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1 14:17:24瀏覽1743|回應11|推薦85 | |
昨日教務處,將下學期第三次段考各班各科成績平均的總表,張貼在辦公室的公佈欄,這是每次段考後的例行公事,跟往常一樣,一張貼出來後,公佈欄前擠滿了老師,人人都想一窺任教班級的成績,以及各班的差距。 命題老師所出的題目,大都是平日上課強調的題型與重點,乃至於任教班級的學生,應考時有相對優勢;段考前總會有學生打聽是哪位老師出題?如果得知是自己的任課老師出題,在任課老師複習時,便會將老師所強調的重點做記號。為了避嫌,學校老師都有一個默契,就是輪到出題時,儘量不幫學生複習,顯然此次的命題老師,並未做到這一點。 試問,因不同老師出題而產生高落差的成績,有何公信力可言?而用這種成績作為申請入學的依據,公平客觀嗎?答案不言可喻。 明後年國中基測僅剩一次,各高中職釋放出更多名額,讓學生依在校成績排序申請,而103年取消基測後,可能完全採計在校成績;當在校成績愈形重要,學校必須有積極作為,以遏阻部分老師的惡質行徑,而教育部更應針對政策可能產生的弊端,制定防堵措施,否則不公且引人爭議的情形,將可能在各個學校出現。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