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30 15:07:42瀏覽132|回應0|推薦7 | |
. 夏天越來越熱,全年平均溫度也越來越高,台灣已成「熱浪島」,專家不斷示警:「每年的夏天,都將是你餘生最涼的夏天」。
. 再生能源的貴族們辯稱:台灣四面環海,即使發電升溫也被海風吹散,不可能產生「熱島效應」。 .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卻直接打臉指出:台灣遭受氣候變遷升溫危害,比全球更為嚴峻。 . 1994年聯合國氣候公約生效,直指火力發電產生的CO2導致溫室效應。經過29年宣導,直到2023/12/9―COP28,會議宣布:「化石燃料轉型到潔淨能源」的決議,二氧化碳成為人類公敵,取代的能源就是再生能源太陽光電,這是資本主義歷史的一次重大「能源革命」,主要原因是,資本帝國(華爾街)失去化石燃料的主控權,但來得已經太晚。 . 今年01/18筆者發表:「文明難以脫離二氧化(CO2) ,為什麼要淨零?」,曾詳細解析――升溫才是氣候變遷的主因,火電產生CO2只是升溫的一部分,而且推動淨零的具體政策是「碳稅」,繳了稅金就可以產生CO2,可以說是政府賣CO2,隱匿著鼓勵生產CO2,「碳淨零」根本無法挽救氣候變遷。 . 以近年來,全球大量再生發電聯網的現狀看(包含我國),應該可以取代等量的「煤電」,產生「減碳降溫」現象,現狀卻是反其道而行,去年全球化石燃料占整體能源比重下滑0.4個百分點至「81.5%」,但是地表溫度不降反升。 . 歐洲使用高碳燃料的能源占比降至70%以下,美國的煤炭消費量減少17%。 . 亞洲兩個化石燃料大國,受美國印太戰略影響,印度去年煤炭消費量,首度超越北美和歐洲的總合;而中國去年的高碳燃料消費佔比約65%,比2020年的 84.33%大幅降低。其中燃煤總發電降低到約佔39.65%。低炭能源相對增加,佔約35%的比例。 . 相形之下,外國努力降低高碳燃料,我國高碳燃料不減反增,而且致力減核,引發『擁核』『反核』以致政府與企業對抗。 . 以庶民的見識,大核小核都是核,為什麼花那麼多的錢建好的核四,以及還可延役的核ㄧ二三必須廢棄不用,非核家園的主要理由為了「核安」,美國核能發電佔18%,佔比這麼高,比爾蓋茲為了彌補即將廢棄的媒電,還申請建新核電廠,而且得到聯邦政府核准,最近才動工,好像一點「核安」問題都沒有。 . 台灣核廢料:始於蔣中正時代,為了利用核廢料發展原子彈反攻大陸,時過境遷核廢料留存的理由已消失,就該處理,以庶民看法,美國能處理18%發電量的核廢料,我國這一點點核廢料,應當是小事一樁。 . 不論藍綠當政時,都不斷強調與美國關係有史以來最好,核廢料既危害國民健康,愛民的政府卻置國民死生不顧。資本家有利可圖,不可能拒絕回收。 . 歐美國家並沒有追求「非核家園」,我國卻不惜破壞環境,搞「高碳排」的三接四接,政策未能因勢利導,一成不變就是「口號」,政府施政最大忌諱,庶民感到十分遺憾。 ※發電量是經濟基礎,卻影響氣候變遷 . 再生能源對我國民間來說,除了電價壓力不受歡迎外,更重要的是,推動再生能源以來,所體會的,壞處多於好處,並沒有什麼好感。 . 2023年,我國總發電量為2821.36億度,較2022年減少60.50億度減幅2.10%。 . 巧的是,財政部又公布:2023年全年出口較2022年衰退9.8%,代表工廠停工或減產,用電減幅與出口減退同時出現,是「庶民經濟」衰退的現實表現,亮麗的GDP及股市數字,僅代表企業炒做成功,無法代表「庶民經濟」,假官媒炒做半導體、AI產業,誘導股市泡沫,轉移焦點救經濟,庶民見識到政府數字治國的手段。 ※另方面,用電減幅直接影響氣候變化: . 2019年,我國總發電量,據能源局2020年2月15日發布,2019年總發電量相較於2018年削減0.5%,約減少13.9億度電,以工業部門用電降幅最多,經濟隨之低迷不振,這是貿易壁壘選邊站的副作用,但當年還有白鹿輕度颱風,卻是百年大旱前最後一個度颱。 . 2020年暴發肺炎疫情,帶動防疫產業,出口增加 4.9%,進口受到連動影響而受惠微增0.1%,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增加2.6%(疫情救經濟),當年發電量為2797億度,已經全年沒有颱風侵台。 . 2021年總發電量提高至約2909億度,較前一年增加近4%,進出口年增29.9%,同時我國發生百年大旱,導致中央以科技造雨、挖井取水,地方工地選水提供半導體工廠用水,原來高科技產業與氣候具有連動的關係,甚至具有危害民生的嚴重性。 . 2022年總發電量為2881.48億度,較前一年減少0.97%。進出口隨之趨緩年增12.1%。 . 2023年全國總發電量為2821.36億度,較前一年又減少60.50億度,減幅2.10%。進出口繼續趨緩年增3.1%,這年8月底就有輕颱海葵,10月初又有小犬中颱兩個颱風切邊登台解除大旱。「」 . 2024年「凱米」強烈颱風,貫穿中央山脈最北端,帶來中南部豪雨,解決數年來缺水現象。反應出「發電量」嚴重影響「氣候變化」。 ※ 觀察我國力體質,2019年〜2023年天候、水資源及總發電量,顯然最大負荷應在總發電量2800億度上下,除非有新創高科技能改變天候或水資源。 ◎我國發電結構的變化:(2016年〜2023年7年間四項燃料發電變化) 1. 燃煤占比由45.9%〜42.2%; 減少3.7%。(減碳政策) 2. 天然氣占比由為31.5%〜39.5%; 增加8%。 3. 核能發電占比由12.0%〜6.3%; 減少5.7%。(非核家園) 4. 再生能源占比由4.8%〜9.5%; 增加4.7% 。 說明:根據IPCC的數據,發電燃料碳排強度排序,燃煤約為(820 gCO2eq/kWh)、天然氣約為(490 gCO2eq/kWh)、太陽能約為(45 gCO2eq/kWh)、核能約為(12 gCO2eq/kWh)、風力約為(11 gCO2eq/kWh)。 ○1 總發電量增加3.3% (-3.7+8-5.7+4.7) ;其中,天然氣增加8%,燃煤只減少3.7%,天然氣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是煤的6成;則燃氣增排二氧化碳約8%x0.6=4.8%,大於燃煤減少的3.7%,所以經過7年根本沒減碳,反而二氧化碳增排1.1%,熱島效應當然更嚴重,政府只著重徵收碳稅利益,不懼「熱島效應」損害國力。 ○2 以懸浮微粒(PM2.5) 評比的空品,雖顯示得到一些改善,但是國人肺癌、呼吸道、過敏性、皮膚等空汙引起的疾病,並沒有減少,可見PM2.5空品標準,不足以維護健康。 據2023年的數據,比較台、美、中淨零炭排的績效: 一、美國的發電結構: a.高碳燃料佔59%。(天然氣為主力佔42%,燃煤佔16%)。 b.低碳能源佔41%,(水力發電佔5%,風力發電佔10%,太陽能佔6%,核能佔了18%。生質燃料占1%)。 二、中國的發電結構: a.高碳燃料佔65%。(燃煤為主力佔36.6%,燃油燃氣佔28.4%)。 b.低碳能源佔35%。(水力發電占13%,風力發電9%,太陽能發電佔6%。核能發電約為5%。地熱能和生質燃料等佔2%)。 三、我國的發電結構: a.高碳燃料佔81.7% (燃煤+天然氣) 。 b.低碳能源佔18.3%。(核能+再生能源) . 以上數字,揭露我國淨零炭排工作,根本還沒動工,遠遠落後引領世界兩大集團的美國與中國,而且高碳燃料落後全球平均「81.5%」,減碳排列後段班。 . 數年來,政府為了壓抑通膨,長期凍漲電價,台電年年虧損,以千億資金補貼台電,滿足帳面資金額度,實質虧損的漏洞並沒有修復,現在的賴政府又要以千億補貼台電,又能改善什麼? . 各地區不斷發生局部停電,而台電每次公佈的理由,大部分是,有電網存在就有可能發生的事故,但數十年來除天然災害外,停電次數不多,偏偏近年卻層出不窮,用戶承擔的是夜暗沒電、冰箱果菜魚肉爛臭、冷氣不涼,生活慣性受到挫折,所以用戶抱怨「缺電」或「沒電」沒有錯喔,政治貴族們借題發揮,以「口水」成災回覆。 ◎ 太陽能發電實用上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熱能」發電、太陽「電池」能版等三種: 1. 太陽能「熱」水器:一般用在家庭衛浴、溫水泳池、按摩浴池或工廠等,只是太陽「電池」板及「熱能」的小型能源利用,後續探討。 2. 太陽「熱能」發電(CSP): 此系統與早年火車頭利用蒸氣帶動列車一樣,但不需「燃煤」產生二氧化碳,也不需要「耗電耗水」的半導體,或產生「放射性」其他廢料,以凹面鏡或平面鏡裝置太陽跟蹤器反射陽光,聚焦於集熱器(鍋爐)來吸收太陽熱能,經過介質導熱,煮沸鍋爐內的水,使汽化成水蒸氣壓力,推動汽渦輪機,帶動發電機,水蒸氣用完了釋放,回歸大氣成為含水量,以待下雨返源成水,目前是全球一致公認『最乾淨能源』。技術成熟的太陽「熱能」發電系統,有槽式與塔式兩種。 CSP發電最大好處,太陽熱能被大量反射脫離地表,由液態的水吸收汽化成「水蒸氣」所消耗,可降低地球表層熱能輻射的大氣增溫 (體感溫度),但是需要廣大場域鋪設反射鏡,故多用於沙漠陽光充足炎熱地區,在已知的所有太陽能技術中,發電效率最高約30%左右,是太陽能源中最便宜,而且在生產價值最低的炎熱或沙漠地區使用。目前CSP發電量占全球太陽能總電量約五分之四。已知美國、阿聯、非洲、中共等十多個國家都廣泛採用,我國缺乏相當的地理條件,非常遺憾。 3. 太陽「電池」板(PV): . PV就是我國能源貴族們揭盡洪荒之力,推動的清潔新能源。 . 早在185年(1839年)前,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已經發現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組合的部位間,受光線照射,產生電壓與電流的伏打效應,簡稱為光電效應,但發電效率太低,未引起資本家關注。直到1940年代初期,羅素•澳爾才再投入開發。 .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應太空衛星需求,製成效率6%的光電池(板)。 . 20世紀末期,才發展到地面應用,至 2000年全球裝置量639 MW 發電量1,177 GWh, 2004年開始,接入電網。 (據說:台積電曾經開發太陽「電池」板,效率達16.5%,因故而放棄。) . 太陽(電池)板(PV)與太陽「熱能」發電(CSP)不同,電池板(PV)接受光感應發電,光及熱並沒有被吸收,依然隨大氣傳播輻射,影響氣候。 太陽能板以製作材料區分三種: 1. 單晶―發電效率25%以上,製造成本較高,適合衛星、太空船、一般住宅及廠辦大樓等追求高穩定與高效率的環境。 2. 多晶―發電效率15%左右,製造成本較低,適合「種電機構」採用。 3. 薄膜―發電效率10%左右,板厚度極薄,甚至只有幾微米,能使用於窗戶、計算機、隨身充電電源等,近年被應用在露營車、建物外牆、隨身太陽能充電板等。 . 全球目前PV發電量,占太陽能發電約五分之一,約190個國家採用發電PV系統。而我國半導體代工生產佔全球78%,以2021年度計,其產值占我國GDP將近20%。 . 我國代工生產的廠商,以股市產業分類・半導體產業中, IC製造9家、矽晶圓製造4家、再生晶圓3家共有16家;其中僅台積電2023年用電量,高達總發電量9.5%約268億度,那麼其餘15家工廠需要消耗多少電?可見政府為了服務晶圓產業,不得不無限擴大發電政策。 . 太陽能發電,不論CSP 系統或PV系統發電過程,至目前還沒發現會污染環境。但是PV發電系統需求大量純度極高的半導體,在晶片製程中,電鍍、蝕刻、研磨、化學藥液及冷卻油或水,產生各種重金屬廢水,卻存在水資源及環境汙染問題。政府當然都有嚴格廢水處理規範及管理,但是總有不肖業者,違法處理汙水,政府事後懲處罰款,對資本家來說,不過是獲利中的九牛一毛,污染已成不可逆的事實。 . 迄目前,電池發電效益範圍的材齡,除意外折損及因故效益衰退不計,資本家宣導材齡30年以上,生產廠商認為只有20年,不管怎麼宣傳,電池板遲早都會退化成廢棄物,必須預謀處理,否則也會產生電池板垃圾山。 . 113年7月初,流傳一則視頻:彰化有一位村長開車延途拍攝,包含棄置清潔鹽酸瓶,打撈漂浮水面的空容器。並現場訪問光電板保養工作人員得知,光電板用鹽酸清洗保養。這種視頻有可能是利益對立的假電影,但環境汙染問題,卻值得討論。 . 以每年清理外牆玻璃的經驗,大遍電池板,日夜裸露大氣環境裡,長期承受酸鹼粉塵與雨露層層覆蓋,小型昆蟲飛越跌落、鳥類糞便掉落、颱風吹來的枯枝爛葉等,太陽能板受光率自會逐漸減弱,發電效率折損,視頻展示的光電板清理不無道理,大遍電池板清洗的鹽酸廢水,滴落現場將致土地寸草不生,水際魚蝦不長,這是毀滅國土的大事,值得庶民關注。 ※有研究認為,在水上漂浮太陽能比在陸上裝置太陽能板有更多好處,包括:○1不用佔用土地。○2水有助降溫,能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3佈置在儲水設施的話有助減少儲水被蒸發掉。這研究所謂「儲水設施」分明指台灣人賴以維生的20餘座水庫,如果這個研究,被政府採納,清洗電池板的鹽酸廢水,將導致台灣生態甚至台灣人慢性種族滅絕。 . 和碩科技公司董事長・童子賢點名,最耗電前三產業,依次是「先進晶片製造」、「電動車」和「AI運算中心」;把電投注在此,是先進國家象徵。 . 我國目前擁有全球78%的「先進晶片製造」,已經把台灣搞成高溫「熱浪島」,在碳排的環境裡,未來運輸工具一律電動化,需要更多電動車用電,如果再加上「AI運算中心」,台灣不只是「熱浪島」,恐怕會變成「火燒島」。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