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雄鷹飛不過的高山 風雪倉庫唐古拉-97
2014/06/11 06:17:37瀏覽763|回應0|推薦18


查看大图 

視野裡仍是大片綿延的雪山,有些離的非常近,仿佛伸手即可觸摸到

由於高度漸生,路旁積雪冰層也漸增

爬過了唐古拉山,遇見了雪蓮花,牽著她的手,我們來到了她的家

山口立有紀念蘭西拉通信光纜工程開通而樹立的紀念碑

紀念蘭西拉通信光纜工程的紀念碑正面江澤民親筆題詞

山口有為青藏公路修建而犧的解放軍塑像紀念碑

出安多縣城繼續在草原及湖泊間行走由於高度漸生,路旁積雪冰層也漸增也因為車輛稀少,彎大坡陡,小車在轉彎時要千萬小心空曠的高原上彎道轉彎半徑較難目測準確,速度過快很容易發生不測。如此,越野車在陡峭的坡路上,海拔高度急速攀升;可是很奇怪的坐在車內開車卻毫無高原反應的症狀!視野裡仍是大片綿延的雪山,有些離的非常近,仿佛伸手即可觸摸到。

 

有一首歌是這樣的唱的:爬過了唐古拉山,遇見了雪蓮花,牽著她的手,我們來到了她的家。事實上,翻越唐古拉山遠沒有這麼輕鬆和詩意5231公尺的唐古拉山口不僅是西藏和青海的分界線,也往往是生命極線的分界線這裡實在是太高了,遠遠望去,山與天相連,雲在山間飄,天顯得格外低,似乎伸手即可摸到所以西藏民謠裏有這麼一句:唐古拉,伸手把天抓

 

是的,跨越唐古拉山口,為一般自駕遊者(非挑戰極限高度者)生命極限的跨越只要平安過了唐古拉山口,就意味著此後一路海拔將不斷下降,高原反應最嚴重的時刻已經過去。無數個自駕遊者義無返顧地直奔唐古拉山口而去,驅動他們的就是胸口燃燒的激情跨越了唐古拉山口,才有資格說走過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而這樣的經歷無疑是一枚英雄才可以懸掛的勳章。

 

越野繼續一路爬升,一個供車輛臨停的平台,有旅人下車痛苦的嘔吐著沒有停車,繼續攀登剩下的十多公里路程路程提升海拔高度如在平原地區,攀登一座高度幾百公尺的山丘,對於正常的人是非常輕鬆的一件事情可在這唐古拉山頂部,已經被高原反應折磨的死去活來的高反人來說,就是挑戰生命的極限了。有的人因為高原反應劇烈而輾轉痛苦見我還能下車欣賞沿途風光,用羨慕的目光看我一眼後,無奈的又迅速駛離這高海拔地域的威脅。

 

下午1710分,終於到達位於藏北草原的最北邊,離拉薩556km109國道3343km里程碑處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公尺。山口因坡緩、高差小而並不顯得險要和難以逾越;是以站在山口由於相對高度並不高,感覺不到唐古拉的高聳。但因峰頂終年雪,雲嵐漫,站在山口眺望遠峰,總感覺山似乎連接著天,而雲在山腰飛舞。這裡氣溫低,號稱風雪倉庫年平均氣溫4.4沱沱河站),凍土厚度7088;植被以高寒草原為主,混生有墊狀植物

 

唐古拉山脈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邊境處,西段逐漸沒入羌塘草原之上東段為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的界山,東南部延伸接橫斷山脈的雲嶺和怒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稱當拉山」;在蒙語中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唐古拉山高度在海拔6000公尺左右,最高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公尺,唐古拉(峰名)6099公尺;大山就像一條玉龍般在藏北草原盡頭飛舞著

 

唐古拉山脈中生代時,因為羌塘地塊向北與歐亞板塊碰撞,而摺皺隆起並逐漸露出海面。以後,這一地域受新生代幾次造山作用的影響,繼續上升,而形成如今的山體。唐古拉山還有小規模更新世冰川殘留,刃脊、角峰冰川地形普遍,中更世形成的冰川比今天的大約28倍,準平原面上可成小片冰蓋,它的兩坡冰川堆積物厚達800公尺以上。冰川消融後,山地就急速上升兩側則承受更多的泥沙石礫,發生地層下陷,形成近東西走向的湖區和噴出溫泉

 

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是長江正源沱沱河的發源地。唐古拉山還是長江和怒江的分水嶺,與喀拉崑崙山脈相連,其東段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長江、怒江瀾滄江都發源於唐古拉山南北兩麓。由於唐古拉山是在5000公尺高原上聳立起來的山脈,山頂是約5000公尺準平原高原上的山脊已在雪線以上(雪線為5300公尺)。以致這座氣勢磅礡的高山,不但遠處冰川縱橫流瀉,近處還有頂天立地的冰塔林相互依偎著,而山區深處就像是剔透的水晶宮。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當來到唐古拉山時,被漫天的大雪所阻而無法前行無奈之時,經隨行僧人的點教,公主將其乘坐金轎上的蓮花座留下鎮風驅雪 ,這才得以安然過山。當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欲取道青藏高原進入南亞次大陸,卻被唐古拉山擋住去路惡劣的氣候和高寒缺氧,致使大批人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興嘆,敗退而歸。14世紀,西方世界才第一次得到了對這片高原真實與虛構的描述,探險家、傳教士和登山者接踵而至。

 

唐古拉山是可可西里無人區,是藏羚羊等瀕危野生動物怡然自得的牧場。區的牧民,都是頭戴貂皮帽,身穿老羊皮襖,手中拿著驅趕羊群的「鳥朵」(指鞭子)。他們常年遊牧於這片高海拔的山區,雖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能夠以大地為家、草原為床,恐怕是許多文明人所無法體會的自在

 

畜牧業當然是牧民唯一的生產手段和生活來源,他們住牛皮帳篷、穿羊皮藏袍、吃牛羊肉、燒牛糞、運輸使用犛牛,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也由於牧民人口的不斷增長,更多牲畜的增加,超出了長江源頭草場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加上惡劣自然環境的影響,以致草場逐年退化,迫使許多牧民舉家遷徙到海拔更高、自然條件更惡劣的雪山山腰去放牧。這樣的放牧高度已超過冰舌流淌的下沿,達到海拔5500公尺植物生長極限高度。

 

在唐古拉山山口當然不能免俗的要下車拍照留念,忘記一路的顛簸,興奮的舉起手中的攝影機、照相機斷的取景拍攝。山口立有為青藏公路修建而犧的解放軍塑像紀念碑有為紀念蘭西拉通信光纜工程開通而樹立的紀念碑,碑正面江澤民親筆題詞:軍民共建蘭州西寧拉薩光纜工程竣工紀念。這裡竟然還有牧民提供馬匹拍照,銷售雪蓮花、酥油茶,有帳篷、茶館。大部分旅遊者都會在這這三個紀念碑和公路海拔高度牌前留影作為紀念。

 

在海拔5231公尺的青藏線最高點唐古拉山口,視野開闊望得遠壯志凌雲的感覺油然而生。山口是一片泥土層的水分長年結冰凍土,還有一些刻有經文的石堆,就是瑪尼堆瑪尼堆頂上拉滿了五六色的幡,和下面的冰雪,一直覆蓋山口,使大山尼堆、積雪連接在一起。這些飄拂著寫滿經文的經幡共五種顏色,一路走來已瞭解在西藏這種經幡多半掛在向風的地方因為只有隨風飄揚的經幡,才可以把信徒祈求的願望,傳達到神佛的耳朵裏面

 

或許高度已達五千餘公尺,不適的高原症狀再度興起,連忙放緩步伐。著這無數尼堆,就像默默面對大山的虔教信徒;這些刻六字真言的石板,是虔徒不千里,經歷艱辛、途跋涉,石板背至此,久而久之才成這裡凝聚著廣大信徒對來世美好的往,返回世,去承受生命中的種種難時尼堆也就是一精神支撑和慰藉。

 

懸掛藍綠白五色的風馬旗,在風獵獵的向上蒼傳一遍遍的六字真言在低沉地山口,渴望神的永久加持。些山水不再僅僅是自然的造物,所有的一切使它成,一渴望,乃至物在生生不息中顯現出它更為絢麗的色彩人們或者不 都在那裏;海拔五千公尺 以自己的方式 絕塵成一種純粹高度,讓世界仰望

 

或許是此行站立的最高土地,或許山風獵獵使人難以站穩,或者雨雪交織的天候使人難忍,也由於發暈,拍像觀景是在哆嗦中完成如今回想當時匆忙間穿著單衣就下車拍照,也算是一種勇敢!山口有些年輕藏族婦女及兒童,她們圍繞車子左看右看,並沒有兜售紀念品或伸手乞討,我不知如何與她們溝通,只能傻笑點頭,她們也對我傻笑點頭我至今不明瞭她們在看什麼她們應當是當地民,對每天過往的車輛應見怪不怪(本文貼上大陸旅遊網站後,有旅友貼文告知,她們是在等待機會,幫助我把車上的財物「減少」一些!)

 

雖然唐古拉山這一段是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山脈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險峻,可以說是很柔和。因為山上的植被覆蓋的嚴密,沒有破壞,有些地方從遠看來,就像人的皮膚那麼細膩,有種童話般的景緻但遠處的雪山和寒風又會提醒這是在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在這山口,近年興築的青藏鐵路會與青藏公路;這裡鐵路海拔5072公尺,是世界鐵路第一高站。

 

都說海拔5000公尺上稱生命禁區嚴苛的自然環境,限制了人類的繁衍發展;但在文學作品裏,卻成為人們讚賞謳歌的對象。就曾在網上看過的一篇大陸作家陳運和所寫的詩作-《過唐古拉山口》

我同唐古拉山

無語,眼神卻情交流。

時而陽光,

伴隨走一走;

時而冰雹,

雙肩抖一抖。

進入生命禁區,

登臨敢昂首;

何懼空氣稀薄,

下車喜逗留!

200569的印轍,

刺骨寒風寫感受;

海拔5231的險境,

颯爽英姿顯身

山高,高不過詩人腳板;

春濃,濃不過歌者追求。

一生難碰此機遇,

樂與終年不化的雪峰共共鏡頭……

似一尊路碑同行結交,

立得天長地久。

聽唐古拉山口吐真言:

讚頌的人類精神,吟唱的祖國錦繡;

確確實實,

永垂不朽!

2005.7.1

自《陳運和山水短詩一百二十首》)

 

是啊!遠處的雪峰,天上抬手可摘的白雲與和暖艷麗的高原夕陽,調弄出一幅幅充滿誘惑、嫵媚千轉的圖景。回眸山口,看到二輛鮮綠色的悍馬越野車駛來,上面寫的是大陸國家測量局測量珠峰在我進藏這段時間,知道他們同時登頂成功,是真正的英雄為他們的壯舉我在心中默默的喝彩。

 5231公尺的唐古拉山口不僅是西藏和青海的分界線,也往往是生命極線的分界線

 站在山口由於相對高度並不高,感覺不到唐古拉的高聳

 山口有些年輕藏族婦女及兒童,她們圍繞車子左看右看,並沒有兜售紀念品或伸手乞討

 山與天相連,雲在山間飄,天顯得格外低,似乎伸手即可摸到

 二輛鮮綠色的悍馬越野車,上面寫的是大陸國家測量局測量珠峰

 

更多相片請點閱(青藏公路風光)


視頻 :1.夢中的唐古拉-米線.;2.新青藏傳奇/回到唐古拉 1/2 -2/2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406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