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詞賞析】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髮弄扁舟
2022/06/12 18:16:17瀏覽5588|回應0|推薦3

唐 李白《宣州謝朓樓 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李白 (西元701年~西元762年),字太 白,號 青蓮居士。他的籍貫、祖先、家世、出生地,乃至種族都不能十分確定。一般 認為他的祖籍在隴西成紀,先世 移居中亞碎葉,李白 就出生在這裡,碎葉在唐朝屬安西都護府管轄。李白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所以他自稱是 蜀人,也就是 四川人。

李白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 詩仙。與杜甫齊名,時人號稱 李杜。著有 李太白集。

注釋:

1. 宣州:今 安徽宣城。

2. 謝脁樓:又名 北樓或謝公樓。相傳 為南朝齊詩人謝脁 任宣城太守時所建。

3. 校書:官名。 秘書省 校書郎。

4. 叔雲:李白族叔 李雲。

5. 高樓:即 謝朓樓。

6. 蓬萊:東漢時期,當時 學者以蓬萊為海外仙山、上居仙人,藏有大量的幽經祕錄,故稱朝廷的藏書機構「東觀」為「道家蓬萊山」;到了 唐朝,又 多以蓬山、蓬閣指 祕書省。

7. 建安骨。文章有「建安體」那樣志氣飛揚又筆力遒勁的風骨。建安七子,又號 鄴中七子,是 指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年間的七位文學家:孔融、陳琳、阮瑀、徐幹、王粲、應瑒、劉楨。被視作三國時期 文學成就的代表。

8. 小謝:謝脁與謝靈運同族,經歷 有些類似,時與謝靈運對舉,亦稱小謝。謝靈運亦稱大謝。

9. 清發:清新秀麗。

10. 逸興:超逸的意興。

11. 不稱意:不能稱心如意

12 散髮:不插簪戴冠。指 披散著頭髮 漫無拘束。

13. 扁舟:小船。

14. 弄扁舟:指 歸隱江湖。

語譯:

離我而去的昨日時光,已經不可挽留;擾亂我心思的今日時光,使我十分煩憂。

我在這座謝朓樓上為你送別,看著長風萬里伴送秋雁,此情此景真可痛快暢飲一番。

你在秘書省 擔任校書,文章有「建安體」那樣志氣飛揚又筆力遒勁的風骨,尚且有像謝朓般清新發越的才思。

不論是談詩論文,或下筆揮灑,都懷有奔逸的興致和豪壯的思想,就好像要飛上青天去攬取明月似的雄壯。

抽出刀子去砍斷流水,怎奈水更流個不停;舉起酒杯本想消除愁悶,怎奈愁悶愈益增多而難以消解。

人生在世,總是 不能稱心如意,還不如 明天明天披散著頭髮,駕著小舟,歸隱江湖去吧。

賞析:
此詩 為李白名作之一,詩文 句句膾炙人口,李白固有的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

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裡也表現得相當突出。

在詩的後半段,詩人首先稱讚李雲的文章「蓬萊文章建安骨」;以「蓬萊」稱文章,典故其實源出於東漢時期,當時學者以蓬萊為海外仙山、上居仙人,藏有大量的幽經祕錄,故稱朝廷的藏書機構「東觀」為「道家蓬萊山」;到了唐朝,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祕書省,李雲既然是祕書省校書郎,所以這裡便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

至於「中間」一句,大致 有兩種說法:一說 認為李白以「小謝」自況,一說則認為詩人以小謝讚李雲,推崇李雲之文風有如謝朓般清麗。姑不論何說為是,可以確定的是,李白對於謝朓是極為推崇的,而李白詩「清麗」的描繪筆法,受到謝朓的影響亦是很深。

再看到「俱懷逸興」二句。其實全詩要表達的重點,是李白 宏大的胸襟抱負及豪放坦率的思想性格的表現。儘管 他精神上飽受苦悶的重壓,卻 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

「壯思飛」、「上青天」、「攬明月」,這是多麼雄壯的豪語。至於「抽刀」二句,也在抒寫 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出倔強的性格,因此 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鬱絕望,而是 憂憤苦悶中顯現出豪邁雄放的氣概。

最後「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兩句,在悲憤身世與國難當前的愁懷下,這兩句結語,就是 李白對於人生無常與自己命運結局的最後期待了。 亦是 李白一貫豪邁的詩風,為 全詩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參考資料:

《謝朓樓》

「謝脁樓」、又稱 北望樓、疊嶂樓,是 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一座著名樓閣。「謝脁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南北朝時門閥名士,謝朓 擔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陽山修建。

唐代時,為 紀念謝朓,因而 重建此樓,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稱 北望樓,或作 北樓。人稱 謝朓樓、謝公樓。李白 路過謝朓樓時,作《宣州謝朓樓 餞別校書叔雲》詩,從此 謝朓樓 知名天下。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32&aid=17511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