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9反敗為勝
2008/12/31 19:56:05瀏覽1421|回應1|推薦2

除舊布新,送舊迎新,是新年前後相當熱門的話題。2008結束在即,今年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很不一樣的年─在2007全球高度繁榮的高潮之後,跟著的2008有一個接著一個壞消息的反高潮。但是,青山依舊在,夕陽明天會再從東邊升起,今年失去的東西,讓我們下一年拿回來。在這2008除夕與2009元旦交替的時候,就來談談反敗為勝的故事,營造點「勵志」的氣氛。

 

為明年選一個字

        如果要為明年選一個字,我會選「甦」─這個字是由「更生」二個字組成的,沒有比這個字更能指出人們心中的想望了。再來一回,重新來過;清除掉過去的腐枝爛葉,讓過去的失敗深埋土裡,並且「化作春泥更護花」,明年的新芽一定會冒出頭來,再次生長茁壯。

       

明年我們也要有耐心。十年樹木,這一年將是灌溉培育的一年,頂多只看得到枝葉的生長,未必等得到開花結果。2009會是一個打基礎的年頭。老子的「大象無形」很能闡釋這個道理:看不到花果,並不代表整株植物的生長停滯了;相反地,它一直在成長,一直在改變,等著等著,石破天驚的那一刻終會到來。

 

「更生」這二個字的故事。

講到「更生」,倒是有個故事可講。話說西元六世紀初,正當南北朝的時代,南梁北魏爭奪淮北的鍾離城。這場戰爭是505年梁朝北伐的延續─南方先向北進攻,在淮北豫南一帶初戰勝利,但隨即北方在506年發動反攻,南軍全軍崩潰,魏軍乘勝追擊,進圍鍾離這個戰略要點。雙方作戰兵力達五十萬人,戰況非常激烈。

 

        梁方鍾離守將叫做昌義之,部下才三千人,面對北魏數十萬大軍進攻,隨方抗御。鍾離原本城小而堅,史書上說「魏軍乃以車載土填塹,使其眾負土隨之,嚴騎自後蹙焉。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俄而塹滿。」這段記載充分顯現了古代戰爭的殘酷:人,特別是步兵是種消耗品,它可以被用成填平溝塹的材料!魏方主將元英與楊大眼躬自督戰,晝夜苦攻,各軍「分番相代,墜而復升,莫有退者。」步兵硬攻不成,於是「又設飛樓及沖車撞之,所值城土輒頹落」;意思是魏軍的攻城器材發揮了一定效果,情況緊急了!昌義之「乃以泥補缺,沖車雖入而不能壞。」戰況這樣激烈,雖然城沒被攻破,但守城的一方孤軍被圍,以寡敵眾,軍心士氣都是問題。還好我們的昌義之將軍是個神箭手,「其被攻危急之處,輒馳往救之,每彎弓所向,莫不應弦而倒。一日戰數十合,前后殺傷者萬計,魏軍死者與城平。」

 

        這樣激烈的攻守,鍾離守軍苦苦撐持了半年,一直到507年春天,救兵總算到達,就在城外全殲魏軍二十多萬,是南北朝時期南方少見的大勝利,鍾離一戰就等同於東晉時的肥水之戰。等到大戰結束,困在城裡的昌義之得到捷報,一時之間,悲喜交集,「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意思大概是:皇天啊,我九死一生的堅持終有代價,我另一段的生命等於從頭開始了呀!

 

曾國藩也曾二次自殺

清末同光中興的大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主敬存誠,持志養氣,儼然一代宗師的曾國藩,剛開始時也曾面對重大挫折。1854年三月湖南靖港之役,湘軍首戰不力,「爭浮橋退,橋壞,死者百餘人,遂大奔」;國藩看到辛苦編練的部隊竟在眼前土崩瓦解,遂「憤自投水中」,還好被左右救起,退回長沙。十二月在江西九江湖口,又被太平軍夜襲,自己的坐船都被敵人擄走,他企圖力挽狂瀾,親插一旗表示「有敢過此旗下者斬」,但部下不給面子,紛紛繞旗而過,他又「憤極欲赴敵死」,為左右勸止。

 

那麼最後湘軍成功的秘訣何在?就在持之以恆地用簡單有效的方法,腳踏實地地操練士兵。曾國藩自己定有「日夜常課之規」七條,頒布全軍,一體遵行:

(一)五更三點皆起,派三成隊站牆子一次,放醒礮,聞鑼聲則散

(二)黎明演早操一次,營官看親兵之操或幫辦代看。哨官看本哨之操

(三)午刻點名一次,親兵由營官點,或幫辦代點。各哨由哨長點

(四)日斜時,演晚操一次,與黎明早操同

(五)燈時派三成隊站牆子一次,放定更礮,聞鑼聲則散

(六)二更前點名一次,與午刻點名同。計每日夜共站牆子二次,點名二次,看操二次。此外營官點全營之名,看全營之操無定期,約每月四五次

(七)每夜派一成隊站牆,唱更。每更一人輪流替換。如離賊甚近,則派二成隊,每更二人輪流替換。若但傳令箭而不唱者,謂之暗令,仍派哨長親兵等常常稽查

 

曾國藩不只身體力行,他也不厭勞煩地一再叮嚀李鴻章等方面大將:「…無論居官行軍皆以勤字為本…規矩習於平日,各弁勇自然人人起早,人人不懶散」;他還有「軍勤則勝,惰則敗」的說法。

 

反敗為勝的羅馬人

羅馬是西方文明的二大起源之一,西元前753年建國,但一直到西元前200年左右,打贏第二次「布匿克戰爭」為止,才算奠定獨強的基礎。所謂布匿克戰爭,是在西元前3世紀,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爭。戰爭的名字來自當時羅馬拉丁文裡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i (布匿庫斯),意思是卑鄙的人或不講信義的人。起因是兩國爭奪地中海的霸權,二個民族傾盡全力地戰爭,戰鬥時斷時續,頗似美蘇二大超強的半世紀爭霸。

 

簡單介紹一下這二方的基本差異。羅馬是一個以內陸城市為基礎,由「羅馬公民」組成的國家,軍隊的主力由公民組成;平日無事時各自耕田做工,一旦戰起,就按照慣例,由選出的將領帶領,組成軍團出征,因此像是一個陸上強權。迦太基卻是海上商業帝國,本土在北非,雖然也是由城市公民組成的國家,但迦太基人的興趣主要是商業與經營大農場,對於參軍作戰興趣缺缺,所以迦太基的軍隊基本是由傭兵組成的─實力倒也不弱,有嫻熟騎術的努比亞人,有身材高大,善於劈刺的西班牙人,與居住在今天的法國,與羅馬人有世仇的高盧人等。

 

        在前文「拙誠治國」裡面,曾經談過羅馬人治軍的秘訣:也就是詳細規定,人人力行,形成一種習慣。再舉一件小事為例。對於夜間警衛工作,羅馬軍非常重視,規定由日落到天明分為四班站崗,每一班三小時。如果被發現打瞌睡或怠惰,會被認為是無法饒恕的罪過,責罰是由所有人持棍棒毆打,想想一個軍團五六千人的陣仗,受刑的結果幾乎一定會被打死 (我們有幾個人當兵站衛兵時沒打過瞌睡的?)

 

另外羅馬也是一個尚武的,重視榮譽的民族。對於戰鬥不力的處罰,最輕的是發給受罰的士兵大麥做為口糧─當時一般人吃小麥,大麥是餵馬的飼料;或是不准受罰的士兵在營地內紮營。最重的處罰是所謂「十分之一刑」:受罰的單位每十個人抽出一人,做為犧牲者;經過嚴厲的鞭刑後再斬首。自己有罪卻讓他人受刑,讓所有士兵在精神上都承受極大的壓力!

 

羅馬還有一個光榮的傳統,就是接納異族的心胸。早年在王政與共和國時期,只要是被羅馬打敗的民族,羅馬人都會邀請他們共組新國家;甚至幾代以後,這些原來的敵人就變成羅馬的國王或執政官。凱撒一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空前絕後的天才─漢尼拔

但雖然有著這樣堅實的基礎,羅馬人一開始卻吃盡苦頭,原因有二,第一,羅馬沒有海軍;第二,第二次布匿克戰爭,迦太基的統帥是一個幾乎空前絕後的天才,漢尼拔。

 

漢尼拔在歷史上以第一個「把大象帶過阿爾卑斯山的人」與所謂的「坎尼模式」而聞名。他帶領著一支來自不同地區,甚至語言彼此不通的多民族部隊,孤軍在敵國境內,打了十六年的仗。部下們領不到薪水也絕無怨言,想想看:這些人都是傭兵哩!而「坎尼模式」後來變成西方軍事家奉為圭臬的原則:吸引敵人正面,然後從側背突擊,使敵人喪失平衡感而混亂,再加以包圍殲滅。日後軍事名家如普魯士的菲特烈大王戰術與德國的舒立芬計畫,我們都看得到坎尼的影子。

 

目前流下來的文獻對他的領導統御著墨不多,我們只知道他並不是一看就讓人心生親近的人;也就是,他像是奉行「保持距離讓人敬畏」的領導哲學。看看以下的記載:

「他默默承受寒冷與酷熱,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一個人必須處理的事情太多,說他睡覺,不如說是利用零碎時間休息。對他而言,晝夜沒有甚麼不同。」「…士兵們經過漢尼拔身旁時,皆小心翼翼走過,注意不要發出武器的聲響。」

 

第一次布匿克戰爭 (264-241),為爭奪西西里島而起,主要是在地中海上進行的海戰。羅馬人一開始在海上打不過迦太基人─不論造船還是操船的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學得來的。為了要在海上打敗迦太基人,於是羅馬人用了最沒有創意的方法,創造了叫做「卡拉斯」的鐵鉤,這是一種奇醜無比,裝在船上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前端裝有鐵鉤,只要一放下就能把敵船釘住的工具。

 

卡拉斯妨礙行船速度,增加不必要的重量,但卻有一項妙用:把陸軍送上對方的船。而真刀真槍的拼搏,羅馬人是有信心的。就靠著這個,羅馬人取得了海上的優勢。但大海的障礙絕不只有迦太基的戰艦而已。就在凱旋回家途中,羅馬艦隊遇上暴風雨,結果六萬人淹死。第一次布匿克戰爭算是以羅馬的慘勝收場。

 

第二次布匿克戰爭(218-201),是三次裡面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六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本土。光在坎尼之役,羅馬就戰死七萬人,一萬人被俘,是羅馬建國以來的最大國殤。但羅馬人拒絕屈服,甚至連和談都不考慮。殘兵回國時,全體市民到城門口安靜地迎接;另外禁止哀悼!元老院下令傳統的服喪期由一年縮短為三十天;且拒絕付出贖金以贖回投降的羅馬兵;同時釋放奴隸以增加人力資源,繼續與敵人周旋。

 

鏖戰十多年,漢尼拔的人力物力逐漸耗盡,羅馬則愈戰愈強。最後漢尼拔只好撤退回國,羅馬跟蹤追擊到迦太基本土,迦太基在札馬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國勢自此一蹶不振。洵至第三次布匿戰爭 (149-146),羅馬以強凌弱,主動侵略,圍困迦太基城三年,最後迦太基淪陷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行省。原本的城區被剷平,並用犁犁過,灑鹽驅邪。

(無有堂曰:不過二十年後原地就已重建成為北非第一大城,西元前後就有皇帝出身迦太基。)

 

我想,不用我說,讀者們也都了解了羅馬反敗為勝的關鍵:紮實的基本功。:雖然沒有「天縱英明」的天才,但是踏實的態度,建立系統,立下制度,最終得以發揮更大的整體戰力。

 

反敗為勝的愛情

講多了打打殺殺的東西,最後來談點軟性浪漫的。這是在詹宏志先生「人生一瞬」裡看到的,有關「金銀島」的作者羅伯‧史帝文生的故事。

 

史帝文生是蘇格蘭人,1878年在法國旅行的時候,遇見已婚的美國女子芬妮‧奧斯朋。二人一見鍾情,史帝文生不顧女方身分,奮力追求,一路追到加州。他在芬妮家旁租屋居住,爭取一切接近她的機會,一直到旅費用盡,貧病交迫,差點死在那裏。

 

        這樣死纏爛打,芬妮終被感動,與丈夫離婚。此時已是1880年了,當時二人連一周十元的房租都付不出來,只好在聖海倫那附近的銀礦礦坑,一間廢棄的工寮度蜜月。後來回到蘇格蘭故鄉,史帝文生寫出金銀島與「化身博士」等鉅作而成名,這段浪漫終以喜劇收場。

 

談到「化身博士」,我有幸觀賞過以之為藍本的「Jekyll and Hyde」音樂劇,其中 “This is the moment!” 這首歌蠻適合反敗為勝的心境,與您分享:

[第一段]

This is the moment 就是此刻

This is the day 就是今天 

This is the moment when I know I’m on my way! 就是此刻讓我知道我在完成的到路上

Every endeavor 我一直所付出的

I have made-ever- 每一分努力

Is coming into play, 正蓄勢待發

Is here and now today! 在此時此刻

This is the moment, 就是此刻

This is the time, 就是此時

When the momentum and the moment are in rhyme! 當所有的因素和時間配合一致

Give me this moment- 給我這個時刻

This momentous moment 這個偉大的時刻

I'll gather up my past 我會集合所有已逝的過去

And make some sense at last! 然後在最後使一切有意義

This is the moment, 就在此刻

When all I've done- 當我做完

All of the dreaming,  所有的夢

Scheming and screaming 企圖和吶喊

Become one! 都會合而為一

This is the day- 就是今日

Just see it shine! - 請看它閃耀

When all I've lived for 當生命中我所在意的東西

Becomes mine! 都變成我的

 

[第二段]

For all these years,  這些年來

I've faced the world alone,  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And now the time has come 現在時機已至

To prove to them 為了證明給他們

I've made it on my own! 是我自己做好了

This is the moment! - 就在此刻

My final test- 是我最後的考驗

Destiny beckoned, 命運向我招手

I never reckoned Second best! 我是不會接受第二的!

I won't look down, 我不會悲觀

I must not fall! 我不能跌倒

This is the moment,  此刻

The sweetest moment of them all!  是最甜美不過的時候

This is the moment!  就在此刻

Damn all the odds!  去他的所有的不順

This day, or never,  就在今天要不然就永不

I'll sit forever with the gods!  我會永遠與眾神同坐

When I look back,  當我回顧

I will always recall,  我會記得

Moment for moment,  此刻之最

This was the moment,  就是現在

The greatest moment of them all!  最偉大的時刻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2523704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02:05 【udn】 我還找到這個比價!人人 領導 學得 調停比價

 回應文章

free
困惑
2009/01/01 16:11

"Damn all the odds!"
(please excuse my language)

如果 漢尼拔不是孤軍在敵國耗戰十多年, 羅馬軍隊可反敗為勝?

曉煒(wuyiutang) 於 2009-01-02 17:15 回覆:

Dear free

您說的甚有見地,其實中間很多次羅馬都是危如累卵,這也觸發了許多史學工作者最感興趣的話題:如果當時羅馬的同盟國背叛羅馬,投入迦太基陣營了呢?如果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能再小心一點,二軍會師了呢?這種「what if」其實是最能引發普羅大眾想像的方式。我書架上就有好幾本:如果蔣介石接受馬歇爾調停,放棄東北,三民主義可能真的會統一中國?如果希特勒不入侵蘇聯...?如果亞歷山大負傷身死...?有趣得很!

可是我們同時會看的是:長時間來看,甚麼是,綜合考量資源、組織、文化後,一個合理發展的結果,這與黃仁宇的「大歷史」頗為類似。就好像1942年如果日本航艦上的飛機早十分鐘起飛,可能中途島之戰的結果就完全不同一樣:它會延遲日本戰敗的速度,可是無法改變這個趨勢。

另外,Damn all the odds,這是我自己的翻譯,原來翻做「所有的詭異都該死」,我覺得與前後文不順...

Hsiao-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