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4 19:58:51瀏覽2323|回應6|推薦42 | |
(上圖:教室一隅) 最近讀到一個義大利人經常用以自侃的陳腔濫調:ALLEGRI(歡樂愉悅的)而IRRIVERENTI(粗俗無禮的)。 多麼有自知之明呀!的確, 在公車、地鐵上觀察義大利人言行,經常讓我聯想到歌劇《魔笛》裡的PAPAGINO、PAPAGINA。很少人看來是深沉悲觀、充滿哲思的,他們總是那麼有戲劇張力,即使是配角,也一出場就引人發噱。 不過我找到了一個例外─我的義文課老師MARINA。 她外表樸素得不像義大利人。很少濃妝豔抹,幾乎只穿咖啡色系披肩、罩袍式的衣服,看起來有點仙風道骨。而上了好幾堂課之後,我覺得她真有些博學隱者的味道了。 教星期的時候,她告訴我們一周七天的命名都來自星星。然後驚人地在黑板畫起大衛之星般的圖樣,解釋古人是如何從觀星週期,得知其距離地球的遠近,從而算出一套符合天象的曆法。 「這是義大利人小時必修的知識嗎?」全班肅然起敬。 「不,只有我。」她再度驚人地掏出厚厚一本標滿注記的星象日誌,裡頭詳載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星象圖。她露出招牌笑容,瞇成新月般的眼睛,閃爍興奮的光芒。 某一堂課,她建議安排電影欣賞。我以為她會準備對話簡單的卡通,或言不及義的喜劇,沒想到她掏出在市面幾已絕跡的「錄影帶」,讓大家看一部廿年前的伊朗電影Bashu, The Little Stranger 。她這卷冷門收藏,大概也是全羅馬僅存的義文字幕版本 電影描述一個黑人小男孩,為逃離戰火,陰錯陽差從南伊流浪到北伊,被女主角收養,卻因膚色、語言飽受鄰居歧視。她熱愛這部電影,因為裡頭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元素,包括背景那場殘酷真實卻無人談論的戰爭,男孩與女主角藉著模仿動物叫聲打破語言隔閡。 男孩把母親形象投射到女主角身上,渴望被接納,疑懼被拋棄,似乎也反映了不少新移民來到義大利的情緒:每個人都帶著一段未被述說的故事而來,迫切希望在新環境生根,卻常感格格不入。 影片最後,那場造成男孩家人慘死的戰事,也導致女主角丈夫斷臂歸來。當男孩伸出友誼之手,丈夫搖晃了一下空蕩蕩的袖子,兩人流淚擁抱,忽聞野豬來襲,全家立刻一起模仿動物叫聲跑跳著追趕出去。 一聲聲滑稽吼叫,是最深刻的無語共鳴,全班都泛起微笑。我想MARINA喜歡這部電影,亦是因為她在很多學生身上,看到了小男孩的影子。 (下圖:教室窗外之景)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