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6 15:14:11瀏覽353|回應0|推薦2 | |
7月13日劉曉波去逝。當局提供了他從保釋就醫到海葬的短篇紀錄片。從這個短篇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醫院就醫的情景,冷清的葬禮,以及葬禮後在海上散骨等的影像。也看到了葬禮後劉曉波的長兄與當地政府負責人,共同出席記者招待會,感謝國家與黨照顧的場面。 這個短篇紀錄片,在新聞報導時間,一再重播。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同時意識到劉曉波已經逝世的這個事實。公開這個短篇紀錄片的目的,是否是在向觀看這個影像的觀眾聽眾傳達某種訊息呢? 也許是偶然也不一定。在連日報導劉曉波去逝消息後,日本社會也跟著發生了變兆。今天看報紙,知道14日的調查,安倍內閣支持率下降到29.9%。 原本固若金湯的安倍內閣支持率,在6‧7月間開始有了變化。6月中的輿論調查,安倍內閣支持率,急遽下降。在6月17‧18日的調查中,不同媒體的調查,顯示出內閣的支持率在30%多,或40%多間。40%是個底線,看得出安倍內閣已經開始亮紅燈了。 為什麼安倍內閣的支持率會下降呢? 原因固然很多,有識者指出影響最大的大概是「加計學園」與「共謀罪」的成立。關於「加計學園」,前文已有所述,此處我們不再重複敘述。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共謀罪」成立,所帶來的影響。 「共謀罪」是種什麼樣的罪呢? 為什麼會影響內閣的支持率呢? 「共謀罪」是刑法罪名,在小泉內閣時,3次提出,3次成為廢案。這個刑法使人連想到戰前限制國民言論‧表現‧結社‧集會自由的「治安警察法」,在一般人的心理上自然產生抗拒感,並隱約覺得可能會威脅或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事實上「共謀罪」在性質上與「治安警察法」略有不同。從「共謀」這兩個字來看,它針對的是組織性的犯罪。這個刑法所處罰的對象,不僅是犯罪的個人,並及於有關的他人或組織。一般的刑法,除非有確證,很難將其繩之以法。「共謀罪」的特徵,就在即使沒有確證,但只要被認為有「共謀」的可能,就有可能被治罪。「共謀」,就如「「謀」一字所顯示的那樣,是停留在「思考」階段。一個人內心所想的,腦袋裏所計劃的「謀數」,外界要客觀判斷,原就不太可能。這樣一來「共謀」的有否,就有可能流於執政者的心證或主觀的判斷。在野黨與一般有識者自然聲嘶力竭地反對。一般國民雖然對法案內容,不甚了了,卻也有種莫名的不安。 為了緩和國民的不安,安倍內閣一再解釋,這是針對犯罪組織的刑法,不會牽涉到一般國民的日常生活。同時把「共謀罪」改稱為「テロ等準備罪(恐怖事件等的準備罪)」。並說明這是為了配合防止國際性テロ組織犯罪的國內立法。法案在多數採決下,已經通過,並於6月21日公布,7月11日開始生效。 法案的名稱雖然改為「テロ等準備罪」,這個罪名中,夾有「等」這個字,擴大解釋時自然不限於「テロ事件(恐怖事件)」。也就是說雖名為「テロ等準備罪」,其實葫蘆裏賣的仍然是「共謀罪」。媒體中,大半也仍然以「共謀罪」來稱呼它。 1945年GHQ廢除了「治安警察法」後,日常生活受到民主憲法保障的一般日本國民,除了曾經經歷過戰前生活的高齡者外,一般人雖然隱覺不安,但很難想像「共謀罪」實施後,會造成怎樣的一個局面,會如何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臺灣的居民,除了年輕的一代以外,大概都還記得刑法100條,在這個刑法被認真地執行時,不需要有什麼確實的證據,只要思想有問題,就可能被治罪,大量地製造了所謂的「政治犯(思想犯)」。一個一個送到綠島去。 7月11號「共謀罪」開始生效。7月13日劉曉波死去。7月14日的調查,安倍內閣支持率急遽下降。「共謀罪」開始生效、劉曉波死去的消息、 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下降到危險領域的29.9%,這三者間是否有關連,我們很難斷言。 公開劉曉波死前的短篇紀錄片,似乎向日本的一般民眾傳達了一定的訊息。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