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其中這篇「付出」,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付出
光做知識的巨人,只會念書!
長成生活的侏儒,徒呼奈何?
孩子們:
當有人問你:「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呢?」不知道你有沒有肯定的答案。
從小,似乎都是別人為我們在忙碌,從吃喝到拉屎,從玩樂到睡覺,都是父母、親人為我們打理,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在享受別人無怨的服務。嬰、幼兒時期,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光享受而不付出,似乎還說得過去。等上了學,讀了書,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後,如果還停留在享受階段,而不知量力的回餽,這就說不通了。想想看,一家子有多少「煩」「重」的事要做啊!父母親長年的辛勞,怎麼忍心不伸出你日益厚實的雙手,去為他們分憂解勞呢!
擴大層面來說:出了家門,平坦筆直的大馬路,豐沛新鮮的果菜市場,搭的公車,吃的麵包,有那一樣是我們自己親手種植與親自完成的?這個社會,本是個互助的群體,每個人都要為別人做點事,用自己的能力、專長,來證明存在的價值,因此,生命的意義,便在於他能為別人做些什麼,能力愈高,所能辦的事愈多、愈好,這個人的價值也就提昇了不少。
今天大家年紀尚小,又是求學階段,也許還談不上什麼具體的貢獻,但培養服務人群的能力,不就是目前學習的當務之急嗎?如果我們不好好儲存實力,用心學習,等到長大成人了,拿什麼本事為眾人謀福利呢?那時,再來懊悔傷心,恐怕已時不我予,事倍而功半了。而目前,既是身為家中的一分子,隨著年紀的增長,也要學著付出自己的能力,千萬別光顧著享受現成的一切,若養成一身的貪婪、怠惰,那就離為人子之道甚遠矣!
有些孩子在學校表現良好,外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學生」,課業優秀,技藝超群,令人羨慕極了。殊不知在家中,卻是個小霸王,著實讓家人傷透了腦筋:頂撞父母,頤指氣使,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理,一不順心便大吼大叫,得不到便怨天傷人。如此的孩子,將來長大了,如何能為社會增添一分福氣?如何能讓人群獲得進步的動力?這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重大缺失,也是國家社會混亂不安的根源,大家切莫等閒視之!
孩子們!別只顧著念書。千萬別認為,只要會讀書,就能擁有想要的一切,如果有一天,你成了知識的巨人,卻是個生活的侏儒,你會快樂嗎?陪在你身旁的人會幸福嗎?因此,多多勞動,多多付出,多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能,洗洗衣,掃掃地,給終日辛苦的雙親一點安慰。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是爸爸,就是媽媽,他們不也曾經是別人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嗎?由完全不會到會,都是一點一滴學習而來的呀!相信有你的幫忙,必能給家人帶來溫馨、和樂的氣氛,在人生路上,也能留下永恆的價值與痕跡。
(明倫月刊281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