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07 08:35:29瀏覽537|回應1|推薦2 | |
盤古文化━信仰
每年3月,媽祖出巡活動興盛不衰,大家都認為是道教的祭祀活動,其實,媽祖原名林默娘,湄洲島巫醫,他就是盤古開天文化,宗教傳承的代表,被稱為巫教的女巫,因為信仰遠傳信眾廣佈,被道教藉八仙鐵拐李授以法術,網羅納入道教神仙圈外圍。 鐵拐李出自明朝吳元泰(1566年前后)的創作「東遊記」,又名《上洞八仙傳》,距林默娘時代800年,期間沒人提過李林故事。因為,鐵拐李只是創作中,虛擬「藉屍返魂」的戲劇神仙。 「道教」之名,出自道家學者陸西星(1520年-1606年)創作的「封神榜」,也有說是另外三人,作者不論是那一位,都是明朝或以後學者;「封神榜」把天地分為「人界」「仙界」和「妖界」。「道教」始祖・稱鴻鈞老祖,是虛擬盤古開天闢地後,第一位修練得道的神仙。故事以闡教(仙界)與截教(妖界)鬥法,演繹商、周政權輪替,「道教」之名源自「封神榜」,此前只有論「道」的派系分別,經帝王核定宗教有兩個,但都不算數。 大約同一時期,另一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1506-1582年),以石頭精・孫悟空「大鬧天宮」創造「玉皇大帝」統治的「天界朝庭」。 林默娘存在於(742~772年)年代,比「東、西遊記」「封神榜」早約7、8百年以上,不論「天宮」「道教」或「八仙」都還沒上市。這些創意的著作,受到當代朝野菁英讚賞,被後人評為優秀作品,書中劇情人物,變成橫空竄出的神仙。 中原宗教發展 方仙道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興盛,只是,對歷代成敗、存亡、禍福、陰陽交替之道的個人主張,稱「方士」,並沒有活動組織;後來「方士」與學者並存,發展成諸子百家,成君王治國平天下,選才評審要件。方仙道名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所以方仙道有道之名,並沒有宗教意涵。 漢明帝(公元67年)導入佛教,成為中原最早宗教。但限於文化不同,經典文字漢梵翻譯不易,致推廣緩慢。 約60年後(公元126年—144年間),張道陵在嶺南化外地區,蜀地益州(今成都)創立了「正一道」,成就第一個有組織的道派,俗名「五斗米道」可見民間認為,只是解決經濟問題的組織。 再約3、40年後(公元170年)後,張角又創立 「太平道」,到了漢靈帝時(184年),張角率領「太平道」信眾起事造反,史稱黃巾之亂。當然是政治目的組織。 北魏・太武帝鮮卑族人,(439年)統一華北,受道士寇謙力主排斥佛教的影響,改奉「太平道」,並親受符籙,立「太平道」為「國教」。並於440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詔告「禁私養沙門」,史稱「太武滅佛」,此後方仙道傳承下來的道派,紛紛大量建築寺廟道觀。 北周・武帝(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部鮮卑後裔,即位之初,循例獨尊「太平道」,對大小道場,不納稅不納糧不服勞役。到了(567年)因寺廟日多,國庫收入驟減。於是詔令「禁佛、道」,毀經書神像,僧侶、道士還俗。北周滅北齊,禁佛、道範圍擴大。北方寺廟,道觀及神像幾乎滅絕,僧侶、道士四散奔逃,漢人大都逃向江南。 唐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隴西成紀人,自認老子李冉之後,在終南山(陝西境內秦嶺北麓),建太和宮以祭老子,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詔令王公百官研讀「道德經」,因此「太平道」定位於佛教。 唐・太宗時代,(629年)玄奘由長安偷渡前往天竺。(643年)攜帶657部佛經回中原。(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熱烈歡迎。賜長安弘福寺為譯經所。(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增建五層藏經塔,用以貯藏自天竺帶回來的經書,恭奉佛像。 唐・武宗時代,佛教興盛,寺院規模比皇宮還要大,令朝廷眼紅,遂以寺院不納稅不服勞役,嚴重影響朝廷稅收為由,自會昌二年(842年)開始滅佛,史稱「會昌毀佛」,道觀宮廟並未波及,相對等於鼓勵「太平道」道場。 盤古信仰的發展 秦漢以前,中原人認為,南方古越人都是蠻貊之邦,未開化民族,閩越人的宗教文化,從未受到中原朝野正視。直到西元前110年,漢武帝以乾魚祭祀「武夷君」,(閩越人以乾魚為隨葬品,衍化成祭祀品) ,閩越神祗第一次受到來子自中原的帝王膜拜,此時,最少「正一道」創立早225年,比佛教早177年以上。 「武夷君」是武夷山地區居民,對盤古時代・「開天巨人」的尊稱,「武夷君」代表閩越宗教最高神祗,任何局部的土地,都是巨人軀體的一部分,就是「武夷君」分身;商代以前的社會,敬老尊賢稱「公」,所以稱土地裡的神為「土裡公」,為表尊崇,每月祭祀兩次,年初祭頭牙,年終祭尾牙,舉凡祭祖必祭祀地居主、開工典禮也是祀已動土祭典…等等,習俗至今未變。吳承恩在「西遊記」裡,把「土裡公」貶成最低編階的神祗,被「石頭精孫悟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極度渺視閩越神祗。 詳請參閱http://classic-blog.udn.com/wsx7613: 漢武帝認證的土地神文化; 徐整.「古越人」,任東吳史官時,彙整閩越人的傳說,撰著「三五曆紀」;而「封神榜」中的「元始天尊」,來自晉朝・葛洪的「枕中書」中的「元始天王」,葛洪出生時,徐整已經逝世18年 (歿於265年),「開天巨人」就是閩越人尊崇的神祗,就是實質的「地球」,現代人稱「愛地球」,「元始天王」只是葛洪創作中,虛擬的天王。而著作「三五曆紀」及「枕中書」,已經是漢武帝祭祀「武夷君」後四百餘年。 19世紀中葉,考古機構曾在武夷山觀音巖和白岩發掘船棺,並取下两刳船棺進行考古,船棺分兩件,棺木・完整的楠木刳成,另一件是棺蓋,材質、形狀與閩南、台灣等地早期相同(近代棺木已經進化成六片組成)。經碳檢定,两刳船棺及棺内随葬品遺跡,距檢定當時3,500年以上,以段代工程年表推算,約於(前1660年) 前後,時值商朝・成湯建國年代。根據閩南、台灣的早年殯葬儀式,送棺掩埋叫「出山」,顯然商朝以前,武夷地區已存在「出山」的喪葬儀軌,船棺年代,應該就是武夷君文化的起源。比老子(公元前571 -前471年)早約1,200年。 閩西・武夷山脈斜貫,使閩、贛分隔,文化孤立,閩越境內,大多是山地丘陵,後人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見早年,閩越人生活極度困苦;古時,25戶為一閭,武夷山南麓往今三明市的建陽,雖是山區,但人口集中,被稱為「閭山」,是「武夷君」信徒朝山必經之地;「閭山」逐漸聚集閩越原住民巫覡,在盤古文化長期堆砌後,成為「盤古信仰」的起源發祥地,「盤古信仰」從未涉及政治,或被政治抬舉,所以沒有浮出水面,反被其他宗教吞噬。 漢武帝以後,閩越人政治上稱漢人,但宗教方面,人們依然深信,存在靈界的「嘸身仔」,凡是人身發生意外,失常辛苦病痛,以及鳥獸驚嚇等,都歸糾於「嘸身仔」作祟,巫醫便應運而生,閩越巫覡的巫術,配合巫醫的藥草「茉草、香茅、芙蓉」,成為人民疾苦的救贖。 漢武帝加持後,方仙道思想開始逐漸流入閩越地區,孔子所說人死變鬼,鬼魂逐漸取代「嘸身仔」,成為巫醫消災除厄的新病源。而方仙道思想,改變巫覡(女巫男覡) 的身分,在某些程度上被確認成「方士」,年長有名氣的方士,被稱為「仙」、「禡」或「姨」,如「赤腳仙」「算命仙」「神仙禡」等。 三國時期,「醫仙」董奉(200-280年)約與徐整同時代,號杏林,候官縣董墘村(今福建福州市)人,崇信方仙道。據說,漢末―交趾太守・士燮,年老時,無故猝死,經數位大夫確認無救,停屍三日後,被年輕的董奉(26歲)救活了,因此名噪一時,確認無救的大夫們,恐醫名受損,指董奉施以法術,才能救活,此說法在地方上傳開,董奉便被尊為「醫仙」;可見當時,閩越地區已經存在法術之說。董奉居住山中行醫,醫藥費求醫人隨意,甚至只須在醫宅週邊,栽種一棵杏樹苗為酬,受醫的人累積越來越多,杏樹種植面積越來越廣,終於生長成樹成林,遠道求醫問路,總是得到「前方杏林便是醫仙」回答,這就是後人稱醫界為「杏林」的典故。「醫仙」董奉神格化後,被閩越巫覡祀奉為醫神。現在,他行醫住處的山上還有「漢董奉煉丹處」古蹟,山下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 武夷山脈-北接浙江仙霞嶺、南接廣東九連山,由東北向西南延伸,使福建與浙江、江西分隔開,而山脈南麓是「盤古信仰」發源地;北麓江西地界,曾有張道陵棄官後,在龍虎山修煉內丹,葛玄在閤皂山煉丹、得道;北周武帝(560年—578年在位)「禁佛、禁道」,流亡江南的僧侶、道眾,流入武夷山脈各北麓,各自尋得祖師修練福地,重起爐灶。部分迷失者,流入「閭山」地區開始與「閩越信仰」混雜交融。 台灣宗教裡,除媽祖,還有紅頭祖師・臨水夫人與烏頭祖師・法主真君,廟宇分佈台灣各地不同族群,信徒眾多。 紅頭祖師・臨水夫人,俗名陳靖姑(八閩通志載767年生),福州下渡人(今福州倉山區),年少時與林九娘(769年生)、李三娘(773年生)一起赴「閭山」學法,並結為姊妹;學成下山同進同出,破妖洞斬白蛇精,救出寧德・古田地方士紳劉杞,並施法將受害已成白骨的「三十六宮女」返陽,收納門下,傳授閭山正法,授予捉妖除魔及搶救難產、收驚、解厄、觀靈等法力,台灣人稱呼「三十六婆姊」的婦幼護理神祗。 陳靖姑18歲那年,劉杞感念救命之恩,許以全部家產,支持陳靖姑三姊妹,為民消災解厄,求娶陳靖姑為妻,婚後得夫婿幫襯,對鄉民有求必應;二十四歲那年,適逢大旱,稻作顆粒無收,時陳靖姑身懷六甲,為解民困,依然挺身祈雨,因施法動了胎氣,最後不治而亡,鄉民感念他愛民如子,尊為「臨水夫人」。因為結拜三姊妹同進同出,又稱「三奶夫人」,「盤古信仰」裡又稱「三奶派」。「三十六婆姊」在保護婦幼上頗有功德,因而被尊為「順產助生護胎佑民女神」,門下後進遵奉陳靖姑為祖師,從事迎神賽會、齋醮及婦幼招魂、祛鬼、收驚、解厄等,均屬陽世「求吉趨利」法事,因閩越人一貫以「紅色」代表吉利,所以頭頂紅巾,套戴法師帽,故稱「紅頭法師」,俗稱「紅頭仔」。 烏頭祖師・法主真君,俗名張慈觀(1024-1069年),福建・永泰縣方士,亦僧亦道。相傳,長久以來福建・永春九龍潭,盤踞蛇精危害地方,張慈觀攜劍躍入潭中進入石牛洞,刺殺妖蛇,被視為法力高強,有降妖伏魔之能,羽化後被奉為當地神明尊稱「法主公」,在永春、安西、福州香火鼎盛;一次,永春地域,運當瘟疫,瘟神遂佈下疫卒,一時疫情嚴重,鄉民紛紛赴廟,祈求「法主公」救濟。法主公知道瘟神佈瘟原係天命,只得與瘟神約定鬥法,輸贏定疫情應否清零,瘟神允諾。兩神遂在廟埕鬥法七晝夜,瘟神清點「應劫鄉民」大致已到齊,為免傷和氣,承認「法主公」法力果然了得,收拾瘟將疫卒離去,並囑咐瘟疫解藥可求「武夷君」,隨後鄉民朝山求藥,數日後疫情即清零。 據考証,張慈觀在南宋(1127年-1279年)得到封號「嘉惠大化普濟真人」;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敕封為「張聖法主真君」,民間稱為「法主公」。 「法主公」信仰廣佈福州、泉州、漳州,潮州、梅州等地,尤其泉州安溪族群聚集處,17世紀後,渡臺的安溪茶商,將法主真君香火帶入臺北,法主真君信仰,成為超度亡的神祗稱「師公」,屬於陰界法事,不是好事,習俗上不得用紅色,所以法師頭頂黑頭巾,套戴法師帽,故稱「烏頭法師」,俗稱「烏頭仔」。 台語「生派夫人,死歸法主」,說明「紅頭仔」與「烏頭仔」的分別。 武夷山脈北麓三大天師道場發展 武夷山脈北麓江西地界,有道教四大天師中之,張道陵、葛玄、許遜三位天師道場: 1.張道陵道場:漢和帝時,張道陵棄官,來龍虎山修煉內丹,龍虎山成為張道陵修煉祖地,禁 道流亡的「正一道」道眾,逐漸投靠龍虎山安身;據說於(841年~846年)間,曾興建「真仙觀」,但查無資料;(950年)建的張天師廟,尚存石碑刻文記載。宋(公元960年—1279年的朝代)代龍虎山逐漸興盛,著名的有「上清宮」、「正一觀」等。張道陵創正一道時,自稱太上老君命為天師,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傳人子孫世襲,傳男不傳女,皆稱為「天師」,正一道道士,婚娶不出家,正一道觀,被人稱作「子孫廟」。(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掌控江南道派事務,賜封世襲「天師」為「漢天師」,至此「天師」之名才被官方確認;(1265年)元・成宗繼位,加授「正一教」主,兼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三個宗派,此後正式成為「正一教」;龍虎山地區在「正一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逐漸正一道景象繁榮。 2.葛玄道場:西晉時傳說,葛玄在天台山(今浙江台州市)修行學道,遇到方士左慈,授予「三清」「九鼎」「金液」等經書;東吳・孫權喜愛「道學」,欲請葛玄提煉「九轉金丹」,葛玄為「煉丹」遍訪各地名山,最後選定閤皂山(今江西樟樹市); (233年間)孫權在東峰,構築臥雲庵供葛玄煉丹、修道,得道。經書傳給鄭隱,鄭隱又傳給葛洪,葛洪(343年歿)晚年在杭州葛嶺(因葛洪得名)結廬煉丹,如今葛嶺半山仍有抱朴道院。而靈寶派自(477年)之後,即傳承不明。陶弘景「真誥·翼真檢」記載: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靈寶經」從此(約502年〜536年)廣為流傳,成為靈寶派主要經典。(葛巢甫曾祖是葛洪,葛洪叔公是葛玄) 。唐朝(581-907年),符籙、齋醮、祭煉,超度亡魂等靈寶派科教,逐漸發展普遍流行。被「禁道」流亡的「靈寶派」道眾,先後大多投靠閤皂山安身;直到北宋初年(960年),江西閤皂山才成為靈寶經傳授中心,被稱為閤皂宗。北宋・徽宗(1104年)封葛玄為「沖應真人」。閣皂山進入鼎盛時期,曾有宮觀道場一千五百多間,道家稱之為「神仙之館」。 3.許遜道場:據傳,淨明道派祖師・許遜(239年生),原是南昌・長定(今屬江西)(古越人),曾仕晉為旌陽令(今四川旌陽區),因緣際會得高人指點,通曉道法,後辭官回鄉,開堂授課「度人淨明大法」;有一年,鄱陽湖水患,為協助治水解救民困,許遜率弟子踏遍湖區各地,贏得廣泛鄉民尊崇。據說,(312年)許遜「閤家飛昇,雞犬悉去」。昇化後,鄉民建「旌陽古祠」祭祀;後來,最晚在1072年(歐陽修歿)以前,由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等江西名儒,發起捐資重新大修,並由王安石撰寫「重修許旌陽祠記」以為紀念。宋徽宗(1100年-1126年間)由「重修許旌陽祠記」得知,名儒捐資重修深受感動,遂尊為「神功妙濟真君」。 1283年,西山隱士・胡惠超與劉玉論道,稱「淨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推薦劉玉為師」。之後,劉玉自稱十遇許遜真君,降授開創淨明道,授劉玉為第二代祖師,倡導「道學為宗,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 總結 中原道派,「太平道」是北魏皇帝親授符籙,立為國教成「太平教」;「正一道」是元・成宗加授成為「正一教」;「太平、正一兩道」都是胡人皇帝詔令為「宗教」,這兩「宗教」經典,出自靈寶派・葛氏一門若干代,而三個道派都尊老子為「道祖」;但是本土宗教~「道教」始祖・稱鴻鈞老祖,與前三道派顯然矛盾,其名出自神怪小說「封神榜」,成為傳承兩千年的中國本土宗教,真不知老子情何以堪? 淨明道派,是江南古越人的道派,由許遜出身、淨明道法及得道、被神格化等,與其他三個道派發祥大不同,許遜解救民困,善行義舉為鄉民推崇,以「保護神」建祠奉祀,是實至名歸的地方神祗,既不是自命天師,也沒有虛幻的修練得道,直到王安石重修旌陽祠才揚眉吐氣,1283年,才會被方士劉玉奉祀為祖師,創立「淨明道」。 有傳說,陳靖姑「閭山」學法,謬論陳靖姑師承許遜,屬「淨明道閭山派」;依據八閩通志載,陳靖姑767年生,比「淨明道」創立早500年,比許遜晚450年,陳靖姑前句不著許遜,後不知道「淨明道」是何物,如何拜在許遜門下﹖許遜(291年)八王之亂辭官,董奉早在226年時成為「醫仙」,歿於280年後,被閭山巫覡接引恭奉醫神。陳靖姑學法只能推斷,師承董奉系下巫覡。 閩越人信奉的神明,大都是救苦救難濟民消災、專業技術開發的先知先覺、改良民風善俗,深得地方人士普遍尊崇,而享有人間香火,以宗教稱呼不妨叫「盤古教」,盤古信仰文化就是「愛地球」。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