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26 04:00:13瀏覽13391|回應21|推薦41 | |
柯文哲競選台北市長,最新的競選廣告:這一票,你聽孩子的話。繼之前慫恿小孩忤逆父母,以下作之法強迫父母帶出去玩不要投票,現在還違反人倫要父母聽小孩的話。我也不禁抄一抄聖賢之言,請問身為父母,您用身教、言教,教導孩子禮義廉恥了嗎?
接下來,就複習一下禮義廉恥及孔孟、大學之言吧。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白話翻譯: 五代史馮道傳裏評論說:『「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安定的四種綱紀;這四種綱紀如果不能發揚施行,國家就要滅亡了。」管仲的話說得真好啊!禮、義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則;廉、恥,是培植人民的重要節度。因為不廉的人,什麼東西都要取得,無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一般人要是這樣,那麼災禍失敗變亂滅亡,就沒有不來到的。何況做大官的人,要是什麼東西都要,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那麼天下那裏會不混亂,國家那有不滅亡的呢?』
可是這四個綱維之中,知恥特別重要,所以孔子評論讀書人的品格的時候說:「對自己的行為應有羞恥心。」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如果能把喪失羞恥心當作可恥之事,就不會再有任何恥辱了。」又說:「恥對於人是很重要的,講求投機巧詐的人,就用不著羞恥了。」所以這樣說的緣故,是一個人因為不廉,以至於違背禮、侵害義,它的根源都是由於沒有羞恥心而造成的,所以士大夫的無恥,可以說是國恥。
我看三代以後,社會風氣日漸衰敗,道德觀念日漸低落,拋棄禮義,丟棄廉恥,這種現象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可是,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才顯得出松柏不凋謝的精神,要在風雨交加的時候,才看得出雞鳴不停的態度,在大家都昏醉的時候,也不會沒有獨自清醒的人。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說:天下有道的話,自己被重用,道也隨己得以推行。天下無道的話,自己不被重用,則以身守道、為道犧牲。沒聽說犧牲正道來屈從遷就於世俗的人和社會。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孟子說:實質上不是禮的「禮」,實質上不是義的「義」,有品德的人絕不願做。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說:一個人要能放棄一些不該做的事情,然後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查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說:人跟禽獸之間的區別只差一點點,普通百姓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舜明白事務的規律,詳查人類的常情,是從仁義出發行事,不是為了美名而勉強施行仁義。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 孟子說:君子跟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居心不一樣。君子居心合乎仁、合乎禮。仁者愛別人,有禮者尊敬別人。不仁的事不要做,非禮的事不要做。
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倫理道德教育人們懂得:父子間有血緣之親,君臣間有尊卑之禮,夫婦間有內外之別,老少間有長幼之序,朋友間有真誠之信。
孟子曰: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為之仁。是故以天下予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孟子說:把為善之道教導別人是忠厚,為天下物色到人才叫仁愛。所以說,把天下讓給別人容易,為天下舉荐賢才卻很困難。
孟子曰: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說:如果我們忍屈含辱追隨那些行不正的政客,又何必呢?你是錯了,自身不正的人,是從來不可能使別人正直的。
孟子曰: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立天下之正位,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說:以順從為宗旨,這是婦女的準則。男子理當住在天下廣大的住宅(仁)裡,站在天下正確的位置(禮)中,前進在天下光明的道路(義)上。要做到富貴不致迷惑腐化、貧賤不敢動搖改志、威武不致屈服變節(挺貪腐),只有這樣的人,才稱得起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曰: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孟子說:如果真的懂得行為不合理,就該立即停止,為什麼偏要等待明年?(或是選舉後再檢討)
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說:時勢衰落,道義微弱,荒誕的謬論、殘暴的舉動(恐嚇逼宮滅國言論)又抬頭。荒誕的謬論欺騙了百姓,阻塞了仁義的道路,仁義的道路被堵塞,那就有如率領野獸吃人。抨擊那些荒唐的言詞,使發表謬論者不能得逞。那些謬論發自於內心,危害了事業,就會危害到政治。我也準備糾正人們的認識,排除荒謬邪說,反對偏激的行為(挺貪腐),斥責奸狡的言詞,以便繼承(夏禹、周公、孔子)的事業,這怎麼能說是喜歡辯論呢?我是萬不得已才這樣做。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孟子說: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也不能畫出方形圓形。即便有堯舜那樣治理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理好天下。治理天下而不依據先王之道,算得上是明智嗎?只有仁者該占統治地位,不仁者如占有統治地位,就會傳播他的罪惡給民眾。
孟子曰: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孟子說:在上的缺乏道德準則,在下的就會缺乏法規制度;朝庭(市政團隊)不信道義,百姓不信法度;君子違背義理,小人觸犯刑法,國家能生存就算太僥倖了。
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曰: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孔子說:你可以讓君子設法去救人,卻不可以欺騙他落入陷阱;君子可以被欺騙,卻不會被無理所陷害。孟子說:對於君子可以想方設法以常情捉弄他,卻不能用違背道理的手腕蒙騙他。
孟子曰: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子說:在上缺禮義、在下缺教養,作亂的人得勢,國家的淪亡也就很快了。事君不講義,進退沒有禮,說話詆毀先王之道,這就叫做疏怠麻木。以難事(仁政)要求君主才稱得起「恭」,向君主陳述善事而抑制其邪念才稱得起「敬」,若君主不能行仁為善這就叫「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捨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說: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跟他正經交談;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跟他正經共事。口出破壞禮義之言,就叫做損害自己;自身做不到心存仁愛行動嚴守義理,就叫做拋棄自己。仁,是人類最心安的歸宿,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途徑。讓心安的歸宿處空閒而不去居住,把正確途徑捨棄而不去行走,是很可悲的事情。
孟子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 孟子說:君主不實行仁政,還要去幫他斂財致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厭棄的。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孟子說:對人有禮貌的人不會侮辱人,自知節儉的人不會掠奪人。禮貌和節儉難道能靠聲音笑容裝模作樣地表現出來嗎?
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 孟子說:天下的人墮落沉淪,就要用「道」去援救他們。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說:人若沒有同情之心,就不配做人;沒有羞恥之心,就不配做人;缺少謙讓之心,就不配做人;缺乏分辨是非之心,就不配做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孟子說:人們肯定是先有自招侮辱的行為,而後別人才侮辱他;家園肯定是先有自己破敗的原因,而後別人才能毀壞它;國家肯定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由,而後別人才能攻伐它。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 孟子說:不要做不該做(不合仁義)的事情,不要貪圖不該要的東西(奪權取利),做到這步就夠了。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說:古代之人,得意時,恩惠遍及百姓;不獲提拔從政,就修養自身以彰顯於世。窮困時就加強自身的修養,飛黃騰達時就以仁政治理天下改善社會。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ㄔㄣˋ)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說:人之所以有品德、智慧、本領、知識,主要是因為他們經常想到災患。只有不受重視的臣子及非原配所生的小孩,才會勞費心力思考危害影響,憂慮災患之嚴重程度,因此能通曉事理。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一副討人喜歡的面孔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為人辦事卻沒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老師教的知識沒去複習嗎?
子曰: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說:把邪惡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上面,老百姓就不會服從了。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甚麼。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孔子說:看到應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
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孔子說:得罪了上天,再怎麼禱告都沒有用了。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說: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就是在最急迫匆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在一起,在顛覆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在一起。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君子對於世上的事情,沒有非一定怎樣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做,而是怎樣合於義就怎樣做。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注重道德、小人注重的是田宅(利益);君子重視法度的遵行,小人在意財利的獲得。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只曉得義,小人只曉得利益。
子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孔子說:你要做君子一類的讀書人,而不要做小人般的讀書人。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德行沒有修養,學問沒有講習,聽到義卻不能實行,有了不好的地方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子曰: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孔子說:立志於中道,堅守著品德,不違背仁義,游憩於六藝之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聰明的人沒有迷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協調融洽卻不盲從附和,小人盲從附和而不講協調融洽。君子安詳舒泰卻不傲慢放肆,小人傲慢放肆卻不安詳舒泰。
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說:國家能施行仁政行正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法堅持正道政治腐敗,就隱居起來。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有志節仁德的人,不會苟全生命而損害仁義,而寧可犧牲生命來成全仁義。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思量,就會執著在眼前可見的憂患之中。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整天和大家在一起,說的話沒有一句合乎仁義道理的正經話,只喜歡耍小聰明,這種人實在難以造就了。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已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做事是把仁義當根本,用合乎禮節的方式來實行,用謙遜的話語說出來,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這才是個君子。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說:自己不願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厭惡別人挺貪腐,就不要去支持貪腐政客。)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說:人能夠以身作則實行正道讓道德倫理感染影響他人,而不是拿道理來教訓別人而已。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說:君子用心來求正道而不去求吃的東西(權勢地位),君子只擔心正道不能彰顯而不擔心貧窮(名利權勢的取得)。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孔子說:就算用聰明才智獲得了官位,如果不能施行仁德,就算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孔子說:面對合乎仁義的事情,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據理力爭。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所行的道理不相同,就不必勉強在一塊商量事情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讀到高學歷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窮究物理後才能認識明確;認識明確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以後家族才能安定;家族安定後邦國才能治理成功;邦國治理成功後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以。 從國家元首到一般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一個人品性根本已亂卻能治理好家國,這是不可能的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顧君子必誠其義。 所謂使意念真誠,就是自己不要欺騙自己。富有能裝飾房屋,道德能修養品性,胸襟寬廣體態安詳,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如果要修養品性須先端正心思。道理在於心有憤慨,就不能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有憂患,就不能端正。心思不在所做的地方全心投入,那麼雖然眼睛在看,卻什麼也看不見,雖然耳朵在聽卻什麼也聽不進,雖嘴巴吃著東西卻嚐不出味道。這就是修養品性須先端正心思。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君子應該先要求自己,然後才能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不做(挺貪腐),才能禁止別人(挺貪腐)。本身藏有不合恕道的行為,卻去教訓別人實行恕道,那是從來不會辦到的。(恕道:自己不願別人作的,也不去對別人作,推己及人的品德即恕道)
小人之使為國家,葘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小人如果治理邦國,一定會引起天災人禍同時到來,縱使以後改用賢臣,也無法挽救了。這就是邦國不以財富為利益而以仁義為利益的道理。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為聖者能之。 君子依從中庸之道,埋沒在世上不被重用也不後悔。只有聖人能做到這樣。
多數翻譯引用自:台灣書房出版之「四書」(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
以目前民主時代,老百姓投票選治理人才,有如君主選擇良臣,若投票給貪腐政客,不就代表您昏庸無能、只聽奸佞之言選耍猴戲之材,無法行仁政而成「賊」。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台北市長不是只有藍綠兩方人馬,沒必要屏棄仁義,以刻薄現實功利的眼光去否定其他人的條件跟能力。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