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通的椅子
2009/01/18 10:13:59瀏覽585|回應0|推薦9
師父講故事
 

神通的椅子

清海無上師以英、中文講於福爾摩沙西湖道場1994.12.31

 久以前有一個老人,他住在一處山腳下,他很貧窮,沒有任何財產,他住的茅草屋就是他唯一的財產。事實上,這個人是非常懶惰的,所以也是活該!有一天他聽說在某某地方,有一位非常有力量的瑜伽,他很有神通,要什麼東西都可以自己變化出來。這個很懶惰的、不想工作的人聽說了以後,就想去那邊,叫他用神通變化出東西來給他,這樣他就不必工作了。這樣想以後,他就開始出發了。

 他走了很遠的路,來到瑜伽住的山洞那裡,看到瑜伽時就拜下來,那位瑜伽也對待他很好,很客氣地招待他,問他來這邊的目的。那個懶惰的人就說:「敬愛的師父,我是非常貧窮的一個人,除了一間小小的茅草屋外,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已經很老了,又不能工作,所以請師父慈悲幫我一下忙,讓我有一些財產可以過日。我知道你很有神通,要什麼東西馬上都可以拿得出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幫我的忙。」

 那位瑜伽閉起眼睛來,靜靜地坐在那邊不說話,大概聽得太累了。然後這個老人又繼續拜託他一次、然後再拜託一次,講了很久以後,那位瑜伽不得已就拿給他一把椅子,對他說:「你回家以後,任何時候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可以坐在這把椅子上面,不過要先洗手、洗臉和洗澡後才坐在椅子上面;然後想你所要的東西,這樣你一定會得到。」

 那個老人謝謝瑜伽後,就帶著那把椅子趕快跑回家了!跑回去以後,他一點點時間也不浪費,趕快去洗手、洗臉、洗澡,然後馬上坐在那把椅子上面。那個時候他剛好餓了,所以馬上就想到菜、飯,結果菜飯馬上就出現了。哦!非常漂亮、非常好、非常豐富的一桌佳餚,所以他在那邊享受那些好吃的東西,吃得快飽死了。他吃飽後就累了,想有一張床可以休息,馬上有很厚床墊的那種床就出現了,所以他就躺下來睡覺。不過他沒辦法真正休息,因為他心裡面一直想要東西、想要錢,所以他就從床上跳起來,然後又坐在那把椅子上。現在他開始想讓他的小草屋變成一個宮殿,真的,當他想的時候,馬上那座茅草屋就不見了!

 這位老人的皇宮非常、非常漂亮,到處都是珠寶,門是黃金做的,地和屋頂都鋪黃金,柱子也都是黃金,而且還貼珠寶上去,很貴重。所以他很高興,看了好舒服。現在他在那邊又想:「唉呀!這麼大的一座宮殿不能沒有一個傭人。」他一想,很多傭人馬上就出現了,站在那邊等候他的命令。後來他又想:「有傭人、有宮殿,不過沒錢也不行!」他想要很多黃金、銀子和錢,突然間這些都來了,使這個老人高興到極點。不過,他忽然間很擔心,他想:「唉呀!我的宮殿那麼漂亮、財產那麼多,萬一地震來了怎麼辦呢?」(師父及大眾笑)他才剛想完,地震就來了(師父笑),然後全部他的財產、宮殿,都被壓扁沉到地裡面去了。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麼教訓呢?我們的頭腦要先乾淨、單純,不是有神通或有修行的力量就好了,所以要先把身、口、意弄乾淨後才能夠有力量。如果先有力量而身、口、意還沒乾淨、戒律還不清楚的話,會做壞事;我們自己的力量會傷害到自己,有時候這個力量還會傷害到別人。所以自古以來,那些明師要收什麼徒弟之前,會先考驗他很久,等他身、口、意完全清淨了以後,才給他力量。

 師父常常告訴你們不要修神通,普通外面的人想修神通也很簡單,根本不需要什麼戒律,也不用吃素。當我們還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時,如果我們想壞事,一想就會有了,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想什麼就有什麼。宇宙的力量很偉大,不過我們應該知道怎麼應用,如果不知道的話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傷害自己、傷害到世界。我們看到世界的一些災難,有時候不一定全部都是人民的業障,而是有一些人他修神通,因為修往壞的方面或是自己亂想,然後混淆這個世界,我們說那些人就是鬧事、著魔的,真的是有這種人。

 所以我們修行每天要念上帝、念那些已經充電好的、佛的名字來保護自己。因為有時候,不是完全是自己的業障才造成我們的障礙,而是有一些否定的、魔的力量在我們周圍,有時候會影響到我們;所以我們才時時刻刻都要記得自己的目標,記得最大的力量,念五佛號來保護我們。我們常常想上帝了以後,我們的心就會乾淨,以後我們什麼都不要了。對我們而言,那個時候神通也沒用,因為我們已經跟上帝同一體,不再有任何東西是我們所不能有的。

 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很滿足,也知道離開這個幻想的世界以後,我們會回去我們的故鄉,那裡什麼東西都有,跟那個地方比較的話,我們這個世界都像垃圾一樣,在這裡沒有什麼可以供養我們的。在我們的靈魂常常回故鄉看了以後,我們的心就會很明白、很安定,那時我們什麼都不想要,即使要,也只要那些為別人好的好東西。我們心會變很善良,時時都想肯定的方面,一想肯定時,就肯定的東西會來。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0115&aid=257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