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涯規劃 双鳳整理 死前活一次
2010/04/12 13:28:37瀏覽489|回應0|推薦2

死前活一次

                                                                             生涯規劃 双鳳整理

 

    生死是世間最平等、最普遍,也是最必然的事情,古今中外,無論帝王將相或是販夫走卒都有生死。生死好像是一體兩面的,死了就會生,生了就會死,就例如衣服破了、房子壞了、機器老舊了,要汱舊換新。若以人來說,生命不僅止於活著的時候吃飯、穿衣等一切活動,即使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死亡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了,死亡只是這一期的生命轉換成另一期的生命,也就是這一期生命結束後,又再起另外一期生命的輪迴。書中也提到生與死本是自然遞流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為大家所禁忌研討,變得隱秘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知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我們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去面對與探討?這些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重點。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等等...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肖像,另一張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我們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和深沈。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刻?希望有機會處理那些沒有解決的衝突?沒有彌補的破裂關係?或是等待從遠方來的一張親愛面孔..,這些的期昐可能使他多撐一些日子。

  生死無常,它是不論年齡,不論健康,不論貧窮富貴,不論智愚的。死亡是不會等我們的,只有我們把生死規劃好,珍惜生命,要做的事情就趕緊去完成。書中提到有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愛的人開誠佈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及向對方說出愛,錯過了為生命旅程畫下圓滿句點的機會。所以「死亡」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生命課程,在死亡來臨之前,如何「真正的生活」?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這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死亡仍很遙遠的每個生者,都必須去規劃、學習與認識的重要議題。

研討:

1.            妳有過瀕臨生死的經驗嗎?

2.            對臨終關懷與生前契約的看法?

3.            如何維護「死亡」的尊嚴?

4.            對於有關喪禮中,一些民間習俗與禁忌有何看法?

5.            面對「死亡」,妳心裡準備得如何?心無罣礙?

前言:

佛家說<生命的去來>: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業識的因緣和合所生,人是從業感而來,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最後就會隨業而受報,所以生命就在「因緣困報」裡隨著業力流轉不停,就是生命的去來。

結語:

了生脫死:能夠透視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下活得自在,這就是「人生」,能夠認識死亡後的世界,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而無懼於生死,超越生死,這就是「脫死」。

秋瑩:看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在生的時候還有很多功課,以我自己而言,我已準備好,但週圍的親友是否能接受?已準備好?我們都無法把握這5年或10年還是在?死亡是每個人要對,但如何做功課仍有待努力。

『送行者』片中佳言:

1.            死亡可能是一道門,事事並非終法。

2.            當一個人死後,以前所做事都可以被原諒的嗎?

3.            夫妻總有一天會因死亡而分別,往往留著的是痛苦的。

四聖諦:苦集滅道~苦:世間苦;集:因慾望而產生很多痛苦;滅:認識苦的來源,而處理它,修行;道:自由自在。

解良:瀕死經驗:其實我也有暈倒的經驗,感覺並不好,我想因此才有「好死不如歹活」這句話。有朋友最近要將長者拔管不再急救,因其父已在加護病房有段時間,皮膚有點潰爛,如此對他也許是解脫;但是否真如此,也不知?這本書相片都很美的,送行者,也都是美的,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而是亡者的面相,往往並不是很美,很多人並無親自面對亡者遺體,無法體會,能為亡者留下最後的美,亦即善念。

來賓蘇時立:呼吸急救,若對病者己無意義,就不要再做。若病人已做呼吸器,要對他拔管,則要對往者說“今日是好日,請你好走”。死亡是個人的事,別人都無法幫忙,自己的痛別人無法代替。 是否大家相信,生命是一期期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是前人智慧的了悟,這輩的所為,將造就下世的果,天下沒有巧合和意外,都是事先就已有的業歷顯示。

張弘:蘇老師的話,讓我們覺得是“宿命”。死前活一次說道,我今生很努力,但死前一刻,並非就是我今生的結果,但不管是如何,我們這生都要努力的。 贖罪並非別人來定,而是看你內心是否能平靜。很多無惡不赦的人,心裡並無罪惡感,那必須一再淨化。人要和人告別很容易,要對自己和解卻很難。 在醫院裡,對往者的尊重,要有正知正念,心態很重要。“澡堂”裡的老闆娘,很認真燒材火,讓大家洗的很舒服,讓我很感動,職業沒貴賤,每個人都有他的份量,每個人都默默做她的一部份。

蘇英:死前活一次,是要我們自已省思。來走這趟人生,到底為自已畫個怎麼個句點。無論做得如何,一定要先和自己和解,那是心的放下,是心的平靜。看此書,我為自己列了“死前願望表”,交代自己後事,包括不急救、不插管,我要做“生前告別式”,好好向我愛的親友告別,感謝今生的相遇。啊!真像電影告白。

玲玲:這本書重點是“活”,要如何活才是重點。本書圖片給我很大震憾,死亡者眼一閉,我們無法知道如何?但活著的相信,看他的眼睛,我會去揣測他的生是如何!相由心生,果真可猜七、八分,每個人的表情,都在告訴別人,我的想法及生命如何?活著如何活,比死還重要。

素卿:各位姐妹,是否曾擁抱即將死亡的人?我是癌友協會志工,感覺即將走的人,我都會擁抱他,其實他們也會很渴望朋友的擁抱與關懷。我曾夢見即將往生人的死亡狀況,隔天我到醫院探望,果真如夢境一樣。我認為死亡如夢境,就像睡覺,所以,睡前我都會想想,是否與別人有不愉快?只要心是平順的,即可安。

麗碧:人沒有絕對的價值,沒有必要以一定的價值套用在別人身上。我從小就不害怕看到死亡,我奶奶、爸爸過世我都曾對他們親密接觸,但很多人忌諱不敢靠近,害怕會被影響,但我都很珍惜和他們最後親密的關係。我認為現在死亡的禮儀,都非死者之意,而是由親人的意思而做,在我們公司個人資料第一頁,一定是遺囑。

燕芳:對於死亡,我是有恐懼的,這恐懼是自小不愉快的經驗,從小住家環境、家父死亡,及曾看到燒焦的屍體。死不可怕,就當做人去旅行,每天都是最後一天,當這様時,就不會太在意去面對了,就如先生說的:「不知死,焉知生」。

幸娟:要死的人,本身都會有預知,這是小時候,對父親往生的經驗。看這本書時,看第一頁有點深,不太懂,我以為父親的死亡我已釋懷,但去無法翻開到第二頁。但裡面有一位癌症孩子,媽媽却不願擁抱小孩,很令人不解。親人尤其是母親,不是病危人的最大依靠嗎?

畹育:一生下來即要走,早走也不見得不好。死亡就像一扇門嗎?不知道?死亡是如何?沒有人可以預知。善終,慢慢衰死就是嗎?我們也不知道。死亡是何樣貌,?到底會如何死?沒有人可預知。你準備好了嗎?我們不知道如何死?怎麼準備?死亡後的禮儀,只是給親友看,自己無從表達意見。人是矛盾的,動物無救就可以安樂死,而人卻在急救,何言:眾生平等?

淑慧:珍惜現有生命,過得自在,以後死亡就順其自然,放下。

婉儀:從沒見過死亡,也不了解,長輩往生一向都父母處理,沒有參與,亦無概念。來到生涯規劃組,今天第一次思考生死問題,是個開始,我會慢慢學習。

黎靜:我們談輪迴,談前世今生,對我來說這些都不真實。我認為不論是帶業而來或聚福而生,我們只要扮演好今生的角色,就值得鼓掌了!

姵均:發現打讀書心得可以更了解當天讀書會各位姐姐的想法,真好,每回都讓我打好了!看了“送行者”再看“死前活一次”,感受很多!你記得你的親人好朋生前最後的容貌嗎?若有,他們就永遠活在你心中!每個人走之前,要給他們留下尊嚴,完成他們的心願,也是我的感觸。又逢八八水災此浩劫,除了對災民持續救助外,感受到人生無常,故~請珍惜你現有的一切,要做的事,趕快去做吧!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ffy&aid=383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