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實故事~有志者事竟成(一位韓國出家人ㄉ故事)
2007/06/18 19:22:05瀏覽270|回應0|推薦0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對修行者而言,渴望心是最重要的。」我認為真的如是!
韓國永同道場金東修師兄(原文為韓文)
 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我來到一座寺廟,帶著熱切的渴望,虔誠地修行拜佛,每天拜佛三次,毫無例外,就這樣持續拜佛了20年,因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無聊或厭倦的感覺。我發覺藉著虔誠的禮拜來抒發內心對道的渴望之後,再修行時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然而,在和僧眾一起過了一段平凡無奇的生活後,我開始覺得身為一個修行人,自己似乎太軟弱了,實在有辱出家人追求無上道這樣高貴的身份。綜觀歷史上那些大修行人,他們都無視於自己的慾望與肉體,為了尋獲真理而虔誠修行。想到這裡,我再也無法浪費一分一秒。我前往一間適合隱修的寺廟,發心閉關打佛七,一心頂禮十方三世諸佛。我每天拜佛四次,每一次禮拜頂禮中都灌注了我深深的願力,我對真理的渴求與日俱增。
 就這樣,到了閉關的第四天,當晚上10點做完晚課後,我突然感到一陣倦怠,整個人無法站穩,於是我就回房休息睡覺,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忽然房間裡充滿著亮光,一位老和尚出現告訴我說:「只要念觀音菩薩的聖名,你就會得到佛的加持。」在完全清醒之後,我發覺自己正仰躺著,眼睛直盯著天花板。剛剛那種極度的疲勞已經消失無蹤,我感到異常地輕安、愉快,全身像重新充滿了電一般,一點睡意也沒有。由於內邊充滿法喜,我抱著感激與喜悅的心繼續閉關三天。下山時,感到無比地輕鬆愉快。
 
       當年我滿懷著遠大的志向、希望及喜悅,出家當和尚。在完成出家訓練以後,我便立即開始修禪。經過數年的努力修行後,我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在這條正道上獨自摸索前進。然而,我的內心仍然感到不滿足,我開始懷疑當時我的那位師父是否已經了脫生死,是否有能力可以帶領弟子解脫。當有了這樣的想法後,我開始對自己的修行感到困惑。在我的師父往生之後,我已經全然地不知所措。而令一位修道者感到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他對自己修行的法門沒有堅定的信心。
 自此以後又過了20年,情況還是一樣,我依然過著一個平平凡凡的生活。後來我決定再閉關一次,我覺得那很有可能是我修行生涯中最後一次的閉關,於是下決心要閉關修行49天。但因為這時我已經60多歲了,身體狀況不佳,而且那種渴望心也已不復當年了,因此,並不敢期望有什麼重大的成果。然而,我憑著堅強的決心完成了49天的閉關。在那之後,我決定要繼續整個輩子修行,直到證果為止。
 幾天之後,一些住在附近的和尚和信眾來拜訪我,我們談論修行直到深夜。當他們要離去時,我問了其中一位:「你修什麼?」他回答:「我修觀音法門。」我又問他:「那麼,你念觀音菩薩的聖名嗎?」他給了我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我觀光和觀音。」同時又向我簡單介紹了清海無上師。我還是不滿足,於是又問了有關修行這個法門的細節,但這些只能在印心時才能知道。
 雖然才第一次聽到觀音法門,我卻很感興趣,第二天就到漢城小中心請求印心。他們鼓勵我讀師父的書,於是我便請了12本師父的書回去。當我只讀了即刻開悟之鑰第一冊的一半時,就聽到來自四面的聲音。我從來不曾聽過那種聲音,它聽起來令人感到十分舒服、愉悅。我越讀師父的書,就越想再讀下去。這些書裡詳細提到了內在的光和音。而像我這樣大半輩子都在修禪,被禪的思想洗腦的人,並不容易相信這些教理。但是,在讀了這些書幾天之後,我覺得這個修行法門是正確可行的。
 最後我決定參加印心。印心法會在半夜之後才結束,當有一些新印心的人在談論他們的體驗時,我覺得有點不耐煩,因為我一點體驗也沒有。我甚至認為一定是印心時有什麼地方弄錯了。那時,每件事都很陌生,我又很緊張,甚至連有沒有體驗也不清楚。
 在第二天的共修會上,師父來看我們。當師父經過我身邊時,我不知不覺地站了起來,並向師父頂禮。師父停下腳步,跟我打招呼並注視了我一會兒。師父的凝視充滿慈悲與莊嚴。
 晚上共修會時,師父又來看我們。師父請南美洲的同修到她的身邊,加持他們的額頭及頭。我很羨慕那些同修,心想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所以我跑向前去等待師父加持。當師父要離開講經台時,她敲了我的背三次並且要我跟著她,當時我非常感動。透過翻譯,我告訴師父我印心時沒有體驗。師父加持我的耳朵及額頭好幾次,又教我如何做觀光。在那時刻,我感覺到二十年前出現在夢中的那位老和尚就是師父。我告訴師父這件事,師父微笑地用韓語的「謝謝」答覆我。
 從此之後,我的修行有了很大的突破,我決心放棄修行40年之久的禪宗,只專注修行觀音法門。印心兩年後,我的內在與外在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內邊感到滿足喜樂,又有寬容心。而當我遭遇並處理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障礙時,我發覺自己又更進步了一層。每一次我都很感謝師父偉大的愛。我下定決心要修得無上智慧並幫助眾生,以回報師父的愛。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0115&aid=103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