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2/23 10:36:26瀏覽369|回應0|推薦3 | |
清明節與寒食節由來 近代人,已無法分別清明節與寒食節,兩者都是人類初期文明,起源各不相同。 一、寒食節起源 神農文化,依靠火堆圍爐守歲,渡過酷冷冬天衍化成過年。歷史記載,隧人氏饡木起火,事實上鑽木很難起火,以現代電鑽千位數rpm轉速鑽木料,都需要數分鐘才冒煙,何況手工作業。電影「荒島餘生」裡,湯姆.漢克斯在無人荒島,為了活下去,開始饡木起火,磨破雙掌鮮血淋漓,才改用乾燥木棒,相互磨擦生熱起火。其實只有絨狀易燃材料,以高硬度石塊,擦撞產生火星,是最容易起火。因此艾絨成為最早起火材料。 艾草生長在春天,由於艾草茂盛期,只是生長稀疏,所以古人在春末,為備足寒冬(年)來臨前起火材料,出動所有同火堆取暖飲食的人,四出採摘艾草,因而停止營火,後人名之為「踏青」。採得艾草集中晒乾製成艾絨,作為當年生火之用。這才是後人所謂換「新火」的寒食節起源,是補充起火的「艾絨」。「踏青」採摘艾草,隨人類文明衍化,「艾絨」成為最早中醫藥材,用來熏蒸治療疼痛或瘡疾,後來衍用於「艾疚」。稻米民族更以生鮮艾絨製作糕點,成為綠色糕點,作為掃墓祭祀祖先的祭品。 二、清明節起源 中原發現最早墓葬遺跡,可能是賈湖遺址,出土公元前7000年前~5700年的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瓮棺葬可能是南方漢人,往生三年後檢骨置瓮棺的起源。[註:瓮(陶)棺是木棺前身,在「塔山遺址」上層4座墓葬,發現其中一座,木板構成葬具(木棺)殮葬,也就是,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500年,才開始用木棺材]。賈湖遺址後續年代的各遺址,北到內蒙古,南至長江中下游,都有各種型式墓葬,足見長江黃河流域的人類,對先人的尊重意識,啟蒙甚早。當後人感念先人在世時,百般照撫愛護恩情,不由得前往墓地追思,見雜草欉生,便自發性除草,維護墓地。這是掃墓的雛形。 北方民間流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流亡途中,缺少糧食餓得四支無力,隨臣介子推,割了一塊腿肉,煮肉湯讓重耳喝,事後,重耳發現吃的是介子推腿肉,感激萬分。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對當初伴他流亡的眾臣從重封賞,獨獨忽略介子推,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介子推卻不爭功名,暗然帶著母親,悄悄去綿山隱居。當晉文公想起介子推時,羞愧莫及,親赴綿山敦請。綿山山高路險,找人不容易,從臣獻計,三面燒山,介子推定從第四面逃命。但燒遍綿山,不見介子推踪跡。後來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被燒死在柳樹下,介子推留了一首血詩給重耳: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看了血詩羞愧悲痛,為感念介子推,晉文公截取那顆柳樹幹,製成木屐,每年介子推忌日祭祀,定穿上那雙木屐,以示懷念尊崇。成為尊稱別人(含下級)為「足下」的典故。 晉文公並下昭,每年介子推忌日為「清明節」,舉國祭祀。尊循介子推「勤政清明復清明」為國策,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位雖僅9年,卻創稱霸約160年的歷史。至晉國(諸侯)於前376年被韓、趙、魏瓜分後,「清明節」祭祀介子推,才衍化成祭祀祖先「清明掃墓」。
漢人,清明節掃墓分成三個程序,即「培墓」「掛紙」及祭祀。「培墓」是要「除(燒)草」,墓碑或墳包,因雨或其他原因塌陷流失,必須修復,其次「打掃墓前場地」。然後「掛紙」,在墓碑及墳包範圍押紙條,然後開始進行祭祀儀式。 「培墓」及「掛紙」掃墓過程,相傳源自漢高祖劉邦,得天下稱帝後。回鄉掃墓光宗耀祖,卻因為連年的戰亂無人「掃墓」。墳場雜草叢生,墳包坍塌,墓碑東倒西歪。劉邦始終沒找到祖墳,異常難過。 後來劉邦拿出一張紙,撕成許多紙條捏在手上,然後向天禱告說:「祖先在天有靈,陽世子孫劉季,得天下當皇帝,回鄉「掃墓祭祖」,卻遍尋不著,現將這些紙條,拋向空中,祈求祖先引領紙條,隨風飄落祖墳不再飄移,以示祖墳位置」,果然找到祖墳。完成「培墓」祭祖心願。 後來南方漢人,因劉邦是南方人(今江蘇徐州豐縣),以第一個南方人當皇帝為榮。每年的清明節,仿效劉邦「掃墓祭祖」,清明掃墓時,以「培墓」「掛紙」及祭拜,在墓碑及墳包上,用土塊或石子壓數張紙條,表示這座墳墓尚有後人祭祀。 隨時代變遷,活人居住是層層大樓人上人,死無葬身之地燒成灰,靈骨塔取代墳場,「掛紙」「培墓」「掃墓」「除草」場景,日漸蕭條,終有消失之一日。「勤政清明復清明」的遺訓亦將隨風而逝。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