水渾得仿佛不是一條河,而是一股泥沙在流動

花五毛錢從浮橋走回去

D23(10.04)黃河濟南段-蓬萊-煙台-威海

今日原本計畫遊覽與大明湖及趵突泉並列濟南三大名勝的「千佛山」。千佛山古稱靡笄山、歷山,因舜曾耕於此山之下,又名「舜耕山」。隋開皇年間在此開鑿佛像,建千佛寺後始改稱「千佛山」。最有名的是自元代開始,即每年「三月三」、「九九重陽節」的「千佛山山會」,以及包括龍泉洞、極樂洞、呂祖洞、歷山院、舜祠、魯班祠、文昌閣、十八羅漢、臥佛、瀑布等自然與歷史文化景點。

可惜大清早推窗外望,大雨如注傾盆而下,寒意夾著冷風強灌進房內;如此天候千佛洞是無法前往了,百般無奈拿出地圖細細琢磨,驀然發現黃河就經過濟南市區北端。當下就辦理退房離開酒店,在大雨中直奔「櫟口黃河浮橋」。對生長南國,未親炙過黃河的我而言,光是「黃河」這個名字就有極大的吸引;這條孕育中華文化和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又怎能過門不入?

摘錄維基百科對黃河的有關記載-中國古稱「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等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以下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里。

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大部分河段,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全靠大堤約束,因而又被稱為「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下游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公里。

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黃河河口段又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淨造陸地2530平方公里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裡。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崑崙,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將領李靖等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明洪武十五年(1382),宗泐和尚奉使西藏歸朝,經過河源地區時,曾對其進行考察,並賦詩一首《望河源》,在詩序中指出河源出自巴顏喀拉山的東北,而且是黃河和長江上源的分水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拉錫、舒蘭歸京後有《河源圖》與《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製出來。

清乾隆中期,齊召南利用《皇輿全覽圖》及其他資料,編著《水道提綱》,將黃河上源三條支流中一支阿爾坦河(今天的約古宗列曲)定位正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於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難以堵塞,於是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作家柏楊曾說「兩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決口一千五百九十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在今河南浚縣西南決徙,至河北滄縣東北入海,為史載大禹治水後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最近一次是185581日,黃河在河南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193869日,國軍為阻擋日軍,破壞鄭州黃河南岸花園口大堤,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

黃河濟南段就在市區,依著地圖很容易就找得到她蜿蜒的身軀。黃河上有許許多多的大橋,同時還有許許多多地圖上沒有標明的浮橋;這些臨時性的、簡單的、由一些鐵船支撐的、軟軟的橋,大大小小的車輛、行人不斷的橋,搖搖晃晃、起起伏伏的橋,承擔著黃河相當一部分的流量,為兩岸老百姓渡河提供了很大方便。

濟南段黃河在「櫟口浮橋」附近,還有一條新修的「黃河公路大橋」。大橋位於濟南北郊,於19827月建成,總長202344公尺,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樑斜拉橋;有5個孔,其中最大跨徑220公尺,是當時亞洲跨徑最大的橋樑,在當時世界十大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中排行第8位。橋面分行車道和人行道兩部分。

我選擇櫟口浮橋,是為能更接近黃河。黃河濟南段因位於下游,泥沙淤積,河堤必須不斷加高,河床已超出地面六公尺,所以此段黃河也是「懸河」。車至洛口已可以看見「鵲山」,即元朝趙孟頫為其好友周密所繪「鵲華秋色」中的鵲山。車先過高堤,這也算領教黃河作為地上河名不虛傳的真實!過大堤後就看到浮橋,長長的浮橋橫臥在黃河河面上,偶而有車輛通過,看起來有點驚險。

雖然知道黃河的黃是夾帶泥沙的原因,但真實出現在眼前時,仍驚嘆得目瞪口呆!一條完全渾黃的寬闊大河就真實從眼前流過。黃河的水渾得可怕,渾到眼前仿佛不是一條河,而是一股泥沙在流動;更確切的說,是一條黃色大蛇在緩緩的前行。到了河邊,只看見波浪向岸邊湧來,如果說大海的波浪可以把海邊的一切都捲走的話,那麼黃河的波浪足可以在它退去後,用泥沙把一切都覆蓋住!

事實上,岸邊的一切也確實都沾滿了黃沙,沙灘底下是水和泥漿,踏起來軟軟、水水的!實在「太奇妙了」!那感覺就像踩在水床上。再開車過橋過路費5元,將車停在對岸橋頭,再從浮橋上走過,行人過橋費5毛,浮橋是浮載河面之上,距離黃河水面只有不到一公尺的高度,這樣的距離能很貼切的觀察黃河,結論就是「黃河,真是黃啊!」從浮橋遠觀,黃漿滾滾,不必測量就看得出她的攜沙量,也看得出她的危害,在此看到的黃河已不是河,更不像河,而是土石流,是泥漿!

走上浮橋,看著眼前的這洪大的水流流過,覺得自己真的是太渺小了,仿佛天地間只有它在動,而四周的一切都歸於沉寂。是對中華文化的景仰,也是對母親河的崇憬,我慢慢的把手伸到河裏,拿出來的時候,手上面已經均勻的沾上了一層泥漿。我再用隨身的保特瓶接滿一瓶黃河的水,要將帶回台灣;再度仔細打量這瓶「母親」的乳汁,卻發現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泥沙,讓人驚歎!

看過黃河,殺死無數記憶卡容量後,再花五毛錢從浮橋走回去,過河後的北岸是「黃河森林保護區」,涵蘊這片森林的土壤,全是黃河所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黃河森林公園是以綠色喬灌為主,由人工造植防護帶及片林而成,主要以柳樹、楊樹以及綠色常青樹木組成。由於雨太大我放棄深入森林保護區,再花5塊錢過橋費,將車從浮橋上開過黃河,跨過大堤回到市區道路。

十時,逕直接上「濟青高速」往蓬萊而去。可我的內心深處,還沒有從剛才黃河泥沙的場面中回復過來。滿腦袋都是前人有關黃河的詩句: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劉禹錫「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

過河後的北岸是「黃河森林保護區」,涵蘊這片森林的土壤,全是黃河所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

黃河濟南段岸邊的一切也確實都沾滿了黃沙,沙灘底下是水和泥漿,踏起來軟軟、水水的

黃河濟南段從浮橋遠觀,黃漿滾滾,在此看到的黃河已不是河,更不像河,而是土石流,是泥漿

黃河濟南段「櫟口浮橋」引道及大堤

逕直接上「濟青高速」往蓬萊而去

背景音樂-唱給黃河聽  騰格爾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493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