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小事大
2017/03/12 20:44:28瀏覽267|回應0|推薦4

琉球王国在1854年和美國締結了「琉米修好条約」、1855年和法國簽了「琉仏修好条約」、1859年和荷蘭也簽訂了「琉蘭修好条約」。這些條約在1879年琉球王國為明治政府併入版圖後,才失效。琉球王國從1429年成立以來,維持了450年之久的治權。

琉球王國即使在它最興盛時的國土面積,也僅有3,454km2而已,一個如此弱小的王朝因何能如此長久維持住它的治權呢?

這次在沖繩的縣立博物館裏看到一個「万国津梁の鐘(萬國津梁之鐘)」。這個鐘是琉球王國第六代國王所鑄,原本懸在首里城正殿。在鐘上所刻的銘文,除了標明琉球王國是連接萬國的海洋國家外,也說明了它和明朝與日本的關係。

以萬國津梁的國際貿易中心自居的琉球王國,它以大明帝國之輔車自居,明言其朝貢國的立場,與日本則宣稱彼此為唇齒相關的緊密關係。

但是日琉兩者間的緊密和睦關係,並不能維持長久。1609年薩摩藩侵入琉球本島。這個戰役在琉球史上稱為「己酉之亂」。但是日本方面稱之為「琉球征伐」。在「琉球征伐」勝利的薩摩藩,自然提出諸多要求。包括了割讓「奄美群島」,與在琉球設立貿易監管機構。翌年1610年薩摩藩主攜帶琉球國王上江戶去朝見。並要求琉球王國提出「琉球王國自古為薩摩藩附庸」的文書,戰役才算告一段落。

薩摩藩的軍力要殲滅琉球王國,並非不可能,為何僅止於割地等要求呢? 無他,當時琉球王國奉明朝正朔,為大明朝貢國一員。大明王朝這個宗主國的存在,讓薩摩藩投鼠忌器,只能見好就收,點到為止。大明王朝成了琉球王國免於亡國的護身符。

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國,雖然琉球也視滿族為夷狄,但是琉球王國朝貢了新主,持續了它與中國的朝貢關係。江戶幕府與薩摩藩也擔心琉球聯合清朝作亂,不敢做過分要求。琉球重新找到了它的新的護身符。

夾在中日兩大國縫隙間的琉球王國,一方面貿易上受制於薩摩藩,收入減少。一方面外交上除了向宗主國中國派遣朝貢使外,也必須向江戶幕府派出謝恩使與慶賀使,開支增加。財政枯竭。國內又因為戰敗的關係,一片頹廢氣氛。

這情形與目前的臺灣極為相似,曾經榮極一時的臺灣經濟,已成明日黃花。經濟上逐漸依賴中國。經濟的逐漸統合,自然也影響了政治。2005年大陸成立了「反分裂國家法」,最近又在檢討成立「國家統一法」等,逐步逼縮臺灣主權。臺灣島內充滿了鬱悶氣氛。居民互相指責,你罵我是倭奴,我罵你是支那。

琉球王國在1609年敗戰後,拖了270年到1879年才喪失了它的主權國家地位。為什麼琉球王國能苟延殘喘這麼久呢?

除了一方面利用大國間彼此的矛盾,在大國間微妙的均勢下,維持了小國的生存空間外,琉球王國在困境時,出現了兩名傑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社會‧財政各方面做了根本的改革。一個是以前提到的「向象賢」,一個是繼他之後的「蔡溫」。向象賢著手於社會結構的改革與政治的運行方式。蔡溫則提高了黑糖產量,以此賺取外幣,重建琉球王國的財政。

國際的均衡關係、政治‧社會的改革、財政的重建延續了琉球王國兩百多年的治世。

雖然臺灣前途未卜,但是執政者的努力,居民的合作,或許多少能改變臺灣的命運也未定。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9550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