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8 23:55:55瀏覽2618|回應5|推薦15 | |
晚上回家,有個好朋友的暱稱寫「陳幸妤超搶戲」,我心想:不會 問了朋友,朋友說:「陳幸妤又發飆了」,而且電視台每小時報一次,我到處找影音新聞,終於找到。這次我非常同情陳幸妤。 阿扁還在當總統的時候,總統女兒是「公主」,自然會是媒體的焦點,加上他爸爸本身就是愛搞這些,媽媽也是,這樣的新聞又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陳幸妤即使很無奈也沒辦法,但現在阿扁下台,她只是個牙醫師,如果陳幸妤所言是真的,媒體這樣大陣仗,每天跟她上下班,又裝病人打電話到診所,確實也太過頭了。 陳幸妤之所以那麼引媒體的注意,有一個原因是她自己可以改變的,就是EQ太差,太容易被媒體激怒,在鏡頭前面潑婦罵街,這是媒體最愛的畫面,也是大家最喜歡模仿的笑話,自然就增加的曝光度。如果她看到媒體,總是微笑然後說「謝謝指教」,然後就走人,媒體雖然很失望,但也沒辦法,至少就不會做出這樣的新聞。但是,這並不是媒體要跟拍的原因。 出身於明門世家,有名門世家的無奈,但如果懂得「對付」媒體,除了可以將打擾生活的程度減到最低外,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形象,但如果跟媒體硬碰硬,恰恰給予了媒體製造新聞的機會,反而不好。 但話說回來,陳幸妤現在只是個牙醫和三個小孩的媽媽,媒體需要這樣大陣仗跟拍嗎?新聞點在哪裡呢?如果新聞點是在激怒陳幸妤之後的潑婦罵街,那媒體也該檢討一下,這樣「製造」新聞的方式到底對還是不對?也要接受社會的公評。 台灣媒體就是花太多時間去探討這些,不然就是拍馬屁的新聞,理由是大家愛看,但是我們生活不能只有這些啊!這樣會使得對社會造成衝擊的政策性新聞,都沒有好好的討論,從馬英九競選開始所講的三通議題,全部都是極端觀點的宣傳,未見理性的討論,到現在新政府上台的措施,都是很表象的報導,實在很可惜。台灣社會還是需要深度性的報導,讓媒體確實扮演好監督的角色。 台灣有最自由的媒體環境,和最靈活的記者,期盼媒體們好好表現。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