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0 07:36:51瀏覽985|回應0|推薦18 | |
為了方便讀者對『 沒有國光,石化業與產業發展就無光?』內容的了解,需要對所謂『乙烯』做個背景說明。 . 乙烯是所謂輕油裂解廠(俗稱的五輕、六輕等)的主要產品,還有丙烯、丁烯、苯等等其他產品,但因乙烯產量最大、用途最廣,故一般以乙烯的產能來表示石化業規模的大小。舉例來說,一般塑膠包裝袋是使用聚合的乙烯做的,塑膠自來水管(硬的)、人造皮、塑膠桌布等是用聚氯乙烯做的。所以,乙烯產能成了石化業規模的指標。乙烯在常溫下是氣態,如果要異地運輸,需要高壓低溫,成本偏高。因此,須用輕油裂解廠產品當原料的中游化工廠,通常會設在輕油裂解廠附近,透過地下管線直接輸送原料,既快又便宜,也不用儲存。一個輕油裂解廠周邊,常常會有二、三十家中游化工廠設在附近,幾十家廠聚集在一起,用地、用水非常可觀,污染、環境破壞及安全顧慮均非常大。 . 煉油廠與輕油裂解廠通常是共生的,設在一起的,使得佔地、用水更龐大。一般來說,石油有90%送進煉油廠,10%送進輕油裂解廠,生產各種化工原料。這些上中游廠由於原料供應的便利性,有點共生的關聯性,要搬的話,有可能很多家要一起搬,但也不是必然,因為,現在的科技與國際運籌能力都進步了。至於下游的塑膠袋、塑膠瓶、人造皮、鞋廠、傘廠等等加工廠,就沒必要黏在一起。 . 就是因為二、三十家上中游石化廠的共生關聯性,以及幾乎全是資本密集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投資金額顯得很龐大,動輒數千億台幣。但僱用的員工卻少的可憐,耗用的資源卻極為龐大。真正僱用員工多的,是那些下游加工廠,除了新興的高科技用料加工廠外,大多都移往國外。如我在主文所說的,這些傳統石化工業雖有進步,並引用了許多高科技,但已是非常成熟的產業,附加價值提升有限,而其所耗用的社會經濟資源卻愈來愈寶貴,甚至到了難以用價錢來衡量的地步。國光石化如果真有必要部分或全部異地生產,對國內就業的影響,應該不會像一些石化業者形容的那麼大。 . 關於半數上中游產品(包含乙烯)外銷的涵義,要再做點說明。台灣自己不產石油,進口石油如果不在台灣境內多加工後再出口,賺不到什麼錢。過去建立石化產業鏈,就是藉由上、中、下游層層加工,每個層次都賺到錢後,才以下游產品的形式出口。由於下游終端產品台灣市場小,絕大部分都出口,即使下游都還留在國內,實質上,上游產品最終都還是出口了。但因許多中下游業者外移,導致有半數上中游產品不能加工到下游就外銷了。如果,台灣境內下游加工不再需要那麼大量的上中游產品(包含乙烯),而且上中游石化廠的資源耗用量又大,還需不需要持續擴充上中游的規模?就是我們要嚴格自我檢驗與深思的問題了。 . 解說了『乙烯』的背景,現在我們要看看石化業專家列舉的一些支持興建國光的數據。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