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YO/yoyoman/PSN_PHOTO/053/f_10317053_1.jpg)
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伴你成長》續的其中這篇「找藉口」,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找藉口
成功的人,是因為他極力找方法;
失敗的人,是因為他只會找理由。省。
孩子們:
前些日子劉俠女士的猝逝,讓不少人慨歎扼腕!回憶起她的一生,確實是一部生命的力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她最有資格找藉口了,從十多歲發病起,漫長的近五十年,病魔就從未對她歇手過。飽受折磨的身軀:手不能彎、腿不能抬、脖子也無法轉動,原本秀麗的臉龐,也因長期吃藥變得浮腫難看。這麼多的苦難正可讓她借題發揮、怨天尤人,冠冕堂皇的要求福利、要求照顧。可是她說:「一個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寬、六尺長的病床上,一樣能有所作為,為自己開創出一片廣闊的天空。」憑著這樣的信念,她不僅盡量不帶給人們負擔,反而憑著自修寫出一篇篇鼓勵人心的鉅作,更創辦「伊甸殘障基金會」,協助許多殘障青年站起來。她從不因病痛而退縮,一直想辦法把歡樂帶給每一個關心她的人。她的偉大在於證明「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她的成功在於永遠「不為自己找藉口」,我們從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這是一句多麼發人深省的話。如果成功是那麼唾手可得、毫不費力,它的可貴度就要大大的降低。唯有經歷驚濤駭浪、慢工雕琢的成就,才足以振奮人心、受人尊敬。因此把握每一次的困難,它就是一個向上提升的機會,用智慧找出解決的辦法,才有資格享受成功的喜悅。你還在找藉口嗎?「沒時間、沒辦法、沒希望」,讓我們找方法來一一破解:
一、沒時間:每個人都擁有同等的時間,但差別就在如何運用這二十四小時。有的人可以在電視、電腦前一坐兩三個小時,卻抱怨沒空閱讀;有的人話匣子一開便聊個沒完沒了,卻總嫌讀書的時間不夠用;遊戲逛街不嫌累,一到做事、念佛便瞌睡連連,習慣性地說自己沒時間其實是價值觀的偏差,不是真正的理由。只要能妥善的規劃安排,就能將每一寸光陰做最有效率的發酵,抱怨沒時間,本身就是在浪費時間啊!曾經有個人在凌晨時分到海邊散步,順便找個岸邊石塊坐下來欣賞天空的星辰,沒多久就發現石塊旁有一袋東西,他把手放進袋子,感覺裡面好像裝滿很多的小石頭。抱著好玩的心理,他從袋子拿起一顆小石頭用力的丟進海中,一顆接著一顆,直到日出已經到來,天空出現金黃色的光芒,他一邊欣賞著旭日東升的美景,一邊繼續丟著石頭:「咦!我丟的石頭怎麼也閃閃發光?」他急切的往袋子裡翻,卻只看到一顆小小的鑽石靜靜地躺在角落,映照著他悔恨的臉龐。漠視珍貴時光而任意揮霍的人,總有一天也會和這個人一樣,懊悔難過呀!
二、沒辦法:挫折打擊人人怕,但一遇問題就說沒辦法,馬上豎白旗投降只會讓狀況更糟。只要有心,山窮水盡處,依然可見桃花村,絕處逢生、否極泰來的見證屢見不鮮,我們為什麼要那麼早就放棄呢?有個人剛從學校畢業,急於想找一分工作。他備妥各項資料,主動到一家雜誌社人事部門毛遂自薦。「請問您們要一個優秀的編輯嗎?」「不需要」「那麼一名絕佳的採訪記者?」「已經額滿了」「一個仔細的校對呢?」「不需要,坦白告訴你,目前經濟這麼不景氣,我們沒打算增加員額。沒有什麼空缺。」「經理!那麼你一定需要這個東西」這個人從他的背包裡拿出一個設計精美的招牌,上面寫著:「全都額滿,暫不僱用」。結果這個永不放棄又具創意的年輕人,幸運地被公司高薪禮聘擔任雜誌社的宣傳專員。下次遇到麻煩,你還要那麼輕易地說「沒辦法」嗎?
三、沒希望:人的潛意識如同冰山下的巨冰一樣,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如果一開始就杜絕了希望,無異是關閉了迎向成功的陽光。勇於嘗試,一直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槁木死灰,如何冒出新綠的嫩芽?只有擁抱希望,才是最富足的夢想家。在一個小鎮上,有個父親要兩個兒子到都市裡去闖天下。不過沒幾天,大兒子便回來了,老爸吃驚地問:「你怎麼那麼快就回家?」「爹地,你不知道那兒的生活實在太可怕,連喝個水也要花錢買,以後的日子怎麼吃得消啊!」沒過多久,二兒子也拍了封電報回來:「這裡可真是有趣呀!連我們喝的水都可以賣錢,我得好好把握這個機會,暫時不回家。」過了幾年,二兒子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他掌握了都會區裡礦泉水及蒸餾水的市場,靠著他的希望完成了理想。相信自己,只要不放棄希望,成功就不會離開你身旁。
孩子們:鄭豐喜先生的遺孀吳繼釗女士曾對他說:「在我心目中你並沒有缺陷,因為我雖有健全的身體,卻沒有去發揮他們的功能,有也等於沒有,與你相較之下,我們的健全真是浪費…」。我們都擁有與成功者一樣的條件,甚至更多、更好,可惜卻不斷在想理由、找藉口中忘了該邁步向前,因此從現在起,別再為自己的懈怠懶散開脫,快披上精進鎧甲,向前衝吧!
(明倫月刊333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
![](https://g.udn.com.tw/upfiles/B_YO/yoyoman/PSN_PHOTO/056/f_10317056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