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文解析】風俗之厚薄 自乎 一二人心之所嚮
2022/09/01 15:59:39瀏覽3982|回應0|推薦7

 清 曾國藩《曾文正公 全集》(原才):

      「 風俗之厚薄 奚自乎?自乎 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 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 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 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俗之於人心也,始乎微,而 終乎不可禦者也。 」 

        曾國藩(西元1811年~西元1872年),初名 子城,譜名 傳豫,字 伯涵,號 滌生;清朝 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 屬湖南省 婁底市)人。

        道光18年(西元1838年)進士。咸豐、同治年間,內有 太平天國之亂,外有 英法聯軍之禍。咸豐二年(西元1852年)冬,太平軍之亂,曾國藩 以在籍兵部侍郎 奉命 督辦湖南團練,乃集合 羅澤南、胡林翼、彭玉麟等 創立湘軍,初 肅清湖南,進而 與太平軍 角逐長江,卒 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曾國藩 積極 提倡洋務運動,為 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同時是 一位軍事家、文學家。與胡林翼 並稱 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並稱「晚清 四大名臣」。諡 文正。有《曾文正公 全集》。

注釋:

1. 奚自乎:從 何處來。

2. 嚮:通「向」,趨向。

3. 民之生:活在世上的人。

4. 戢:戢(音ㄐㄧˊ) ,聚集。

5. 戢戢:眾多貌。

6. 君之:推尊他 為領袖。

7. 莫之敢逆:「莫敢逆之」的倒裝,不敢違抗他。

8. 撓:撓(音ㄋㄠˊ)攪動,動搖。

9. 疾:急速、猛烈。

10. 撓萬物者,莫疾乎風:搖動萬物的沒有比風的力量 更快更強勁的了。這二句出自《易經  說卦》。

11. 始乎微:起初 力量很微弱。

12. 不可禦:不可抵擋。

意譯: 

       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 從從何處來?來自 於 一兩個人的內心趨向罷了。活在世界上的人,平庸懦弱的人 比比皆是,如果 有一兩位賢能的人,大家 就會尊他為領袖,而且 接受他的領導;更賢能的人,所領導的人 也就更加多了。

       這一兩個賢能的人 內心趨向仁義,大家 就跟他走向仁義的路;這一兩個賢能的人 內心趨向名利,大家 也跟著他走向名利。大眾所走的方向,就是 情勢所趨,即使 有很大的力量,也沒有敢違抗它的。所以說:「搖動萬物的沒有比風的力量 更快更強勁的了。」風俗 對於人心 也是一樣,起初 力量很微弱,到了 最後就成了一股不可抵擋的力量了。

解析: 

        清代名臣 曾國藩 曾經說:「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古人以為,「風」是 朝廷所施行的政令教化,所以說「上以風化下」。「俗」則是 百姓所接受的教化政令。「風」和「俗」,意義不同,但 字典辭典 就常以「風」和「俗」兩字 互相訓解,如「風,俗也。」或「俗 曰風」。意義 是 一樣的。曾國藩 正是 站在政令教化的立場,因此 有「一二人心之所嚮」,就 足以 移風易俗的說法。

        時代 雖然不同,但 人的良知 不應改變。換句話說,善良風尚習俗的價值,還是 普遍存在於人心。因此,已經是 公眾人物,或 期望成為公眾人物的人,都 應該有基本的認知:不能 為了 逞個人的私心,公然 敗壞善良的風俗!「道德倫喪,政風敗壞」,爭權奪利,唯利是圖,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將使 民心渙散 社會崩解。

       以史為鑒,可以 知興替。自古以來,「上梁不正 下梁歪,桀紂之徒執政, 沉迷玩弄權術、佞臣逢迎諂媚,結黨以求祿爵,陷害排擠忠良」導致 盜賊橫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就是 政權末日 改朝換代之時。

參考資料

       在漢代 劉向 所編纂的《說苑》〈君道〉篇,載錄 一則故事 可以參考。

       春秋 齊景公,有一次 設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後,大家 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 齊景公射出一箭,即使 沒有射中箭靶,群臣們 都 仍然高聲喝采,稱讚 齊景公 箭法如神。

       但是 齊景公 一點也不快樂,並且感到納悶,於是 就詢問 賢臣 弦章,為什麼群臣們 會是這樣的反應。弦章說:「這是 因為 那些群臣們 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而 古人曾說,國君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臣下 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所以 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們 也就 只會 向國君奉承,而 不會 向國君進諫了。」這則 故事中 蘊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說明了 在上位者 言行舉止的重要。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32&aid=17698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