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武帝為何賜死司馬遷
2021/01/05 14:54:38瀏覽362|回應0|推薦4

漢武帝為何賜死司馬遷  (原標題被埋沒扭曲的歷史)

       儒家各種思想,博大精深,無疑可以創造祥和安樂社會但涉及史前人事物傳說,對「時空、地裡」條件的衍化,不求慎解,扭曲史實文化。這種典籍,以「史記」為代表,司馬遷蒐集諸子百家傳說與古籍,以孔門典籍為本撰著史記」,簽呈漢武帝御批,卻被賜「死刑」,因為「史記」埋沒並扭曲了漢、越土著史前文化。此後各朝歷代史官,大都由儒家獨佔並以「史記」為圭臬。以致被扭曲與埋沒的史前史,得不回歸正傳,殊為遺憾。

最早古人類遺跡分布的區塊  

迄今出土,最早遠古人類活動遺跡,以河為界,被分隔成為四個區塊

1.     黃河流域~南岸;上陳遺址,距今約212萬年。

2.     黃河流域~北岸;西侯度遺址,距今約180萬年。

3.   黃河以北   東北;河尼灣遺址,距今約200萬年

4.     長江中游~南岸;巫山龍骨坡及湖北建始人兩遺址,相距僅約60km,距今都在215~195萬年間,視為同一人群(以下簡稱巫山人遺跡)

5.     長江下游~南岸;繁昌人字洞遺址,距今220~259萬年。

 

地形隔閡 

自古境內,被高山峻嶺及寬幅江、河、湖分隔,以今日資料探究,遠古人類活動範圍。

a.     秦嶺山脈~東西走向,長1600km延續到華山、嵩山。寬200300 km,海

20003000m這障礙直到公元475年,秦國國力強大,蜀國使臣歷盡險阻艱辛由漢中出發循「祁山道」繞道甘肅隴西攀岩涉水到達甘肃天水進入秦國進貢,此後,秦國歷代為兩國貿易軍事利益開始找尋翻越秦嶺道路直到338年秦惠文王即位後始展開築路工程,前317開通世界最早的「褒斜棧道」才由關中翻越秦嶺到達漢中

b.     長江~上游江寬:40m至100m,下游江寬400m至1000m

c.     黃河~上游河寬:200m至300m,下游河寬1000m至1500m

d.     淮河~上游河寬:200m至300m,下游河寬1000m至1500m

e.     洞庭湖及鄱陽湖,將長江南岸分隔三段。

        要跨越這些寬幅水際,必須具備可操控的渡水載具。原始人,最早涉水載具是獨木舟。繩索」發明以後,發展成竹筏」及木筏」,依然無法橫渡幅寬湍急的水流,即使順流漂渡,到達下游對岸,也無法逆流渡回,在陌生環境難以生存。使得兩岸人群,無法交流溝通。

 

渡江工具的發展

麻繩是人類最先製造的繩索」,眾多考古並未出現繩索」遺跡,卻在陶器紋飾中所在多有江西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中的陶罐碎片,最早具有條紋的陶罐,年代約公元前1.3萬年。而所外表具有繩紋的圓底據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代製品。福建龍巖市象湖鎮奇和洞遺址,也發現,公元前7000—5000年代的陶器紋飾有斜向交錯繩證明江南地區,最早公元前13000年發明繩索」,最晚在公元6875年代已廣泛使用竹筏」及木筏」應該應運產生

靈寶西坡遺址,發現公元前3900-3300年間的麻布」碎片江蘇草鞋山出土的,公元前3600葛藤織物」。意味已進入麻繩編織麻布」的時代河南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公元前3500年的絲織物殘片,代表手工織布」技術已臻成熟,自可編織能承受風力的「風帆」。所以「風帆竹、木筏」(以下簡稱帆筏) ,最晚在公元前3500年開始,長江黃河兩岸文化才可能開始交流

黃河流域中原文化

歷史從黃帝開始黃帝的身世應由華胥氏說起,現在的西安藍田華胥孟岩,有華胥陵華胥溝華胥渚的現場,華胥氏一生活動在這個地方,死後葬在此地。傳說華胥氏踩到大腳印,育有伏羲女媧兄妹,華胥鎮除了有華胥渚等…還有女媧谷鍊石台等相關地名遺存。但是伏羲氏出生地,卻遠在向西約400km隴西成紀 (今甘肅天水市)華胥氏家族活動範圍,成為華胥氏國度

在大腳印(母系社會)時代,還沒有婚姻制度,同母異父並不稀奇,兄弟姊妹共同生活,只有性別倫理未明,所以女媧與伏羲結合,並無亂倫之議於是少典、炎黃兄弟,一代一代傳承,華胥氏家族,便是上陳遺址古人的後裔同地區內,當然還有其他氏系,尚未出走的上陳人」後裔,華胥氏族之名為代表,就是「華族」

《左傳》記載,前525郯子(「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的孝子),訪問魯國時,討論古代帝王,稱軒轅氏為「雲師」,以「雲」為名。當時孔子只有26歲。韓愈《師說》載「孔子師郯子」。

 可考文獻,黃帝之名,最早出自東周戰國~晉國人・尸佼(前330歿)依據傳說,撰寫150年以前孔子與學生的對話尸子·神明》: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

由此可知前525以後,才由孔子及其學派,型塑創造「黃帝」之名。俗語說:「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以斷代工程推估,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年3月3日-前2599年歿)。 

 公元前4000~3300年代,河南靈寶北陽平遺址和西坡遺址區域,以「軒轅台」和「鑄鼎原」為中心,面積在10萬m2以上的大遺址,有連綿53處之多的陽平鎮一帶,規模之大,被認為符合中華文明大爆發的景象,也才能代表「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3900-3300年)的繁盛。根據近百年的考古結果,被認為和黃帝有關的遺址,西坡大墓葬的墓主,是身高約1.65m,年齡35歲的男性。從墓葬的規格可以看出,應該是位5000多年前的一位首領。根據姬英明先生考察過的幾千俱上古人骨骸,超過七十歲的就一位而已!六十歲的都很少,大多不超過50歲。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墓葬的墓主趨向為軒轅黃帝斷代工程推估最少早600中國號稱的傳人,但是西坡並沒有發現」蛛絲馬跡。


秦嶺山脈為界的長江中游北岸漢土著

華山」正南,就是秦嶺山脈(含武當山),隔漢水便是大巴山脈大巴山南麓才是長江上陳人遊獵擴展生活領域向南受秦嶺高山限制,向北遇到黃河,只有向東沿黃河順流而下,出嵩山進入平原丘陵地帶,黃河淮河間擴散,向東達山東江蘇,向南進入江漢平原

依儒家撰史邏輯黃帝統領姬水部落為姬姓,炎帝統領姜水部落為姜姓,漢水流域就該稱「漢地」,那麼入江漢平原的上陳人後裔,則稱為「漢土著」。屈家嶺遺址出土了大面積的人類居住遺蹟,如房屋、墓穴等,經碳14測定,建造年代距今約4600年至5000年;天門石家河古城~年代为距今4600~4000年;這些「漢土著」遺址都比黃帝早千年至數百年,他們也是上陳人另外不同世系的後裔;春秋時代,卻被華夏民族稱為蠻貊民族

 傳說中第一代神農氏.伊耆石年,嘗百草,後來在漢江南岸.大巴山東麓湖北省與重慶市的交界處神農架,教民稼穡、救民疾夭漢地土著尊為「藥王」・因涉及教民稼穡」(教民播種栽種適時成熟採收製藥) 為後世尊為第一代神農氏

歷史上認為,項羽劉邦漢地」封「漢王」,目的邀把劉邦困死於「漢地」,劉邦當皇帝後國號「漢」,後人稱「漢朝」。漢武帝以後,鄰邦稱「漢國」,漢國人被稱「漢人」,鄰邦仰慕者皈依為「漢人」。其實,劉邦不一定是「漢土著」,但可確定,他是楚國統治下,文化及血緣與「漢土著」, 最少是經過800年融合的「政治漢人」。打敗項羽,漢朝統治下,原屬戰國其餘六雄領地內人民,成為「新政治漢人」,漢武帝以後天下大治,因仰慕而皈依者,成為「皈依漢人」。總而言之,漢人是上陳人後裔,但上陳人後裔不一定是「漢人」。

 

漢地最早政權

依據歷史記載,江漢平原及長江流域最早建立的政權,算是西周初期,「熊繹」建立的「楚國」。「熊繹」之曾祖「鬻熊」,約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便主張政施令天下福者之道」,是史上最早提倡「道學」之人。比春秋時代的道教「道祖」老子,早約400年以上,深得周文王賞識責其輔佐政務,使得萬民歸心。但周文王任用太顛、散宜生等能人,並無「鬻熊其人。另有一說是「文王的火師鬻熊子」(管理宮殿照明及材料,兼教民起火用火),無論是何身分,他都是文王身邊重要人物

文王國都・豐邑(陝西西安市東嶽廟),周國南疆為天然國界,當時尚無道路可翻越鬻熊是商王盤庚的孫女婿,算是貴族,而且擔任「王師」或「事王」,卻翻越秦嶺,遠赴漢水南岸荊山,娶漢地土著女子「妣厲」為妾,古代鮮有貴族娶賤民為妻妾,鬻熊取妾之事,違背了當代邏輯及地理隔閡。

「妣厲」生「熊麗」時難產,剖腹取子「妣厲」遂死。不久「鬻熊」亦英年早卒。「熊麗」生子「熊狂」,承父熊麗家業;「熊狂」生子「熊繹」。

 約前1035年—約前1021年在位期間,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南麓,舉行大規模狩獵活動時,「熊繹」以漢地土著身分,和他曾祖父一樣,再次翻越秦,去岐山周成王,擔任管理運輸分配「茅縮酒」職務,開墾山林的農家子弟,能隨意到陌生的官場取得工作,還偕同山戎酋長一起「守燎」(狩獵區外圍縱火使獸群向獵區方向逃跑)等雜役,並以古時代認為,可驅邪鎮煞的「桃弧棘矢」(桃木製弓、荊樹幹製箭)呈献天子,引起周成王垂詢。「熊繹」跟他祖父一樣神奇,庶民與天子間,就這麼容易相見,比今日民主時代,晉見總統更容易,天子也太平易近人吧!

 

其實「熊麗」的父親只是沒沒無聞的漢地土著,流浪來到荊山,與「妣厲」因緣分而結合,生「熊麗」時難產,按古代倫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妣厲」決定剖腹取子「妣厲」遂死。漢人以為邪煞臨身才會流產或難產,在墓葬時,必須驅邪鎮煞,以灌木荊樹之葉(樹葉長刺) 覆蓋傷口,巫覡施以神通完成功德。鄉民綿懷「妣厲」捨身救子,死後承受荊刺之苦,稱這個可憐的「妣厲」為「楚人」(可憐的人兒),不久父親英年早逝,所以沒人知道其父來歷。「熊麗」變成沒有父母的孤兒,鄉民憐惜「楚人」遺孤;由鄉民扶養長大成家立業。

熊麗」居住在荊山與睢山之間,「南條荊山」山麓(湖北南漳西北李廟鎮),在鄉民扶助下,克勤克儉開創家業。「熊麗」生子「熊狂」,「熊狂」生子「熊繹」。祖孫三代承祖基業,開僻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營有成,又受「妣厲」可憐「楚人」的庇蔭,在荊襄一帶,形成「楚人」氏族。

 約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鎬京(西安)遷都雒邑(洛陽),大封諸侯。當時,秦嶺山脈淮水東西一線以南地區,被中原認為是蠻貊地域,沒人敢或意願接受封賜,周成王深感南方空虛威脅,聽說漢地土著有「楚人」氏族,風評良好,在漢地頗具影響力。為了安邦定國,決定親善昭和,封「熊繹」「子」爵,賜古越地區南蠻化外之田地,居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

「熊繹」獲得鄉親支持,接受封賜立國,為感念曾祖母庇蔭,便以「楚」為國號,建都「丹陽」。版圖北以秦嶺山脈淮水東西一線為鄰,南無疆界。到春秋時期,諸侯爭地,前689年,楚文王丹陽遷都,定都於(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 江漢平原境內

據傳說,「熊繹」之曾祖「鬻熊」乃顓頊後裔,依世系排列: 顓頊(公元前4383)→老童→重黎→六子鬻熊→熊麗→熊狂→熊繹(約前1042年—約前1021年間建國),經歷3300年,共只傳七代,每代需活480歲,這種傳說,顯得撰史者勉強牽扯「熊繹」先祖來自中原,支持共同祖先說法。

    楚國屈原(今湖北秭歸),在他﹤離騷﹥裡,開頭便自我定位:「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自稱是古帝高陽顓頊的後裔。因為「屈原」並不是「楚人」氏族後裔,所以屈原是楚國的政治人,也是「顓頊後裔。但不能反證「顓頊」是漢人。

 

西侯度人後裔文化
       公元前4383年,黃河北岸~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在還沒有「風帆筏」年代黃河兩岸無法交流跡應該是西侯度遺址的後裔包括房基、窖穴和墓葬。其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的東西兩側分別龍」虎」圖案迄今為止發現的,遺存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符合《大戴禮·五帝德》「顓頊乘龍遊四海」記載。「中華第一龍」墓主顯然是顓頊也有學者認為,墓主身高體壯,乘龍騎虎,應為戰神蚩尤。但蚩尤黃帝不同年代,如何在「涿鹿之戰」打敗擒殺蚩尤,不論墓主是否為顓頊蚩尤,都比黃帝嫘祖最少早400

以時空地理認定西水坡遺跡確定是西侯度人後裔,進入「風帆筏」年代後,才被命名夏部落樣還有更多西侯度人後裔,游牧生活到達黃河下游北岸,河北邯鄲為中心、北至邢台,南至河南安陽區域聚集,兩岸交流後,被命名成為商部落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周朝以前,黃河流域城有三個政權,「華族政權」「夏族政權」及「商族政權」,其餘鄰邦都是未開化的蠻貊野人。「華夏」指的是黃河南岸上陳人後裔「華族政權」與黃河北岸西侯度人「夏族政權」及「商族政權」融合的民族

古籍紀載顓頊父親是昌意昌意黃帝嫘祖的次子,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顓頊顓頊黃帝嫘祖的孫子

 還沒有「風帆筏」時代西水坡遺最少經過近九百年以後黃河兩岸才可能開始交流顓頊蚩尤部落的傳說故事才可能傳入南岸再經中原傳說七百年多年,「中華第一龍」的先人已經淪落成孫子或則被打敗擒殺。

 

還有很多比濮陽西坡跡更早公元前約7000-前5000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裴李岗文化;前6000年-前5500年,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文化;前5800年-前5400年,甘肅及陝西西部.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 等他們的住宿、生活陶器用品、生產石、骨、木質工具、美化的玉石藝品工具文明程度一點也看不出比較落後但他們都沒涉及政治所以都被歷史棄頭掐尾給埋沒了

長江中游南岸巫山人最早遺跡 

巫山龍骨坡文化綿衍,就地勢向東,長江順流而下,經宜昌市進入長江南岸澧陽平原中部,水草豐盛獵食謀生容易,開創漢水流域原住民的國度。而向西長江逆流而上,進入四川盆地,開創古蜀國度,東晉常璩撰寫華陽國所在地。也就是中原人所稱蠻貘地區。

澧陽平原中部及四川盆地。公元前7000彭頭山文化時期;湖南西北部澧縣澧陽平原中部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的「城頭山古城」.文物遺存有:

1.     刻有「×」上下加ㄧ橫「字符」的青灰色「碗」及當時女巫配載的「小型穿孔石棒」;這兩件遺存物,證實當代已開始使用第一個符號,此後當然會有文字出現

2.     小型穿孔石棒;是古代代表「巫覡」身份的飾物・「巫覡」是涉及靈魂的宗教醫療專業,從事診斷人體和精神病痛,進行藥物和精神醫療的行為,他們以神通和靈界、鬼魂溝通,祈求指點草木石水等藥品,佐以某些動物肉類或蛋類遂行治療。女為巫、男為觋。對古人類而言,「巫覡」就是現代的醫生,由於具備解決人們病痛的醫療專業,成為人們病痛追逐對象,所以「巫覡」往往成為沒有制度的族群領導人,醫治成功人數越多,名氣越大,追逐的族群就越龐大,就像現代的名醫。

3.     公元前約4800年到4300江漢平原進入「土垣」堆築時期,最早堆築土垣,就是湖南「湯家崗遺址」,江漢平原可能屢遭洪災蹂躪,「湯家崗」屢次遭災,人畜產物損失最為慘重,只得求助最有名的巫覡「堯」,以神通祈求天神指示救難方法,於是開創城外取土堆積「土垣」阻水,因此形成城外環壕,未夯實的堆積土方,只防大雨災情。但是遭暴雨沖刷時大量流失,洪水照樣入侵。湯家崗遺址可能就是「鯀」第一次治水,開創築城衛君,建郭護民先例,卻成失敗的遺存。

              長江平均流量是黃河的11.7倍:就連上游金沙江平均流量也超過黃河的1.7,如此懸殊的差距,上古水災發生地區,不辯自白。長城謠:歌詞中「高粱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說明黃河流域少災殃,何來治水之說?歷史把「鯀」治水定位於黃河洪災治水,甚至於給予因失敗被放逐的評判,當然找不到治水遺跡。  【筆者在109年9月6日發表鯀禹治水與百越的藕斷絲連」文中,誤以申遺成功的中華第一城,就是「開創築城衛君,建郭護民所構築,沒有發現,還有更早的「最早的城市」(公元前約4300年) 尚待申遺,在此特別向讀者致歉。】

 

4.     經過湯家崗構築失敗,「土垣」技術由堆積土方,進化為分層澆水夯實抹平,使「最早城頭山古城」得以保留至今遺址在高出四周平原2-4m的矮崗上。古城面 積7.6萬m2,護城河面積達到了15萬m2迄今斷恒殘壁牆體寬25-37米,高2-4米。城址殘存較好,在外圍挖掘取土,形成城外護城河,所挖掘的土壤,用來夯築城牆,留下四面向出入口為城門。此後「城頭山古城」這種構築「土垣」的技術,流傳遍佈長江流域,「天門石家河古城」、「荊門馬家垸古城」等等,綿衍成為長江流域城郭文化。進入風帆筏時代後,更流傳到下游長江三角洲,如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2300年)

5.     公元前約4300年構築祭壇,「城頭山古城」歷經暴雨洪災,成功阻水於城郭外,人們想起那位神通廣大的巫覡「堯」,便發動構築祭壇,祭壇在建造之前,地面經過徹底清理,然後先鋪墊一層陶窯的爐渣碎片,再鋪一層較為純凈的黃褐色土,祭壇面層由純凈黃土鋪築,逐層夯實而成,從建造程序慎重其事,可知古人對建設祭壇的虔誠。後世巫覡把那位道行通天「堯」。推崇為天神「堯」變成管理人間善惡的天神就是漢人最早的「天神

6.     公元前約4600-4000,開發稻田文化期,考古發掘出三遍古稻田,稻田西邊有人工開鑿的水塘、水溝等灌溉設施,這是現存世界最早、水稻田及灌溉設施。漢族相傳,神農氏發明木製的耒耜,翻土、泡水、打爛,在高含水量的泥漿上播稻種,水中移植的方法開創農耕,被漢族土著尊為「神農大帝」,每年4月26日定為「神農大帝」萬壽,定期膜拜。時至今日,台灣尚有61座「神農大帝」宮廟存在。

後來中原地區也出現「神農氏」、「藥王」、「五榖王」、「五穀先帝」,五穀的說法,最早見於孔子言論彙編的《論語》,五穀指(黍米)、(小米)、(大豆)。根據《大戴禮記的記載,五穀是)、黍、稷、麥、菽。因為孔子是北方人,不吃稻米。所以「五榖王」、「五穀先帝」是中原的「神農氏」。由存在地域而言「藥王」與「神農大帝」隔著長江,以執業屬性而言醫療與農耕不相干,顯非同一人,儒家卻把「藥王」「神農大帝」與「神農氏、「五榖王」、「五穀先帝」混為一談。

 

越南人的傳說記載,越南人是神農氏後裔,其實是種水田的「神農大帝」後裔;越南傳說神農氏帝明婺仙女鴻龐氏,獲封為「涇陽王」,統治雲南地區,國號「赤鬼國」。「涇陽王」娶「龍王洞庭君」之女,生子百人,為了拓展版圖,留下50子隨母,由長子貉龍君「雄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涇陽王」帶領另外50個兒子遷居南方,另建立越南國;此後貉龍君被稱為「百粵之祖」。越南鴻龐氏,存在於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實際上,帝明神農氏第四任君主,與「涇陽王」時差約1700年,越南學者追朔歷史時,只依據中原古籍,擇取比黃帝更早的時間。

 

日本信奉神農,尤其商、醫師攤販,在東京湯島聖堂神農節,中國古籍紀載,秦始皇徐福領500童男童女,海外求仙丹,求不到仙丹,回國是死罪,於是留在日本定居,徐福成為他們的「神農」與「藥王」,徐福山東人,帶去的是中原「神農」與「藥王」,他們種的是五穀不含「稻」。另有日本學者指出,他們種稻的祖先,來自長江中游不知名的地方。

 

7.     古城出土的玉器不多,共計10件玉器:都屬於大溪文化時期(公元前約4400年-3300年)的玉器。大多是頭部裝飾。江漢平原不產玉,可能是產玉地區部落交易或貢品,間接證明當時社會,已存在貿易與政治行為。

8.     古城陶窯群,考古發現了10座大型陶窯,密集分布於城中心區域,可見陶器製作,已經專業化;大型陶窯集中之間,互相聯繫互相配合容易,並標註字符管理,已經陳現古社會裡的統治作為。城內土地使用,是經過詳細規劃,陶窯位處市集中心,顯然當時,「最早的城市」就是江漢平原區域內,生活用陶器生產基地,兼市集中心。這一切證明「最早的城市」的規模遠超過部落,領域也不是城邦可比,根本就是「國」。只是社會秩序,由巫覡仲介神靈所領導,只能說唯「智慧高、能力強者」馬首是瞻,無法得知統制者世系,更無傳世幾代問題 

 

              長江中游南岸,還有更多遺址,湖北石首走馬嶺遺址城垣周圍有清楚的護城河遺蹟,城西南護城河與上津湖相通。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基址,房子為多間式,每間面積10-18平方米,這種大房子的發現在長江流域原始社會遺址中尚屬首次。

 

長江下游江南古越文化

繁昌人字洞遺址,原始人逆長江而上,受鄱陽湖(雲夢)沼澤區阻礙,向北受長江又寬又急水流限制,原始人只能向東、向南遷攜謀生,發展成江南古越人文化聚落。

1.     公元前7000—5000年前福建龍巖市漳平市象湖鎮奇和洞遺址,與「城頭山古城」年代相當發現有火塘、灰坑、房址、灶、排水溝等。居住地坪陳現砂土及土鋪墊整平夯實而成,地坪上,尚發發現殘缺木架泥;石器磨制技較為成熟;陶器紋飾有斜向交錯繩紋、刻劃紋、據齒紋、戳點紋、印紋、指甲、陶器及藝術品等豐富

2.     公元前5560至公元前4600年: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出現大量燧石打制石器以及桿欄式建築遺存。欄桿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進行重力建築及大量生產稻穀。

3.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500年浙江杭州餘杭良渚街瓶窯鎮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委員會,於2019年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中華第一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良渚遺址範圍,內分布著135處遺址;遺址的核心,包括位居內城中心的莫角山台地,宮殿區及其南側的皇墳山台地、池中寺台地。由內而外依次為宮殿區內城、外郭城址內台地的堆築高度從宮殿區、內城至外城郭逐步降低,顯示出高低層次分明的階級,代表此城曾擁有一個,號招能力強大的王朝,才能指揮龐大工匠及勞力,完成城國建設

古城外圍有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足以稱霸古代水利工程界。

   谷口高壩~共有6條,分為東西兩組。壩體均選在山谷的最窄處建造,自然山體相連。壩體長度約50-200m,壩頂海拔高度25-40 m,相對高度10-15 m,每組各自封堵一個較高山體中的較大谷口,四季調節灌溉及日用水。

   山前長堤~長堤全長約5km,壩寬20-50 m,壩頂海拔高度12-20 m,相對高度2-7 m。攔截山坡下洩水流,匯集導向溝渠。

   平原低堤~堤體長度約35-360 m間,壩頂海拔高度約10 m,相對高度約6 m,屬於護民的郭,用於汛期阻擋洪災導水低流。避免洪水入侵田園。

   「中華第一城」展現一個古代大規模王城的樣態,顯示被視為蠻貊地區,古越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存在王朝;整個良渚遺址範圍,就是一個城國的規模,城郭的建設及水利系統構建工程,所需求的人力及史前時代的工具,足以震驚當代朝野,從此流芳百世,而此水利系統構建工程,分明就是此城國核心權力所規劃、動員施工完成。歷史上,除了約3000年後李冰父子構建的都江堰外,唯大禹治水才有此偉大成就,而且會稽山大禹陵墓,就在良渚古城東南約100km,足見歷史所謂的「夏朝」與「大禹」並無關連都城「中華第一城」便是大禹政權的都城。難怪歷史學家,翻遍黃河流域,找不到大禹治水遺跡。

    如果江漢平原湯家崗遺址是「鯀」防堵治水,失敗的遺存。「中華第一 城」便是大禹治水成功遺跡,存在年代相差最少約1300年,「鯀」「」難為父子。另姬英明先生對古人骨骸壽命考察,大多不超過50歲;而傳說堯118歲歿,舜101歲歿,禹53歲即帝位享壽68歲等,表明「鯀」奉「堯」命治水」奉「舜」命治水堯禪讓舜是虛構

 

遺跡印證的巫覡文化

道教創始人–東漢・張道陵(34年-156年),豐縣(今江蘇徐州市豐縣),在漢地,官任巴郡・江州令(今重慶市),為官清正、公私分明後來因為當朝宦官外戚專權,民間反抗情绪激烈,政令經常推動困難,巫覡」又反應:古時民間事務,透過有道巫覡,承天意而行事,無往不利,所以漢地自古無官衙,自從漢中設(秦),才有貪贓枉法出現

  張道陵認為巫覡文化就是「無為而治」,於是棄官學道四川成都西約70km鹤鸣,結合巫覡」撰寫道書24,以老子道祖尊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經典,設立太上老君神殿,教授道德經,這是最早的修道」,信徒學會符錄、祭祀儀軌,便可以燒符念咒之水,供疾苦的人,洗、敷、飲方式,消除身心疾厄,解決民間疾苦信徒修道需繳五斗米學費,被普羅大眾戲稱五斗米道」就是道教前身
        張道陵道法,源「城頭山古城」築壇祭「堯」以來,漢地」祈求解決人間疾苦,成為巫覡文化重要活動之一進入風帆時代後巫覡文化傳入長江下游繁昌人後裔古越地域被認為能驅逐,所以天下,社會祥和因制水成功能制服水中鬼魅精靈;古越人把人的疾苦歸納為來自天,於是堯、禹變成天水三個境界的神祗鶴樂人稱「三界公」,客家人稱「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五斗米道」延續境界神祗的巫覡文化,作為請神驅鬼消災解厄的神祗。後來道教變演化成三官大帝進入曆法成為上元中元下元三節。

 

        歷史用黃帝的世系巫覡文化的史實去寫牛頭不對馬嘴的史籍,使中華民族歷史錯亂五千年。考古挖掘的遺蹟,還原巫覡文化開端的「巫覡祖師」「堯」才夠資格當中華民族共同祖先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x7613&aid=1551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