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03 12:08:51瀏覽3666|回應0|推薦2 | |
在那遙遠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 文.圖/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 譯/郝廣才 原文出版日期/1981年 中文出版日期/1996年9月 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在那遙遠的地方》獲得美國凱迪克大獎、美國圖書大獎、紐約時報年度兒童圖書獎、波士頓環球日報.號角雜誌獎的肯定。 版式採用水平長方形,可以看見封面圖畫一直延伸到紙張裁切的邊緣,而且四邊都這樣,在專門的術語上,叫做四邊出血。在我手上的這本珍.杜南著作的《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111頁,提到出血的畫面「暗示在頁面之外,生活繼續進行著,因此觀賞者比較像是參與畫中事件的人,而不只是旁觀者。」。 延續封面圖畫的表現──愛達一手拿著號角,一手牽著妹妹在花園玩耍,第一個書名頁上畫著一個穿灰色連帽長袍的魔鬼蹲坐在花園圍籬外的角落,愛達牽著妹妹走出了花園圍籬散步,不曉得這是否暗示著從安全的家裡走到危險的屋外。 第二個書名頁的跨頁圖,延續前一張圖的意境,畫中的愛達抱起了妹妹,眼神似乎在警戒著,前一個書名頁圖畫中躲在花園圍籬外角落的魔鬼此時站起身來,一手箕張著,似乎在伺機而動。而他的三名同伴排成一列朝愛達和妹妹走來,其中第二個魔鬼拿著愛達的號角,另一人拿著梯子。 版權頁這個跨頁的右頁,在空白的背景上,可以看到愛達抱起妹妹,身後有個小魔鬼,這似乎在暗示著,愛達姐妹一直被監視著。 接下來是進入故事核心的第一個跨頁圖,文字敘述被一個長方的八邊形框框住,文字寫著:「愛達的爸爸出海去,」。 這段敘述的跨頁圖右手邊(看圖者的右手邊)畫著愛達抱著妹妹和母親目送帆船出航,左手邊畫著兩個擠在小帆船上、全身罩在連帽長袍的魔鬼。這幅畫面的構圖讓我聯想到喬爾喬內(Giorgione)的名畫「暴風雨」。怎麼說呢?兩幅畫都可以分為三個部份,在「暴風雨」裡,右手邊有高低錯落的綠樹,樹下的地面坐著懷抱嬰兒餵奶的裸體女子;中間是水面、橋、建築物、烏雲密佈有著閃電的天空;左上是樹和城牆,左下是穿著古代服的武士。(該圖請看相簿)一般繪畫史都會提到懷抱嬰兒餵奶的裸體女子是繼承了宗教畫「聖母與聖嬰」的傳統。而在《在那遙遠的地方》的這頁圖,抱著妹妹的愛達和母親是站立在樹旁(愛達抱著妹妹,跟裸女抱著嬰兒,都彷彿有象徵「聖母與聖嬰」的意義在),左手邊的魔鬼前面的構圖有樹叢、建築和山岩,愛達和魔鬼中間畫面是礁石、帆船出航,雲層濃密的天空。這些都跟「暴風雨」的構圖相近,不曉得其中有沒有任何關聯在。 珍.杜南著作的《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23頁,提到《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圖像風格源於歐洲北部的浪漫主義傳統,譯者宋珮註解道:「德國十九世紀初的浪漫主義繪畫常常運用基督教的象徵符號。」或許是基於此,使得《在那遙遠的地方》的這頁圖畫與「暴風雨」的構圖相近。 在《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23頁,同時以《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第十四個跨頁右圖為例:「畫出了愛達和小妹妹重的情景,小妹妹坐在一個破的蛋殼裡,表面上看來像是一個搖籃。蛋殼之所以能變為搖籃是因為桑達克打破了嬰兒與雞蛋的正常比例,產生了超越自然的真實感。就整體的畫面構成來看,桑達克運用嬰兒與蛋殼的組合表達天真、重生的意念,並且藉它們扮演類似宗教畫上的象徵符號,而這本圖畫書的圖像風格即是源於歐洲北部的浪漫主義傳統。」 第二個跨頁圖,文字敘述如前一頁被一個長方的八邊形框框住壓在圖畫上,文字寫著:「媽媽坐在涼亭裡。」,圖畫則傳達更多的故事敘述。畫面左下角,可以看見兩個魔鬼搬著梯子,這在下個跨頁圖將會交代梯子的用途。中間下方是隻狼狗,雙耳豎直,眼睛盯著前方的魔鬼,似是在警戒。右邊如文字敘述的,媽媽坐在涼亭裡,愛達則抱著哭泣的妹妹站在最右邊的角落。其他畫面則是遠近的風景,從涼亭看出去,可以看到爸爸搭乘的那艘船。 在這幅圖裡,觀者我不免有所質疑,不懂愛達的媽媽在幹嘛,自顧自地坐著,全然不管兩個女兒。而在接續的故事情節,愛達的媽媽甚至連小女兒被擄走都不知道哩,不曉得是否因為丈夫出海而失神,以至於精神恍惚,無法關注女兒。 第三個跨頁圖,不再採用跨頁畫面,而是左頁放文字,右頁放圖畫。這次的敘述較長,畫面呈現出文字傳達的意義。如文字敘述的,愛達吹著她的金號角,沒注意到魔鬼藉著梯子從窗口爬進來,愛達的妹妹坐在小床上看著姐姐。 第四個跨頁圖也是左頁放文字,右頁放圖畫。畫面如同文字敘述的,魔鬼溜進來抱走妹妹,留下一個冰做的小孩,愛達仍是毫無所覺的吹著她的金號角。 第五個跨頁,左圖畫面呈現下方的文字敘述,愛達吹完號角,不知情地抱起冰做的娃娃哄著。故事到了右圖,因為冰娃娃融化了,愛達總算發現妹妹被調包了。 第六個跨頁,左圖的愛達很快推敲出是小魔鬼偷走了妹妹獻給妹妹,右圖的愛達穿上媽媽的黃雨衣,把號角塞進口袋,開始尋找妹妹的旅程。最後,當然是找到了,而且安全把她帶回家。 作者在第六個跨頁右圖安排愛達穿上媽媽的黃雨衣,不曉得是否有象徵愛達代替媽媽的角色的意味在。 珍.杜南的《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24頁,解釋「畫面的組合方式也具有視覺上的暗示功能」,提到《在那遙遠的地方》裡,「桑達克運用多重視角,營造出夢境般的效果,使我們能夠隨著愛達經歷她的飄浮之旅」。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第八個跨頁左圖,可以看到愛達裹在黃雨衣裡飄浮在空中,在她的下方,在被樹木、岩石擋住視線的地方,可以看到小魔鬼挾持著愛達的妹妹。這就是所謂的多重視角,有愛達的視角,以及她看不到的視角,也就是第一人稱觀點和全知觀點的同時存在。 同樣的多重視角可以在第九個跨頁圖看到更多的應用,不僅可以看到愛達飄浮在空中,底下還有坐在礁石上的水手、岩洞裡的愛達的妹妹,岩洞外的兩個小魔鬼,睡在草坡上的牧羊人和其羊群,以及坐在涼亭裡的母親。如果是用同一個視角來描繪,不可能看到這麼多,所以作者是以多重的視角來描繪,才能呈現出這幾個不可能以同一個視角就能全面觀察到的畫面。 珍.杜南的《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129頁,對這個部份有更專業、完整的解釋。這裡寫著,視點是「觀賞者與圖畫之間的相對位置。由視點建立起實質的以及心理上的觀點。低視點(蟲觀)使得圖像的重要性提高,因為感覺上它君臨於觀賞者的上方。高視點(鳥瞰)把世界攤在觀賞者的腳下。放在同一水平上的多重視點帶領我們遨遊整個畫面。」所以,除了愛達外,在《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第九個跨頁圖,也呈現出其他的焦點,讓觀者每一部份都可以清清楚楚的觀賞到。 最後補充《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16頁提到莫里斯.桑達克說《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個關於嬰兒的故事,並且是對莫札特致敬的一本書。這段話看得我一頭霧水,原本已經搞不太懂《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在傳達什麼了,現在腦中更是一團漿糊。 如果要我說,我會說這是一個沉浸在想念丈夫情緒的母親忽視兩個女兒,以至於讓小女兒被綁走,全仗大女兒的英勇才找回妹妹的故事。 但既然作者曾經說過那段話……我免不了把這段話用來跟幾張我看不懂的圖畫對照。在第十個跨頁圖,文字說:「於是愛達向烏雲堆裡翻,一翻跌進婚禮的中間。」,畫面上是愛達闖進了嬰兒們之間。我看了好幾遍,不太明白這句話跟畫面搭配起來的意義。 這裡提到的「婚禮」會與莫札特有關嗎?莫札特剛好有一齣歌劇叫做「費加洛的婚禮」呢。當然,也可以詮釋成婚禮後接下來是孩子的誕生,所以跌進婚禮的中間就看見一堆嬰兒,愛達便在嬰兒群裡尋找妹妹。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