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5 03:47:56瀏覽6316|回應60|推薦121 | |
最近一個男性友人告訴我,男人到了中年,被衡量的價值就是經濟能力,有錢就是好男人,沒錢就不是。 我笑他這話聽起來真刺耳,我想如果是高中、大學時期的我聽見了,一定會跟他辯得面紅耳赤。不過我想想這陣子與身邊女性友人的幾次對話,又覺得似乎他講的「雖不中亦不遠矣」。 我的女性友人M,周旋在兩個男性追求者之間,一個事業穩定,一個熱情浪漫,讓她陷入了選擇愛情或麵包的永恆難題。另幾個同年的女性友人,向我說教的擇偶條件,跟我媽和她那些三姑六婆朋友經常掛在嘴邊的婆婆媽媽經,聽來也已大同小異。 這讓我猛然發現,雖然對於什麼叫做「好男人」這個話題,從小到大就是女人聚在一起蜚短流長的重頭戲,但隨著時間流逝,在女性的生命光譜裡,也儼然有一套「好男人的演化論」。 我高中念的雄女是保守的女校,多數學生對男人的認識都很「陽春」,尤其有不少知識來自少女漫畫。因此在我印象裡,當時最受歡迎的男生,就是那種像是「直接從少女漫畫走出來」的類型,最典型的當然是「籃球校隊」或「吉他王子」。 包括我,那時候也很迷戀日本偶像木村拓哉、江口洋介,因為他們有著跟少女漫畫男主角一樣的長頭髮。我覺得滿街蓄著短髮的男生都是凡夫俗子,只有像王子般真正好看的男人才能留長髮。 不過進了台大以後,身邊的女性同儕看男人的眼光又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大家不再提少女漫畫,滿口談的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史。那時最有身價的男人變成了所謂的「才子」,女性友人談到男性對象的時候,可以不帥氣,也沒人會去問對方的家世背景,但絕對不能沒有才氣。 跟一個穿著切、格瓦拉破T恤的亂髮男孩走在校園,可能比跟一個穿著PRADA的型男在東區逛街更「IN」。 有次上課時,一個教授提起男女交往不過是在合適年齡,找個身邊還看得順眼的人配對,我身邊女性同學立刻在台下狠狠翻了一個白眼,露出表情之鄙夷,簡直恨不得把剛吃完的早餐一口嘔向這個俗不可奈的老男人。 大學時代的浪漫,絕非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媒妁之言,卻是徐志摩與陸小曼的離經叛道。 但出了社會幾年,步入邁向卅歲的「輕熟女」階段,身邊姊妹淘對好男人的定義,似乎又自然回到社會制約的「常軌」。那些好多年沒被奉為圭臬的學歷、經濟、事業主義,突然變成女人衡量對象最熟悉的共同語言。 因此當相識十多年的M女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她到了要「務實」考量對象的時候,我也盡責扮演專業分析師的角色,仔細幫她綜合比較著兩個男人,看看誰才是適合長期佈局的「績優股」。 只是偶爾憶起了多年來我們一起談論著好男人的對話,不禁失笑,十多年前的我們,會怎麼看待今天的自己? 圖一:這張應該跟木村拓哉蠻速配的 圖二:這張適合才子 圖三:最後變成會把公螳螂吃掉的母螳螂 |
|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