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03 01:14:29瀏覽184|回應0|推薦6 | |
這一期的亞洲週刊,其中一篇的主題在於中國領導單位,為城鄉發展差距,努力的試圖拉近。其中也點出了許多陳痾難解。同ㄧ期的亞洲週刊,也同時報導了台灣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訪美,受到高規格的接待,成果豐盛。以及台灣政府在陳水扁領導下,涉及的重大工程弊端層出不窮而難以掩飾。台灣與中國,在當下的政治氛圍中,看似對立,但是從近代歷史的角度來看,兩者關係似乎又始終是若即若離,卻又藕斷絲連的永遠牽扯不清。台灣對於中國歷史而言,似乎永遠像個化外之地,卻又不時在歷史的時間點上,巧妙的牽動著中國大陸(與歷史)的發展。 鄭成功據台抗清,宣示著中華文化道統之偏安延續。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與日本,再次喚起所有中華民族的榮辱感。日本殖民台灣期間,因計劃將台灣歸於日本領土,並有大量遷徙日本皇民的計畫,所以統治台灣期間,為台灣的基礎建設,扎下厚實的根基(可惜其實他們也是過客)。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初期,蔣介石即已派出一批年輕幹練的技術官僚,在短暫期間內,漸次恢復台灣受到戰火蹂躪的基礎建設。國共戰敗之後,蔣介石帶領著中央政府之文官菁英,以及誓死效忠捍衛的軍民,大舉遷徙台灣,秉持生聚教訓之心,倡導中華文化,普及教育。而同ㄧ時代的中國大陸,卻經歷一波波的政治鬥中,國內為之上下翻攪,故使原有之中華文化與社會制度蕩然無存。如此數十寒暑匆匆過,當鄧小平與蔣經國在歷史上擦身而過的當口,也是兩岸消長的轉捩點。 而今,ㄧ頁中國歷史,就玩味的刊載在亞洲周刊裡,兩地似乎都有自己一時轉不開拗,其實,未來的歷史,會因為兩地再度合流而解開。台灣民智早已普遍大開,每個人都有ㄧ顆七巧玲瓏心,而心理也都像個明鏡似的,每個人依照自己所佔的位置,用盡自己認知的方式,努力嘗試ㄧ切的可能。這小小的彈丸之地,在上下所有人的互動下,展現出ㄧ場場讓世人驚訝不已的大戲,先是教育經濟以及建設同步快速發展,接下來是試驗民主發展的所有可能。而今是在上位者率獸食人,中年失業者甚,貧富差距拉大,台灣社會經濟成倒退之現象。而中國大陸雖經濟發展快速,卻有城市發展無法帶動鄉村之無力感,城鄉差距日甚。 其實世界的脈動軌跡,早已因資訊科技而改變。資訊傳遞方式,將成為必要的基礎工程,對整各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而言,基礎工程的建設,當優於其他工程執行。發展方式,也可依如北京城般,依市中心點向外,ㄧ層層的發展。但是各地方的發展,必須由許多視野開闊的知識份子,因地制宜的個別拓劃執行。這些人多半難從原先在地人士中找出,勢必要外聘客卿配合。這群人在哪裡 ? 驀然回首,那些走過戰亂困苦的童年,而今學經歷具備卻面臨中年失業的台灣社會菁英,正佇立在歷史的津口,等帶著歷史的合流,再隨著這股洪流漂散到中國各處,尋找他們適得其所的歸根處,奉獻他們生命中僅剩的一二十年精力,讓中華文化的苗,在每個地方生根開花。 百年後的中國人,再來看百年前的歷史,是否會像你我ㄧ般感到莞爾,原來歷史本是因果定數,只是在歷史中的人,多半未曾察覺。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