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1 19:28:59瀏覽913|回應4|推薦2 | |
另一個大家不熟的例子─苻堅大帝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把「苻堅大帝,李世民大帝和康熙大帝」稱為中華帝國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做為十六國前秦帝國的發揚光大者,苻堅自幼聰明穎悟,小小年紀,八歲的時候就主動要求拜師讀書。他的祖父苻洪驚喜地說:「我們戎狄部族世代只知道喝酒,你小小年紀卻要求讀書,真是太好了。」 當時的北方正值後趙瓦解之後的大亂時代,氐族苻氏以關中為根據地,定都長安。苻堅當然不是書呆子而已,他發動政變,殺了殘暴的堂兄苻生,自居大位。在王猛等大臣的輔佐下,首先著手對內政進行整頓。他就像一個傳統的漢人君主一般,整頓豪強,興修水利,提倡文教,鼓勵商旅,憐貧恤老。國內鬧旱災,他便減膳撤樂,刻苦自勵;好一點的東西都分給士兵,自己的嬪妃不准穿著綾羅綢緞,衣裙的長度不准拖到地面。還把長久以來的王室禁臠─山澤之利開放給全體民眾,共度難關。 後人評論他統治的成功,大抵集中在他重用王猛上。漢族寒門出身的王猛其實代表的是苻堅的君權,君權要伸張,第一就要裁抑豪強。有老臣叫做樊世的恃寵而驕,當面痛斥王猛,結果被苻堅當眾斬之;所有氐族的貴族王公大臣,輪番進言,都說王猛的壞話,苻堅一概不聽,還「謾罵鞭撻」。得到這樣的寵信支持,王猛便放手大幹。有國舅「橫暴為百姓之患」,王猛「捕而殺之,陳尸於市」,幾十天以內,被處死的貴戚強豪有二十多人。於是「百僚肅整,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無有堂曰:想想二蔣時代的孔二小姐,與前不久綠朝的太子駙馬們,有沒有一點今不如昔的慨歎?「風行草偃」真是古今皆然:大官不愛錢,小官敢伸手?) 此外,苻堅「廣設學官」,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的做為學生,所有貴族及中央官員的子弟都須進入國立大學 (太學) 就讀。他還身體力行,曾經一個月內三次親臨太學,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評定優劣。有時他問的問題,連老師們「五經博士」也無法回答。所以「諸生競勸焉」。 經過這樣的有效治裡,前秦國力強大,先後攻滅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氐族的仇池、漢族的前涼、鮮卑拓跋氏的代國等割據勢力,並派大將呂光進軍西域,相繼討平了西域三十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長期紛擾割據的黃河流域,重新統一。最值得一提的是:苻堅心胸寬大,基本上所有滅亡國家的王公貴族都做了大官,像慕容垂、姚萇、慕容暐等,而且都掌握軍權,並且為前秦政權攻城掠地;如果沒有淝水一戰的失敗,誰也料不定苻堅會是另一個唐太宗:一個以善於駕馭「蕃將」聞名的大帝。 西元36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可以再次印證我們之前的說法:苻堅們的心中,已經把自己當作是中原正統的繼承者。當時匈奴的「左賢王」劉衛辰投降,被前秦政府安置在塞內。其他烏丸、獨孤、鮮卑等族也請求比照辦理。苻堅的弟弟苻融就上書表示:「這些少數民族不敢作亂的原因,是因為害怕政府的力量。今天我們如果把他們安置在內地,一旦政府控制力量減弱,他門就會成為北方邊境的禍害,不如還是將他們遷移到塞外去。」而史載「苻堅從之。」 淝水飲恨─「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投鞭斷流」成語的由來 北方統一以後,苻堅決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把東晉也一舉予以消滅,一統天下。王猛病逝前,曾經告誡苻堅不要急於攻打東晉,而應重視內部各民族的融合問題。可是,苻堅似乎是恃勝而驕,聽不進去臣下的進言了。他的「大頭症」從一點就可以看出:大軍出發前他已經先幫東晉的君臣封好了官職─封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為「尚書」,宰相謝安為「侍中」;同時為他們興建官府,準備在投降來朝當官時居住。這又是氏一個典型的驕兵必敗! 西元383年,苻堅詔命天下「十丁抽一」,總共集中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前鋒到了河南,甘肅來的軍隊才到達長安。四川的軍隊順流而下,河北的軍隊前進徐州。「東西萬里,水陸並進」。陣容的龐大號稱「光是投下馬鞭,就可以阻斷長江!」(投鞭斷流) 東晉這邊,在側面戰場上,由涼州刺史司馬勳出兵襲擊關中牽制,荊州軍桓沖鎮守上游。但主要的戰場集中在安徽的壽春一帶 (當時叫壽陽),兩軍夾淝水而對峙。在這邊迎戰數十萬前秦大軍的,只有謝家的「北府兵」三萬人。不過這三萬人是千中選一的精銳,而且都是由徐揚一帶難逃的難民當中選拔,國仇家恨,士和將勇,堪以一戰。 滿心以為這將是一場摧枯拉朽的苻堅,接到的卻是一連串序戰不利的情報。他與弟弟苻融一同登上壽陽城頭瞭望,只見晉軍陣容齊整,將士精銳,感到自己面對的是勁敵,心中不免有些慌亂,以致把壽陽城旁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成了晉軍。這便是「草木皆兵」成語的由來。 後來的故事大家大概都曉得了:晉軍乘著前秦軍隊立足未穩之機,利用苻堅驕傲和希圖速勝的心理,加上秦軍陣中降將朱序的叛變接應,用計渡過淝水,前秦全軍崩潰。苻融陣亡,苻堅自己也中箭負傷,狼狽撤退。失魂落魄的前秦士卒日夜不敢停歇,聽到風的呼聲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晉軍追來了,這便是「風聲鶴唳」成語的由來。 淝水一戰,前秦從此崩潰。先前被滅的許多國家又相繼復國,北方再度陷入群雄割據的局面。385年苻堅被他原來的羌族部將姚萇俘殺,時年四十八歲。就這樣,南北分裂多延續了200年。 法國的民族英雄與皇帝不是法國人 附帶談談拿破崙。這個法國的民族英雄一開始不是法國人!他出生的前一年,義大利北部的熱那亞共和國才把他的家鄉科西嘉島割讓給法國,而拿破崙的家族,包括他本人,都參與過科西嘉的「科獨」運動。所以若以「製造年份」來看,他的國籍該是「義大利」、「熱那亞共和國」、或「科西嘉共和國」!也因為出身法國邊陲屬地,所以他的法語帶有濃厚的家鄉口音,飽受同儕的嘲笑;不過因此激勵他奮發向上,努力學習,成為表現優異的砲兵軍官。 羅馬帝國的阿拉伯人皇帝 號稱西方文明二大起源之一的羅馬帝國,本身對於民族血緣的觀念非常淡薄。大概從第五任皇帝開始,帝位就轉到了非義大利的出身者身上。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叫菲力普‧阿拉布斯的皇帝,西元244~249年在位。他為什麼特別?因為他是出身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游牧民族。「阿拉布斯」就意味著他的「阿拉伯人」的出身。 這個皇帝其實沒甚麼建樹,出身羅馬禁衛軍團,在位期間只有一件事值得稱道:主持羅馬建國千年慶典。羅馬傳統以各種遊行、體育競賽、四輪馬車賽、格鬥士決鬥等慶祝重要的日子,敬神又娛人。西元248年,阿拉伯人的皇帝就帶領著羅馬公民們,莊嚴地慶祝了這個特別重要的日子。 後世史家評論道:「他那一代的人民看待領導者不是根據血統,而是根據共同意識。」讓我們反思:是不是不該因為某人的「血統」,就隨便把「台奸」這個詞冠到他的身上?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