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觀點】職業風險
2019/06/27 14:22:27瀏覽776|回應0|推薦12

一直有這樣的想法,關於職業風險。

每一個行業都有風險,此處未必單指生命安全而是缺點。

印象中該是相關旅遊報導,提及因為陸客減少,使得遊覽車司機、導遊收入減等等,這類報導源自於翻車事故,引發的一連串後續效應。

當時我想著,當大家紛紛抗議因為陸客減少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卻從未著墨陸客暴增,相關從業人員的收入也直線上揚的部分。為何永遠只控訴不利於自己的部分而從未對既得利益心懷感激?

這就是我想要提及的風險,凡事總有高低起伏,沒有永遠的春天,從不存在童話(宋宋戀婚變是例證之一)。

圖片出處|https://www.csronereporting.com/report/show/2010

☆職業的艱辛也是一種風險

職業的艱辛也是一種風險,台電人員在風雨日,冒險修復故障區,這是職業風險,因為生命危險性偏高,因此所得可能較高,只是風雨日也不是天天發生,但是否因此將他們的艱辛視為理所當然,不,只是從業人員是否應該要有自知之明,這些風險的存在、這些在你當初選擇這份工作之際就該清楚?

醫護人員工作真的非常非常的辛苦,但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是不是因此有較高收入?不正常的休假是否因此可避開擁擠的人潮?這只是我此刻所想到的行業,沒有特別意義,只是想要重申,無論從是一個行業都有其外顯或存的風險,一旦你做出選擇就得概括承受,否則可以選擇放棄。大抵就是這樣。

因此長榮誇口,公司文化就是如此,如果不贊同可以選擇不成為其中一員,我完全贊同這樣的法,但並不意味自己不贊成罷工,認為不合理。

我倒是非常艷羨可以罷工抗議,因為不吻合自己個性,之於我,如果我不認同自己公司企業文化、作法,可以想辦法透過部組織建言,企求調整,如果不行,那麼真的就是選擇離開,罷工的確不會是一種選擇,可能也因為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別,罷工所引起的後續效應是零。 

圖片出處|https://ctee.com.tw/news/industry/110586.html

☆每個人都是罷工事件受害者

很多人指責空服員罷工最大受害者是消費者,的確是事實,然而我更想,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對我而言,每一方都沒有為自己列舉B計畫。

長榮確認自己不會同意工會提出的容,是否就該對空服員罷工行動有所準備,如何因應才能不影響正常營運,像是向其他航空公司尋求支援(包含國外航空)、彙整可能受影響的航線、消費者該做什麼因應之道......而不是一昧要消費者、旅行業者概括承受。決定不妥協、不贊成協商的是長榮。

空服人員罷工為自己謀福利,但相關訴求是否真的合情理?是否真切明白選擇成為一名空服員所必須承擔的職業風險?一旦協商不成,相關後續該怎麼處理?這不是公會第一次罷工,是否更成熟還是更自私自利?而消費者也只是無辜的受害者?空服員突襲式罷工前是否已經開始協商?是否就該先思慮可能罷工停飛的可能而率先做準備?真的無能為力就當作不得不的損失,開始著力於求償,即便未必如願但可以是一個開始,讓大家在下一次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有機會真正獲得賠償?

相信這論調可能十分熟悉,一如聳動的性侵,很多人會怪責是被害人言行舉止、服裝儀容引誘犯罪,這當然非常可笑但的確有其成分存在,為避免憾事發生,難道自身不能多謹言慎行、在意裝扮一些?憾事發生終究難以挽回,最痛的人只有被害人。但加害者可以因此覺得錯不在己,那便是大錯特錯而且需要因此加重懲處。

☆從未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旅遊行業也是,華航罷工已經讓自己無辜遭受損失,為何不能就此事件開始集合同業開始處理相關應對懲罰條例?旅遊業者也有其公會,難道不能將此項事務當作年度需要進行的主要工作項目?也許無法馬上有所成效,然而如果從不開始,怎可能看到結果?國家歷經華航罷工之後,竟也沒有相關更完整的相應之道,如何居中協調勞方和資方也沒有魄力止血,怎能不教人失望?

所有問題的發生都可以解決,只是結果未必盡如人意,也未必可以完全解決,如何從每一個問題的發生中學習一些、預防同樣的問題發生,不該是每個人都該努力的方向嗎?

廣受歡迎的政論節目可以率先領頭,成為提共解決建言的一方而不是一昧陰謀論的漫談。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ling.maggie&aid=12779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