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4/19 03:43:46瀏覽3223|回應2|推薦104 | |
以前聽說美國有人把歌手鮑勃狄倫(Bob Dylan)的名歌《隨風而飄》(blowin' in the wind,1962年)裡的「the answer my friend」聽成「the ants are my friends」,當時覺得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怎麼會錯得這麼離譜?後來又聽到一個類似的例子,吉米亨隹克斯(Jimi Hendrix)的《紫色的霧》(purple haze,1967年),其中有一句「excuse me while I kiss the sky!」有人聽成「excuse me, while I kiss this guy!」,雖然錯的歌詞算是講的通,還是很離譜.後來發現聽錯歌詞的事件其實很多,這兩個例子算是無傷大雅,但是如果作曲人剛好有嚴肅的訊息要表達而歌迷完全會誤解他的原意,那就比較嚴重了.以下且舉幾個例子. 一,1983年英國波麗士樂團(The Police)的《你的每一分氣息》(Every Breath You Take).很多人誤以為是首羅曼蒂克的情歌,其實它是在講過分佔有的愛,內容有「跟梢客」(stalker)的意思.主唱歌手史汀(Sting)對這件事非常在意.我也曾是誤會歌詞的一個歌迷,後來在某一期花花公子雜誌(Playboy Magazine)有名的訪談專欄(Playboy Interview)裡讀到他親口的解說才恍然大悟. 二,1984年布魯斯史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的《生為美國人》(Born in the U.S.A.).許多歌迷以為它是一首愛國歌曲,當年美國大選時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的競選團隊還拿它來做競選歌曲強調雷根的愛國精神.布魯斯史普林斯廷對此非常不滿意,除了他與雷根的政治理念不相合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其實是在批評美國人越戰退伍軍人的困境視若無睹的現象,布魯斯史普林斯廷認為極為可恥(shameful).其實跟《你的每一分氣息》不一樣,這首歌的歌詞表達的很清楚,不懂為什麼歌迷們會以為它在歌頌美國. 三,1971年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如果》(Imagine).這首歌比較特別,歌迷對它的詮釋並不算誤解,只可說是未窺全豹.我對這首歌有特別的感情,我曾經視它為我的國歌,其實在此用「國」並不合適,因為這首歌提倡無國界的理想.歌詞中我最喜歡的是下面這節: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每次聽到這裡都使我想起《呂氏春秋》所說的「荊人遺弓」的故事﹕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荊可矣.」老子聞之曰「去人可矣.」那真是個理想的世界. 後來我才知道約翰藍儂私下說這歌其實是共產主義宣言,他說為了讓廣大群眾能接受,他不得不美化歌詞讓人不會聯想到共產主義(put your message across with a little honey).我得知這內幕時雖然有點驚訝,但是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為什麼?我雖反對共產黨的階級鬥爭,但是我一向很喜歡共產主義的基礎「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翻成中文就是孫中山講的「聰明才智越大者,當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智略小者,當服百十人之務,造百十人之福;至於全無能力者,當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 」.「如果」約翰藍儂講的是這種大同世界,我舉雙手贊成. 被誤解的歌曲應該是很多,以上只是幾個我印象較深刻的例子. 附記:如果問為什麼〈The Police〉不翻成〈警察樂團〉?我的回答是如要一致,〈The Beatles〉應該是〈甲蟲樂團〉,而不是〈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是為了紀念另一個樂園The Cricket而取的名字,稱為甲蟲似乎理所當然,但是我一向主張人名,地名音譯就好,以免產生不可預期的結果,連勝文的〈社子島〉譯名事件只是一個例子,對此題材和其它有關翻譯的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我在本部落格的另一文章《信達雅》(2014年12月26日).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