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鶴樂文化「嘸身仔」與「茉草」
2019/08/28 07:58:32瀏覽132|回應0|推薦1

鶴樂文化「嘸身仔」與「茉草」

         南方鶴樂民族原始社會,在叢林野外遊獵或工作,夥伴落單發生意外,跌落深坑暗洞或被野獸叼匿,突然消失遍尋不著、或遭有毒蟲攻擊,不知致死的原因,心生恐懼,因為沒看見被何物攻擊,便稱被「嘸身仔」「魔身仔」抓去這是「嘸身仔」起原。後來日積月累「嘸身仔」抓人的事故,成為夜暗或孤獨無依時恐懼的代名詞。「嘸身仔」並不是「山海經」的妖怪、李耳的「靈魂」、佛教的「鬼」、道教的「三魂七魄」,祂比較像一種「邪魅」、「魑魅」、「魍魎」之類,擅長迷惑捉弄人致死

巫醫與巫師

        在尚無醫療服務時代,舉凡所有病症、外出意外、失憶、精神失常等等,都是歸糾於「嘸身仔」作祟。巫醫便應運而生,從事叫魂、驅邪、安神,以及鳥獸驚嚇使人心神難安的收驚。這種巫醫,在鶴樂民族原始社會裡,沒有名稱,但是有病痛都來求醫,通常求醫人多者成為「巫師」,漸漸變成地方有力人士,接著成為族群首領,巫醫在鶴樂社會中,既是巫覡也是首領,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巫師」在收驚過程,並教民敬鳥、獸而遠之。形成後世尊崇鳥獸的「巫教」,不是宗教,但有宗教的基本信念。後來更發展成部落圖騰。

原始驅(避)邪物

    民45年大溪,有一位老「巫師」,傳述他們這一行的起源;「巫師」初始只是ㄧ種「巫醫」,僅以「茉草」為驅邪物,摘取茉草沖開水,再以他自己才懂的咒語加持,然後噴、洒擦拭患者頭臉前身後背,驅趕「邪魅」。50左右,另一位豐原老「巫師」,也同樣說法這種初始醫療,在各族群,陸續產生,各有不同儀式與驅邪物。經年累月族群交流彙併咒語才定型分類,驅邪物資也合成「茉草、芙蓉、香茅草」三種,流傳後世。

    上古時代起火,大多將艾葉晒乾搓成茸毛狀艾絨,以堅硬石頭相互擦撞產生火花,點燃艾絨起火。艾絨是最好起火材料,火是熟食主要條件,採集艾草來曬乾製作艾絨儲存備用。原始社會,常發生傳染病瘟疫蟲害,每次都死亡慘重時,但是正在晒艾草的人家,大都安然無恙,被認為艾草避邪所救。後來未驅邪避凶,便在門前懸掛艾草。掃墓祭祀,糕餅參入艾絨製作,鶴樂郎叫草仔糕,客家人稱草龜粄或草龜包為祭品。

符咒起源

        那兩個老「巫師」說;嬰兒衣領下繡的「卐」,古稱「萬字」,便是「巫師」最早的「符」留傳下來。古代嬰兒出生,缺乏醫療知識致存活率不高,被認為是陰邪之氣太重,「巫師」便以象徵太陽或火的「卐」鎮懾妖孽。而他們現在畫的符,是茅山道士留傳下來,他們不是道士,而是「巫師」叁和道教神明及「符籙」演化,變成茅山道士的山寨版。

        道教最早的「符籙」圖文,疑似一件熱河省紅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的彩陶瓶,從瓶的口沿到底部通體以硃砂、墨繪製的紋飾圖像,從圖像的總體形式和書寫風格分析,被推定就是古時期「符籙」圖像中最為規範的「雲篆」。

草藥取代巫醫

「巫師」為重心的原始社會,一直延續到伊耆石年(神農氏)親嘗百草 (約公元前7000年左右) ,草藥藥性有較明確定義,開拓醫療的新領域。此後更發展成中醫專業,「巫師」逐漸勢微。到了佛、道教符咒興起,「巫師」退出權力及大部分醫療圈,成為沒落的民間巫士。

「嘸身仔」與巫醫文化仍在民間留傳

        不久前媒體傳播屏東、新竹出現「嘸身仔」捉弄人的訊息,可見「嘸身仔」在禾洛社會有多麼根身蒂固。「茉草、芙蓉、香茅草、艾絨」及「卐」卻成為鶴樂民族傳承的驅邪避凶產物,直到今日在都會區周邊,人口次密度的地區以及鄉下,可以看到很多,花盆裡栽種並不是花或賞葉植物,而是茉草、芙蓉、香茅草三種植物,殯儀館、火葬場大門邊通常都會設茉草水,神農民族視茉草、芙蓉、香茅草三種植物為驅鬼避邪神物。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x7613&aid=12892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