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其中這篇「友愛」,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友愛
兄弟之情,無可取代。
相親相愛,溫馨滿懷。
孩子們:
還記得曹植的七步詩嗎?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兄弟相殘,情何以堪,實在是人倫中的一大悲劇。
古人以手足來比喻兄弟之間親密的關係。手足四肢,都是人體重要的部分,缺手或斷足都會造成相當的不便,一個家庭,若兄弟失和,爭吵不已,也會斲傷幸福的根苗,使家庭瓦解、沒落,傷害實在太大了。
想想看「是誰將陪我走過最長遠的人生旅程?」父母?妻子兒女?還是知心好友?其實都不是,兄弟姊妹年齡相近,在同一個環境下共同成長,就算各自婚嫁了,也無法抹去那濃濃的血緣與甜美趣味的記憶,直到年老,這分手足親情都是無可取代、最忠實的倚靠啊!可惜,許多年少兄弟不明此理,鎮日吵鬧不休,爭的,不過是一些微薄的身外之物。長大了,更為錢財而對簿公堂,大打出手。不僅雙方都傷了和氣,弄僵了關係,但最難堪的,恐怕是在一旁飲泣的雙親哪!手心手背都是肉,針扎了一樣會痛、會心疼,父母的為難與不捨,有幾人能細心體會?
《弟子規》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可見兄弟和睦,正是安慰父母最好的表現。又云:「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就是提醒大家在行為上,不和兄弟斤斤計較,因為心寬,怨懟就無處藏身。言詞上,不要咄咄逼人,能謙恭相對,火爆的場面,就少發生。「能忍則忍,能受就受」,或許損失些利益,卻成就孝悌之道,絕對是值得的。
南北朝時,有個人叫陶季直,從小就聰慧過人,而且十分孝悌,祖父因此更加疼愛他。有一天,他的祖父拿出四包銀兩,擺在桌上,叫孫子們每人任取一包,可是惟獨季直不去拿,問他為什麼?他說:「祖父有賜,應該先輪到伯父、父親和幾位哥哥,我年紀最小,銀子卻只有四包,當然輪不到我了。」說完,大家都讚賞不已。陶季直與孔融讓梨,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都要學習他們謙讓、不爭的美德,兄弟姐妹之情才會更加親厚。
孝悌之道,中外皆然,我們來看看發生在美國達科他州,一段感人的真實故事:
在一個下著大雪的冬天裡,十五歲的梅蘭照例幫弟妹穿好衣服,駕著馬車帶他們到學校上課。午餐過後,天氣卻越來越壞,眼看大風雪即將來臨,梅蘭趕緊跟老師請假,提早帶著弟妹回家。由於雪下得更大,天也黑下來,暴風雨已經到了,梅蘭著急得不得了,鞭子不停地往馬身上打去,馬兒一慌,就在雪地上亂跑,忽然碰的一聲,馬車翻覆了,梅蘭和弟弟妹妹都摔在雪地上。這時,天昏地暗,分不清方向,也不知道家在哪一邊,但是,她知道哭是沒有用的,於是她把幼小的弟妹帶到馬車下面,用車上的布蓋在他們身上,又用身子緊緊摟住他們,想用身上的熱氣把他們焐暖和。她又怕弟妹會睡著,就不停地跟他們說話:「弟弟乖、妹妹乖,千萬不要睡覺,睡了會凍死的,天亮以後,爸爸就會帶人來救我們了。」
那天晚上,梅蘭的父親真的邀了許多鄰居,冒著大風雪,找到了他們。當時只見梅蘭緊緊抱著一個大布包袱,但身體早已凍僵,沒有救了,而弟弟妹妹雖然凍得失去知覺,卻仍然活著……。
至今,在達科他州法院門前的花園裡,仍豎立著一座小小的石碑,正述說著無盡的手足之情,見者莫不為之動容、落淚。
父母健在,兄弟團聚和樂,是多麼令人欣喜的畫面,百般珍惜都來不及,何忍為小事而傷害了他呢?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因戰亂而弟兄分散,望著明月寄予無限的思念,那份愁苦,是多麼斷人腸啊!
「……
弔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孩子們!從今天起,讓我們學習和兄弟姐妹和諧相處,珍惜共聚的美好時光,兄友弟恭,其樂也融融,多好呀!
(明倫月刊285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