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2 15:44:15瀏覽2065|回應13|推薦18 | |
臺灣伴隨著整個世界經濟都十分艱難的腳步,終於蹣跚走過2009年。人禍大於天災給臺灣帶來的紛擾,從各個企業的尾牙里、遍佈南北的煙火秀中,讓人看到2010臺灣經濟復蘇的希望。 2009年經濟蕭條、民生艱困、藍綠惡鬥,讓民眾選取了一個“盼”作為該年度的代表漢字。寄託了民眾思進圖變的心態。爲了打造一個和前朝不一樣的政府、爲了做一個比前朝領袖更有品格的領袖,馬英九帶領他的團隊,迎著來自各方不滿的壓力、在野黨和媒體善意的監督和惡意的誹謗,一面要極力從世界經濟危機中振興臺灣經濟、修補前朝的漏洞,構建新的秩序,推行理想中的改革。不管馬政府團隊2009年交給民眾的成績單是否滿意,但民眾如果用心去看,每一步都透露出馬英九以及其團隊對臺灣利益的任勞任怨地維護和打拼,儘管其溝通、決策的方式頗有很多值得改進之處。與前朝相比,馬英九團隊的清廉和專業程度,未必就更受懷疑,但是非正常速度滑落的民調,除了值得馬英九團隊深刻檢討之外,2010年,民眾如果想讓臺灣不要再在內耗、空轉中度過這一年,各個方面需要給予馬英九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在野黨應在監督馬政府的同時也應該給予其一定的支持,這不僅僅關乎自己政黨和社團的發展,也關係到臺灣的發展。友黨應該發出友善的聲音,泛藍陣營并不希望看到政黨間爲了一己私利喋喋不休、斤斤計較,如果不能夠在關鍵時推拉一把、給其應有的支持,至少也不要比反對黨更有力地去拉後腿,更不能只在選舉時才表示自己的存在,在有利益時才發揮自己的影響。國民黨的黨員和立法委員更不應該態度曖昧、消極怠工,如果僅僅因為一些地方對馬英九的不滿,而在關鍵的時候不能給予全力的支持,不能給外界一個團結的印象,那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國民黨再次失去全面執政,按照民進黨的個性,泛藍陣營將會生活的更加壓抑之下,重新執政會變得更加沒有希望。維護馬英九的形象、幫助馬英九提升臺灣的經濟似乎成了國民黨泛藍陣營的唯一選擇。在維護馬英九方面,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應該學習民進黨是如何維護陳水扁的那種不離不棄的精神。 民進黨等反對黨能否一改自己為反對而反對、動輒走上街頭?只2008到2009年,民進黨舉行了多少街頭運動?這些街頭運動有多少訴求是真正有改善民生有價值的?以後減少意識形態的抗爭,只有檢討自己、改變問政態度,發揮自己的優勢正面監督問政,才能夠改變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才會有浴火重生的希望。如果像其要贏得立委補選選舉的文宣說的那樣,是要獲得罷免馬英九的席次,這是否意味著,給他們的權力越大,越可以製造臺灣社會更大的紛亂?民進黨莫要忽略沉默的力量,臺灣人民儘管都十分善良,即便容易忘記民進黨曾經做過什麼事情,但是爲了罷免馬英九而努力獲得立委席次,會激活陳水扁時代,民進黨對罷免陳水扁案,拒絕自己的委員進場投票,導致百萬紅衫軍走上街頭的記憶。人民會比較馬英九做過什麼有讓你們感到比陳水扁更值得罷免。馬英九罷免不成功,被紛擾的是民眾;如果馬英九被罷免成功,那麼罷免之後的殘局誰來收拾?你們希望一個什麼樣的領導人?這樣的領導人是否存在?民進黨在2009年新的秘書長上任之後,似乎也逐漸實施改變自己的形象和策略。儘管沒有勇氣全面檢討自己執政的失誤、和陳水扁家族貪腐的關係、對暴力的縱容,但是在民進黨最近的活動中、在蔡英文最新的講話里,似乎都透露出要減少暴力、改變形象、增加正面問政成份這樣的信息。果能如此,善莫大焉。民進黨幸甚,臺灣幸甚。如果民進黨能多一些理性正面問政,無論反對還是支持,就是把分力變成了合力,都無疑是對馬英九和馬政府的支持,都會對臺灣的社會有正面的意義。 媒體,在善盡自己監督責任的同時,尤其要以凝聚臺灣人民的共識為己任。因為馬英九上任以來,就是在進行的一場不對稱的形象保衛戰。憑心而論,馬英九一開始真的要做到嚴守分際,沒有因為在政策宣導、形象塑造方面過多注意,而對媒體有肆無忌憚地政治介入。一些公股媒體,很長時間才介入改選,公視更是最近才介入。這些媒體,當初根本就是缺少公正、公平情形下,被特定政治勢力深度介入的。這些媒體一些有色人員也深知,按照她們的預料她們本就是應該很快被清除出局的,所以罵起來馬英九來也特別盡力,她們訝異的是,馬政府何以能夠給他們罵這麼久?當然,馬英九和馬政府的作為是有許多值得評議之處,但馬英九該不該游泳,馬英九該用什麼樣的人,馬英九不問事是宅男,問事是白癡,動輒得咎。媒體一方面批評馬英九執政是陷入父子騎驢的困境,殊不知自己就是這種困境的製造者之一。負責任的媒體和名嘴對馬英九的批評是恨鐵不成鋼;但更有一些媒體早已背離了媒體人的良知,即便造假也好詆毀、謾駡馬英九。她們就是需要一個被剝光“衣服”的馬英九,讓馬英九沒有威信地帶領他的團隊去打一場場四面楚歌的戰爭。2009年,罵馬英九似乎成了全民運動,更是成了媒體,不拍馬屁、敢為民說話的象徵。一年下來,大家再去回顧馬英九的民調,卻詫異地說:你的民調如何這麼低?這譬如一幫人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不壞,只是看上去不太順眼的群毆了一頓。自己一轉身,就又看到了這個滿臉是青腫的人,很奇怪地說:是誰把你打成這樣?真是太不像話。媒體不是政府的粉飾機器,但負責任的媒體更不會只抓細枝末節、不顧主體地去傳播焦慮,更不是發洩私憤的工具,更不應個別人以人民的名義作為正義的化身。媒體的公平正義,和其擁有的第四權力應該相稱,否則就成了專事花邊新聞的狗仔隊。批評是人民賦予媒體的權力,但批評不是謾駡不是人格抹殺,不是造假詆毀中傷。媒體如果繼續鋪天蓋地,情緒化地罵馬英九,終歸有一天會發現:馬英九沒有被罵得更聰明,卻被調教的更“壞”了一些。 政黨、和個別媒體可以有所偏頗,但最後的裁判和力量的源泉還是人民。所以,馬英九團隊如果要獲得改革需要的力量,必須獲得人民的理解。政黨可以負面操弄、媒體可以歪曲報導,但讓人民感受到政府對人民的關愛,讓民眾享受到改革和實施政策帶來的實惠,是馬英九團隊的責任,也是支持力量的源泉。溝通不夠,或者說實施的政策還不能讓民眾受益,這不是媒體和政黨的責任而是馬英九自己和其團隊的責任。因為如果你心中懷有人民的話,自己會想盡一切方法來獲得與人民溝通的管道,哪些管道阻礙了這些溝通,就不會在意自己的清譽而會大膽地疏通它;如果是對人民有益的政策,就不會害怕有人一時的反對爾去實施它。一切從人民出發,就有會有博大的胸懷、無窮的智慧、無盡的力量。比如,在正常推行政策的同時,讓各個部會、各個縣市在2010年1---3個月內實施一件讓人民能夠真切感到實惠的德政。并讓民眾參與評比,發揮和檢驗各個部門和主管的創造力,也展示各個部門的執行能力發現人才等等。 總之,2010臺灣社會如果想更好,就必須給予馬英九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支持。如果還像2009年那樣,大家一路大罵,一路反對,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給解決問題造成更大的紛擾。馬英九做得怎麼樣,一個貪腐的陳水扁民眾都可以給他至少四年機會,馬英九怎麼就不配有四年的機會?即使你再不滿意,現在是否能夠和願意罷免他?即便像民進黨希望的那樣贏得立委補選的勝利,獲得罷免馬英九的席次,而成功罷免了馬英九。但是罷免馬英九之後呢?如果兩岸關係不會發生更壞的變故,2010年,應該是馬政府施政取得顯效的一年。2009年股市封盤的8000點以上的如虹氣勢,儘管揭示的不是臺灣經濟的全部,見微知著,2010年應該是個值得期盼的一年,至少是臺灣經濟甚至是兩岸關係向何處發展揭開謎底的一年。2010年,希望大家一路好走。 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