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9 20:38:45瀏覽956|回應2|推薦18 | |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也就是西元前633年,楚國發動附庸國聯軍圍攻宋國。宋使赴晉告急。晉文公於是召集群臣廷議。當時的局勢是:楚國已然奄有大半中原,晉國作為後起之秀,要挑戰楚國的霸權。
首先發言的是重量級的先軫──他曾跟隨文公出亡二十年,屬於晉文公智囊中的核心人物。日後這個血性漢子還因為恨鐵不成鋼──文公的後人晉襄公放走敵人,憤而「唾其君」,也就是吐一口痰到國王身上。他後來為了這個辱君的舉動,在與蠻族對戰時,故意脫掉甲冑,發動自殺性的攻擊,結果被萬箭攢射而死。 先軫說:援助同盟國免除外患,一戰而定霸主地位,這是大好時機啊。另一個文武全才,也與晉文公共患難二十年的核心人物狐偃,則以更實際的觀點,闡述了接下來的作戰序列。 狐偃分析戰略情勢:「楚國已經得到曹國及衛國,我們不如就近攻擊曹衛,楚軍必定轉移來救援,這樣齊國與宋國都可以免禍。」 晉國在取得「南陽」之地後,得到了內線作戰的優勢,可以用比較短的距離,同時對曹、衛發動攻勢,吸引楚軍主力,引誘他們由本來往東北,向宋國、魯國、齊國前進的方向,轉移到往正北的方向。這就是兵法上說的「圍魏救趙」。 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632年,演習完成,裝備完整的晉兵團浩浩蕩蕩開往東方,「侵曹伐衛」。這一次,是晉國主動挑起爭端,選擇他們所要的戰場。 二個月後,決定中原「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城濮大戰爆發,晉國,挑戰成功。楚國戰敗,但先倒楣的,是曹、衛等小國。 這個二千多年前的戰例,跟今天的台海之爭有甚麼關係? 容我引述謝志祥先生的觀點:(以下括弧中的文字均為作者所加) 台海不是不能打。但老美很清楚:一開打就很難結束。兩岸一開打,不管美國介不介入,中台一定是零合。要嘛台灣被吃掉,要嘛老中被老美打敗。 會是哪一個? 不論哪一個,老美都會很慘烈。(無有堂按:全球經濟首當其衝,美國大選年的通膨與就業攸關現政權的存續) 所以,如果認真思考 (霸權的遊戲),就要挑起一場區域性的有限戰爭,這樣老美可以全身而退,而老中在經濟上會重創,那就不能是台海。台海開打之後是沒法兒打一半,大家談判、停火。(如果是一場區域性的有限戰爭) 死的人算你倒楣,沒死的大家恢復正常,馬照跑、舞照跳。(這樣子的戰爭最符合霸主的利益。) 那會在哪裡才可以這樣幹? 南海。菲律賓。(引文終) (PS. 1941年的希特勒在征俄之前,先打南斯拉夫與希臘──都是俄國或東正教的「小兄弟」)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