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9 18:36:46瀏覽209|回應0|推薦0 | |
第五章 治癌的新式利器和名醫 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光子刀)簡介 原作者:丁禮莉 醫師 台大醫院放射治療科主治醫師 ★放射手術的沿革 放射手術(Radiosurgery)一詞,最早是由瑞典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醫院神經外科醫師Lars Leksell教授於一九五一年提出,而第一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鈷—六十伽瑪刀(stereotactic cobalt-60 gamma knife或稱Leksell gamma unit)於一九六八年安裝在該醫院。自一九七0年起,開始應用此技術治療動靜脈畸形(AVM),此後陸續應用在良性腫瘤(聽神經瘤、顱咽瘤、松果體瘤、腦膜瘤及腦下垂體腺瘤等)、原發性或轉移性惡性腦瘤、神經功能性疾病(三叉神經痛、癲癇、運動失控、對藥物執拗的神經官能症)的治療,甚或應用在鼻咽癌根治性放射治療後再發之治療上。 ★何謂放射手術? 所謂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是利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系統對於小的顱內病灶以單次高劑量放射治療;此一技術可使欲治療部位得到很高劑量,而四周正常腦部組織可以相對地減低傷害,因為一旦遠離標的區,等劑量線便很快下降(放射線所致之傷害與放射劑量之大小很有關係)。治療標的區之線性大小最好是不要超過35毫米,因為標的區愈大,等劑量線之下降便較緩慢,標的區四周之組織會接受到較高的放射劑量。從而減低放射手術之優點,失卻了施行放射手術之重大意義。此外,標的區必須位於三度空間定位架內,且標的區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不會移動位置;標的區與視神經或視神經交叉之距離必須大於四毫米。只有少數病人在接受過放射手術後會出現急性副作用。如輕微的頭痛或噁心(通常二日內便會消失)、暫時性禿頭。 ★放射手術所需的設備 可施行放射手術的機器或放射源包括: ㈠伽瑪刀:含201顆鈷-60,射源呈半球狀排列。根據治療標的之大小選擇合適的準直儀頭盔——共有4、8、14及18毫米四種。當放射手術需要一個以上的相同中心時,伽瑪刀較X光刀簡單而省時,因為X光刀對每一個相同中心均需要重新設定及確認,而伽瑪刀只需重新設定。但伽瑪刀只能治療標的區位於枕骨大孔以上之病灶。 ㈡帶電粒子射線:如質子治療,台灣目前仍未有此機器。 ㈢經改造的直線加速器:又稱X光刀。台大醫院及長庚醫院等均可執行;準直儀自1.25至4厘米,每隔0.25厘米一個準直儀,共有準直儀十二個。此外,還需要一部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設計系統(3-dimensional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放射手術的過程 病人在接受放射手術的前一天或當天住入神經外科病房,放射手術當天由神經外科醫師替其釘上三度空間定位架,根據需要接受電腦斷層掃瞄(每二毫米掃瞄一張)、核磁共振攝影(每二~三毫米掃瞄一張)或血管攝影(動靜脈畸形時需要),由醫師在三度空間電腦治療設計系統上,將治療標的極重要部位(即放射線耐受性低或易出現症狀的解剖位置,如:腦幹、視神經、視神經交叉等)畫出,再協同物理師將最理想的治療設計計畫出來。每次執行X光刀前都需要對治療相同中心(treatment isocenter)加以確認,誤差需小於±0.5毫米(伽瑪刀的準確度為1.0毫米之內);確定無誤後,方可依據治療設計計畫開始治療病患;治療結束後,由神經外科醫師將三度空間定位架卸下。病人送回神經外科病房休息,翌日便可出院,因此,整個治療過程最少需要一位神經外科醫師、一位放射腫瘤柯醫師、一位放射診斷科醫師、一位物理師、二位放射治療技術師及一位護士,需時由數小時至十多小時不等,端視治療標的區的形狀而定,若形狀怪異,需多個治療相同中心時,則需時較久。 ★結論 放射手術已被證實對小型動靜脈畸形之閉塞很有效,二年之閉塞率為66%~85%;而後遺症之多寡,端視動靜脈畸形的所在位置而定,位於大腦皮質區或小腦者較位於中腦或腦幹者,具較少後遺症;此外,一個治療相同中心又較多個治療相同中心具較少之後遺症。有關腫瘤之治療,放射手術可作為追加劑量之用,以提高腫瘤支局不控制率;並發展出不需固定架之三度空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以放射生物學的觀點而言,較為理想及合理。對於適合施行放射手術之病灶,放射手術優於手術者,包括:縮短住院日、不需全身麻醉、不必進住加護病房、不需復健、可以馬上返回工作崗位(三至五日內)、較少後遺症等。有關放射手術,目前仍然不斷的發展及改進;期盼能使療效增強、減少副作用,以造福病患。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