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22 09:52:25瀏覽2135|回應0|推薦16 | |
中午跟朋友約了吃飯,匆匆自荷里活道穿過,路過叫做Connoisseur的畫廊,看見裏面黑白色的油畫,停下來看,走馬觀花地覺得可喜,恰好晚上是這個畫展的開幕,於是黃昏時候又回來慢慢看。走了一圈,覺得有意思,所以就再走一圈。周圍的人拿着酒杯,輕酌淺聊,看上去心情都很好。 畫家是郭鴻蔚,八十年代初出生,畫中充滿對過去時光的密縝心事,那些以童年時代舊照片為題材的以回憶為名的作品,以油畫為媒介,套用中國水墨畫的技巧,把逝去的童年印象暈染到畫布上,那點暈染剛好映照記憶的模糊--有點傷感是難免的,因爲消逝的時光不再,不過憂傷卻是沒有的--畫家對自己的八十年代初的童年是有一種雄赳赳的飽滿的得意,並且很真誠地想要分享這份喜歡—有一種很迫切地想擁抱自己的時代的衝動—這可以理解,記得自己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也有一種很主觀的好心情,覺得自己身處的時代,孰好孰坏,因爲是自己的,就都有理由珍而重之。 最近中國油畫是藝術界的新話題,香港荷里程活道上的畫廊裏琳琅滿目一直有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早些時候,許多作品充滿傷痕和怒吼,反映藝術家的年紀和經歷,就像文學圈曾經一度流行傷痕文學。然後,時光推移,八十年代的少年長大,自學校走出來,開始把自己的聲音釋放,視野與前輩當然不太一樣,這不是背着包袱的一代,但是懂得想法的重要,也有適合他們嘗試的大環境—只要自己懂得努力--不管怎麽樣,藝術圈應該會更加熱鬧。 我走出畫廊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麽喜歡這組作品,後來想,被作品取材的那些舊照片跟自己相冊裏的那些舊照片不剛好是源自一個時代?原來,被打動的往往是自己的記憶。那時候的照片跟現在數碼時代汎濫成災的圖像風格迥異,因爲稀罕,當時的每一張照片恐怕都是被當作像一件藝術品那樣來完成的。最早時候,遇到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留影大半去照相館,站在各種各樣的布景前面,小孩子可以坐在飛機,輪船,小汽車之類的大模型中,手上大半還會握着某樣玩具。攝影師兜着黑布躲在照相機後面,然後就是屏息等待閃光燈和喀嚓的聲響,這樣的期待往往讓小朋友也看上去少年老成。當然,也有用私人相機,但那時還沒有傻瓜機,攝影需要一些技巧,在按下快門之前總是有鄭重的調校的那個瞬間,恐怕就是因爲在那樣的瞬間,攝影師用了心,所以付與了那時的相片某種生命力,這與用手指機械地喀喀按下快門輕易得到的數碼影像還是有些不同的。不過,除此之外,不同時期的孩子大約有不一樣的神情和姿態。在九十年代之前度過童年的中國孩子,童年時代還沒有經歷商品經濟鋪天蓋地而來的波瀾,所以有許多很純粹的沒有被混淆的信念,或者這可以說是單純。這個畫展打動人的正是這份天真和簡單。 藝術就是這樣,不知不覺把每個時代都記錄了下來。 |
|
( 休閒生活|時尚流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