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武帝認證的土地神文化
2020/09/29 09:11:36瀏覽306|回應0|推薦4

漢武帝認證的土地神文化

        「閩客人」的土地神,來自「盤古開天」。60年代以前的「閩客人」,經常以「盤古開天以來」的話語,表達「從未發生過」的事或物,這是千萬年來,口耳相傳的文化。土地神是「閩客人」的中心信仰。所以每月初一,十五拜土地公,這個土地神不同於中原的社神。

        最早撰寫「盤古開天」,應是《三五曆紀》。作者.徐整是「古越人」(江西南昌人)。三國時代,在「孫吳」擔任地方官員,後官至「孫吳」.太常卿,主要職責,主持皇帝祭祀社稷(天地)、宗廟、皇族喪葬、接待國賓等禮儀、皇帝的天像顧問、管理宗教神廟僧侶教徒。孫吳」版圖囊括「古越人」地區,所以徐整對「古越人」各族群的習俗傳說知之甚詳。280年,孫吳西晉亡後改當晉官.不適應晉朝政風棄官歸隱。

        徐整依據傳說,加上個人創意,撰寫成書《三五曆紀》,維基、大紀元、每日頭條・・・・等媒體,各有各的版本。故事經過數千年口耳相傳,版本各異,本質確不變,本文依據筆者小時候聽故事,照本宣科: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巨人在睡覺,蓋的棉被就是天,睡了千萬年,有一天巨人突然醒來,坐起來,頭上卻頂著天,巨人站起來,天還是頂在頭上,巨人奮力舉起雙手春文(伸懶腰)一推,把天推到十萬八千里外,經過一萬八千年,巨人死了,身軀化成山川大地,我們就住在巨人的身上,所以蓋房屋要拜「地基主」,呷水挖井要拜「井神」,墾田種糧拜「田神」,掃墓見拜「土地」(龍邊小墓碑) ・・・・其餘年久失憶。總之,為了感念巨人,所以只要挖掘土地都要祭祀。先祖用這個故事,教育子弟珍惜萬物愛惜地球。祭祀普及化成為信仰,信仰傳承衍化成「土地神」。這就是「鶴樂郎與客郎」的中心信仰。

        在《三五曆紀》成書之前約400年,閩越國歸降漢武帝,納入漢朝版圖(西元前110),遣散所有越國皇族後,「閩人」奏請漢武帝:五夷君代表土地神,是地方的信仰中心,皇帝祭祀五夷君,代表接納古越人』。按古禮,皇帝只祭祀社稷(天地),宗廟(祖先)五夷君既是土地神,祭祀不違古禮,為收攬古越人心,漢武帝決定親臨祭祀(史記)記載.漢武帝曾以乾魚祭祀五夷君 (閩人隨葬品以乾魚為主 ),從那時起,「閩人」全面自認是漢人。可見五夷君在西漢便已存在,而且香火鼎盛,至於盤古開天傳說的起始年代,應當更為久遠!

        「閩人」出現在武夷山活動的時間甚早,大王峰18處遺跡,保存崖墓20多具船棺。這些棺木經抽樣二刳(兩副棺材)測定,距今約3,7503,295年。有人指稱,是「閩越人」葬俗所遺留。依史籍,距今約2,500年,勾踐七世孫,越王・無疆楚威王所殺,越國亡。部份「越王族」由浙江會稽海遁,經越遷山(今福州・長樂市)入閩。越人在閩地北部定居下來後,與當地原住民逐漸融合成閩越人,才建立了閩越國。從崖墓到越人入閩相距約1,000年,崖墓與閩越國根本扯不上關係。

        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福建三明市. 萬壽岩,便發現古代「閩人」活動,留下約120m2的鋪石地面和排水溝等,距今約4萬年左右重要遺蹟,考古學家認為是「人類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

        後來,距今約17,000~13,000年,在萬壽岩臨近100km奇和洞遺跡,發現9個堆積層,含有3個文化,最底層再次發現「人工鋪石地面和水溝」、比萬壽岩新增火塘,開始炊篡文化。第二層遺蹟依然有火塘、又新增灰坑,集中廢棄物焚化的淺坑、開始環保工作。第三層出現房址、灶台等遺蹟。

        早年來台墾地的先人,房舍前廣場及四周排水溝,都是用石頭鋪排構成,灶咖有龐大的灶台,灶咖後門外一定有灰坑,以利處理廚餘等,證實「閩客」重要文化,源自萬壽岩奇和洞「閩客」文化最少已歷13,000年歷史,比中原五千年文化更早。請参閱:考古遺跡印證:閩客民族起源】

        萬壽岩奇和洞文化傳承可知,上古時代「閩客人」居住在大山洞裡遮風避雨,死後無法挖掘地穴(尚未進入鐵時代),所以將屍體裝入船棺,置放在不堪居住的小洞裡。船棺就是獨木舟,人類早期,獵捕水中生物的載具,人類從使用石斧、就有能力製作獨木舟,船棺由製造獨木舟技術進化而來,樹頭大樹尾小,屍體頭向樹頭、腳向樹尾,獨木舟加蓋的棺材,「鶴樂郎」稱為「一刳」棺材。「刳」注音為ㄎㄨ,挖除木心的原木。後世發展成,底板是厚木板,兩側板及蓋是圓弧型,這種文化,60年代以前棺材店老闆,就能說清楚講明白。

        「閩客」土葬過程,最後進行「出山」儀式,送棺材前去掩埋,掩埋地點須請地理仙仔看「風水」,找個好地理,以利庇蔭子孫興旺。這種堪輿行為源於古「閩客」人「出山」前,必須派人尋找乾燥通風的小山洞,以免泡水屍臭經久不散或稱陰屍,不利子孫。堪輿就是古「閩客」的「看風水」。

        那些被安置在小山洞船棺,原來都是山坡被覆著,就像近年的山坡地墓葬區。每年一次的汛期,偶遇洪災暴發,上有暴雨沖刷,下有洪流濤洗,土石山坡逐漸流失而下降,原先山坡被覆的小山洞及船棺,隨土石流流失,山坡下降至靜止角止,留下岩石山壁,岩洞及洞內船棺裸露,成為崖墓。崖底貼著下降的土石山坡,崖壁再次出現既通風又乾燥的小山洞,後人繼續利用岩洞或岩縫墓葬,成為第二層崖墓,以此類推產生更多層次崖墓。

        看官可以在網路資訊,蒐尋「崖墓」照片,最高層崖墓高差較大,若干高差下方的第二層船棺,高差相差不遠,第三層以下概同。依據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目前尚存僅有崖墓20多具船棺。可見洪水沖失的懸棺有數千之多。

        後來,人類越來越多,崖壁岩洞及山洞,不容易找,春秋末期(約公元460年;距今2480)前後,淬火煉鋼技術已經普及化,堅硬鋼鐵器材出現,才有岩壁鑿孔能力,所以崖壁上開始產生契入式木梁支撐,富有人家,便採用木梁懸棺。木梁支撐的懸棺,就比較不規則。

        懸棺葬遺跡,歷經科學調查,鑑定存在年代;最早是,福建.武夷山崖墓距今約37503295,沒發現木梁支撐的懸棺;其次是,.江西.龍虎山崖墓距今2790~2423年,只有少量木梁支撐懸棺這兩個遺跡,僅五夷山與龍虎山分隔,直線距離約110km,以平均存在年代計算,相差最少916年。廣東崖墓類似.江西可見,不論是葬俗或是土地神信仰,都是以福建.武夷山為中心,由於山地丘陵約占90%所以向外擴展緩慢。到距今約2220年以後,才擴散向廣西、雲貴、四川、重慶、兩湖等地區,越遠出現的越晚,全數在五嶺以南古越人的領域。

        「盤古開天」的傳說,從懸棺算起,距今約3750年,奇和洞文化算起,最少距今約13,000年,因為那時,「閩客」已經具備,創造的生活必需品的智慧,構築房舍、灶台、石鋪地面、排水溝等滿足生活需求,自然會對天地萬物生成感到好奇,「盤古開天」便在茶餘飯後,被創造出來。無論山神、河神、土地公、地基主、土葬所祭祀的土地,都是禮敬土地,符合今日「愛地球」議題。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x7613&aid=151043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