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關赤壁之戰的迷思
2008/07/16 20:00:43瀏覽2878|回應0|推薦6

有關赤壁之戰的迷思        

        赤壁之戰經過了幾千年的歲月,歷經無數文人雅士的嘆詠與小說家言的濡墨,已經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資產的重要一環。但是,儘管是婦孺皆知的的常識,小說家言與事實之間還是有些差距。在這兒我們想提出幾個與一般認識不同的更正。 

赤壁之戰不在赤壁

         首先,赤壁之戰不在赤壁。讀赤壁之戰的戰史,首先要正名:戰場在長江北岸的烏林,不在南岸的赤壁。所有火燒連船、敗走華容等激動人心的故事都發生在北岸。三國志裡也記載了關公為劉備抱不平的話:「烏林之役,左將軍 (劉備)身不離鞍」,間接驗證了赤壁之戰主要戰場不在赤壁的事實。至少那個時候,有人是叫這場戰爭作「烏林之役」的。        

        不過把這場戰爭稱作赤壁之戰的人也不少。「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曾經為曹操在戰後寫了一封信給孫權,勸他服從號令,攻擊劉備,信中便稱此戰為便稱為「赤壁之役」。真正發揮決定性影響的,該是宋朝的大鬍子蘇東坡,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膾炙人口,壓倒性地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名字。(阮瑀原文:「昔赤壁之役,遭離疫氣,燒舡自還,以避惡地,非周瑜水軍所能抑挫也。」) 赤壁附近的江面與地形,的確也不適合作為大軍對戰的戰場。念奴嬌裡形容為「亂石崩雲,驚濤裂岸」,石岸崎嶇,波濤凶險,這樣的地形,饒是戰技再嫻熟的水上健兒,也難以行船布陣。 

火燒連船只是關鍵之一,並非成功的唯一因素

         其次,曹軍不是被一把火燒垮的。大火可以造成混亂,但孫劉聯軍若是沒有配合突擊,曹操十幾萬大軍很難在一夕之間瓦解冰消。歷史軍事專家們的觀點也是如此:火,只是一劑觸媒,真正決定性的因素仍是後續的突襲,與曹操自己戰志的喪失。        

        再者,黃蓋的火只燒了一部份的船。相當一部分是曹軍失去了求勝的信心後,在撤退之前自己放火破壞的。也因為如此,一開始曹軍的後退該是漸次地、逐步地向後撤退;只是後來大軍士氣喪失,後勤中斷,才會由轉進變成潰退,以至於華容道上有人馬爭道,相互蹂踐的慘狀。 

劉備方面扮演了主動重要的角色

         而劉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也殊堪玩味。演義裡除了諸葛亮借東風之外,似乎劉備集團方面的軍事行動相當有限,大體僅限於打落水狗 (華容道捉放曹) 與撿便宜 (佔了荊州南部四郡) 的配角。可是我們應記得的是:孫劉聯軍加起來總兵力有五萬人,當中除了東吳的精銳水軍三萬人之外,劉軍的兵力也達到二萬人之多,相當於聯軍百分之四十的兵力,。(這當中有劉備在長坂戰敗之後陸續收容的散卒,另外還有關羽劉琦原本屯駐在武漢的原荊州軍「江夏戰士」一萬多人。)他們的戰鬥力或許不如吳軍 (吳軍與荊州軍之前交戰時總是勝多敗少,像孫策就屢次打敗黃祖),但在打擊曹軍側背時,特別是襲擊失去作戰意志的敗軍的時候,理應發揮了相當大的力量。 

「以寡擊眾」程度有限

         再談雙方兵力的差距。二方實力的大小並非如同演義裡所描述的那般誇大。古代常有所謂「號稱」的兵力與實際兵力的不同,像楚漢相爭時,楚漢二軍相持於咸陽城外灞上的例子:項羽軍兵力四十萬而號稱百萬,劉邦軍兵力十萬號稱二十萬。所以,本來這種「號稱」的兵力就會大大地灌水。 因此,曹軍所號稱的「八十萬」,根據當時諸葛亮與周瑜的估計,實際的兵力大概是:曹操從北方帶下去的部隊約十五、六萬人,再加上荊州的降軍約七、八萬人,總數大概在二十三、四萬人之間。但是我們要記得的是,曹操從北方南下,他的後勤路線一定比孫劉聯軍要長,因此一定要分配相當兵力保障他的後方安全;荊州剛剛歸附,也會有相當數量的軍隊被分配去把守襄陽與江陵 (南郡 ) 等要地。這些都會分散掉曹軍的兵力。還有一點間接的證據,顯示曹操並未將全軍都放在赤壁前線:那就是赤壁戰後,吳軍擴大戰果的困難程度─周瑜打南郡打了整整一年才攻下來!        

        這樣算來,若不算穩定與士氣都有問題的荊州降兵,雙方主要武力的對比大概僅僅是一比二點五左右。也難怪周瑜與諸葛亮會有「敵人不足畏懼,戰役很快就會有決定性的結果」(「滅此朝食」) 的必勝信心。 

曹操真的想打嗎?

         曹操的軍事才能是公認的。三國志魏武帝紀中的評論是「曹操用兵,基本架構是遵循孫子兵法的道理,而又能根據狀況,靈活運用。時常以欺敵的方式制勝,變化非常精妙」(原文「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致勝,變化如神」),而結果是「每戰必克,軍無幸勝」。「軍無幸勝」是多大的讚美!這表示曹操深諳孫子的「多算勝」的為將之道。連諸葛亮都在「隆中對」中稱讚他:「曹操,不僅是抓住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他的成功也得力於他的精算謀略啊!」(「非惟天時,亦且人謀」)

          而這樣的一個沙場老將,卻在赤壁摔了一大跤。 首先,天時不對。隆冬時節,本來就是傳統上的休兵季節。而曹操前一年(207)才在攻擊烏桓的戰役中「幸勝」,是時天寒地凍,在班師的時候糧盡水絕,甚至屠殺軍馬以充飢。平安撤軍之後,曹操還特地獎勵那些當初反對他出兵的人。 其次是不得地利,準備不足,就貿然投入戰場。除了北方的戰士不熟悉水戰的戰技之外 (「中國之人,不習水戰」),長江沿岸當地的潮濕氣候地形,與當地的風土病如血吸蟲症等,也嚴重削弱了曹軍的戰鬥力。而曹操的水軍訓練還在嬰兒階段─開戰前幾個月才在鄴城挖掘人工湖準備開訓;在這種「游泳池」裡訓練的水軍即將和百戰百勝的江淮健兒一較高下! 第三是人和不足。荊州剛剛收服,曹軍的兵力中有三分之一強,是投降的荊州部隊,要融合成新的戰鬥力本來就需要時間。團結性不足的軍隊在面臨強大外力壓迫下非常容易崩潰。 們想想:軍事外行的我們都看得出來的事,沙場老手的曹操,反而會「八十老娘,倒繃孩兒」,同時犯了這三個錯誤,一步一步墜入慘敗的深淵之中?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是不得已的

         那麼,如果曹操不是真的想打,是甚麼因素拖著他一步一步邁向赤壁的泥淖? 還是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來說吧!其實曹操會急著在208年就南下荊州,是因應荊州牧劉表老病侵尋,內部又不和的絕佳時機。七月進兵八月劉表就病死。首領已亡,二子劉琮劉琦又兄弟鬩牆,曹操怎麼會錯過這個撿便宜的好機會?進攻荊州,本來就是因應荊州情勢大亂之下的產物,在長阪坡打敗劉備以後速度更是他極力追求的目標,所以他才一晝夜趕了三百里路趕到江陵,防止劉備獲得輜重軍需而死灰復燃。這樣子不顧一切的強行軍就被諸葛亮評說「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無論如何,南下的第一階段戰略目標收取荊州順利達成,四川的劉璋也迫於兵威,開始輸送物資並派兵助戰 (「始受徵役,遣兵給軍」),長江上游及中游一下子好像就已底定。但就是因為太順利,荊州方面潰敗的太快,反而使得曹軍方面出現了後勤來不及跟上,所謂「消化不良」的情形。 而克服「地利」方面的不利,本來曹操也是成竹在胸。208年春天,曹操開始在他的王國首都鄴城挖掘人工湖,並命名為玄武池,為即將進行的長江流域「洰洳之地」的戰爭型態做準備。在平靜的水池裡訓練的水軍需要時間磨練戰技;新投降的荊州水師也需要與新的指揮系統磨合。以他久經戰陣的磨練,不可能不知道大江風濤之險與水池中平靜無波的差別。況且曹操本來就是個擅於用水獲勝的將軍!在這之前,無論是改變水道以便運輸軍糧 (討伐袁熙袁尚時開鑿運河引淇水入白溝),或是用水攻城 (如進攻呂布時決泗沂水以灌下邳;圍攻鄴城時引漳水助攻),在在顯示他並不是完全不懂水性的將軍。 在人和上,更有一點殊堪玩味:曹操手下幾員最得力的大將,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于禁、李典等全都不在陣中。或許他覺得進攻荊州不需要集中所有的精銳;或許需要他們在北方看住關西諸軍閥的行蹤;或許他認為他有時間融合荊州的降兵降將,汰弱留強,用他們與孫權周旋;或許他以為:今年,208年根本不會發生大戰。 

征服荊州太順利的後遺症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他不從中下游二面夾攻?事實上赤壁戰後的第二年,他就進攻濡須 (安徽巢縣附近),屯田合肥,直接威脅吳國的根據地,其首都鎮江與南京一帶。孫權的弱點在於基地與戰場間的遙遠,經濟上吳國的重心在江浙,蘇州、杭州、會稽一帶,軍事上的中心卻又在武漢。長度將近一千五百公里的國土,只靠長江一線連結。就好像一字長蛇陣一樣,曹操有充分的軍事主動權決定在何時何地發動進攻。以後歷史上中原政權進攻南方,一概都是上游下游,分進合擊,就是因為這個戰略地形上的特點。 征服荊州太快,使曹操一下子發現:突然間他已經擁有了長江天險的一半。吳國,或者長江中下游,就像枝頭熟透的果實,似乎再加把勁就會瓜熟蒂落。是的,只要再多一點點時間,所有天時地利人和等不利的因素就會向曹操這方傾斜。 偏偏他最缺的,就是這一點點時間!事實上,我們翻遍戰役紀錄,發現曹軍在初次的遭遇戰失利後,竟然再也沒有主動挑戰!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苦衷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證據,來證明當初曹操的決戰意志究竟有多堅強。不過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始終沒有停止外交方面的努力。就像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恰恰在赤壁戰前所作的短歌行中,最後二句「我願意用以前周公『來不及嚥下口中未嚼爛的食物,就先將它吐出以接見賢士』這樣迫不及待的心情,等待你們的來歸」(「周公吐餔,天下歸心」) 恰恰洩漏了他心中的想望;五十三歲的戎馬英雄,有點累了;僅僅八年之後,同樣的一個人,面對征服四川的大好戰機,發出了「人的毛病在於不知足;我今天既然有了甘肅,還想著征服四川嗎?」(「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的慨歎! 會不會曹操,本來想追求的只是一個政治解決?而赤壁之戰,極可能是「意外」的結果?曹操是不是本來只想做一次武力宣示或是威力搜索之類的行動,結果騎虎難下,被孫劉聯軍主動攻擊,然後演變成被迫作戰? 赤壁之戰,到底是一場雙方算計好的結果,還是像大多數的歷史事件一般,是一場美麗的巧合與錯誤,大概不會有公認的答案。而古史新讀的意趣也在這兒。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2046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