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11 07:35:35瀏覽587|回應0|推薦3 | |
考古遺跡印證:閩客民族起源 台灣漢人的起源 許多文章指稱台灣漢人,源自中原漢人多次南遷。中原指河南為核心,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以上各省有各省語言及腔調,卻沒有任何一個地域講鶴樂話或客家語,雖有腔調差別,但其語言基礎卻與中原各地相差甚遠。 「鶴樂郎」是國民政府治台以前的「閩南人」自稱,民國以後,政府因「鶴樂郎」自認來自彰、泉都在閩南地區,就以「閩南人」稱之。後來發現「閩南人」自稱「鶴樂郎」,諧音為「河洛人」,就以為「鶴樂郎」起源於「河洛地區」,即河南省洛河匯入黃河的三角洲,大約洛陽~鄭州間地區,「河洛地區」都是講河南話,就算有所謂「唐人故里,閩台祖地」的固始縣也不講「鶴樂話」。「河洛人」取代「鶴樂郎」,顯然很有政治色彩;「客家人」來自廣東・梅州、潮州、惠州、福建・汀州、彰州,而「客家人」自認「客家祖地」是福建寧化縣石壁村。所以「客家人」祖先源自中原的說法,其實欠缺關鍵性證據。
萬壽岩遺跡揭露閩客文化起源 近年來大陸因全面建設,開發出許多遠古遺跡,揭開許多歷史真相。福建就有被列為考古的萬壽岩遺跡,證實20萬年前的土著文化,福建的閩客人祖先有密切的關係。 萬壽岩遺跡坐落福建三明市(閩中偏西北),一座石灰岩岩山,屬於三明鋼鐵廠的石灰岩礦基地。 據考證記載,萬壽岩生成約在2億年前,岩體內有20多個大小不一的溶洞,洞洞連通。主要洞口由「船帆洞遺址」、「靈峰洞遺址」、「龍井洞遺址」等組成。靈峰洞出土了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距今18.5±1.3萬年。船帆洞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下层距今約4萬年的地層文化,另有石制品 300餘件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年代距今約3萬~2萬年。 1989年,萬壽岩的溶洞裡,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確定距今1萬年以上。 1999年,船帆洞洞口又發現「一條水槽(水溝)」,洞穴裡由洞外搬來大小差不多的石塊,鋪設成「石頭地坪」,面積多達約120m2。該處,可能原來是低窪積水,挖了一條水溝排除積水,地坪依然潮濕泥濘,遂自洞外搬石頭鋪設防潮,經鑑定,這是4萬年前的遺跡。是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人工鋪設石頭地坪,和居住處所外圍的排水溝,有考古學家認為,「石頭地坪」堪稱「人類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後世「石頭地坪」被閩客文化廣泛運用,應是閩客文化的起源。
奇和洞遺址位於,三明・萬壽岩南方不到100km處(閩中),年代稍晚於萬壽岩,距今約1.7萬年~1.3萬年。該遺址,共有九個堆積層,其中自下而上共有三個文化期: 最底層文化,發現有比精緻的「石頭鋪面」,石頭大小慨同,較扁平或單面扁平石面向上,這種文化明顯傳承「船帆洞文化」。後世,遷台先民,再次運用於開墾田地,農產品曝曬脫水「石頭坪」廣場,如曬衣物棉被、醃菜頭、醃大黃瓜、醃酸菜、曬菜及豆乾、鹹肉、鹹魚等。 最底層及第二層均發現「火塘」遺跡。「火塘」是爐灶的前身,用三块石頭組合,架空陶鍋,中間地面挖溝架設柴火儲存灰燼,鍋底空間燒火烹煮食物,餘火木炭灰燼,在寒冷天氣,都被保留夜晚取暖。 第三層的「火塘」已衍化成石頭疊砌灶台,內襯煤矸石,所以灶體龐大。後續發展成,以泥巴為黏結及表面裝飾材料,這是在西元前1.1萬年以前,其他任何考古遺址・未曾發現的遺跡。遺址西南4公里村名「灶頭村」,可能是最早發明用灶的地點。「灶頭」閩南發音「灶陶」,「灶」國語鶴樂語同音,「石壁民系」發音「仄ㄊㄧㄡ」,腔調不同,基本發音,相同證明「灶』發源於閩中。而且可能是「鶴樂郎」發明的。「灶』的發明,讓人民全面熟食熟飲。大幅改善全家人健康,後來道教尊為灶神、灶君,每年農曆12月24日送神日,便是送灶神回天庭述職,元月4日迎接灶神回宅坐鎮,祭祀時間祭祀方式各地區不同,但閔客兩族群至今猶保存灶陶公文化。 第二層及第三層發現「灰坑」,「灰坑」就是古人廢棄物處裡坑,舉凡丟棄菜渣、廚餘、廢棄家具、清潔掃除的垃圾等,垃圾聚積數量多時起火燃燒,以前,台灣每家每戶或每個家族,都有灰坑處裡廢棄物,大部分是靠近廚房或菜園。後來社會轉型,人口越來越集中,1984年,政府才訂定「都市垃圾處理方案」,都市垃圾才開始集中掩埋。1991年內湖垃圾焚化廠,才開始高科技處裡。 隨時序由「奇和洞」,向南距漳州市約200km,向東南距泉州市約250km,向西北距石壁村約270km。遺址處於「鶴樂族群」(靠海)和「石壁族群」(靠內陸)地理中心位置,「遺址文化」在「鶴樂」和「石壁」兩族群衍化傳承,應可證明,「鶴樂郎」與「石壁人」起源於萬壽岩,在閩中一帶繁衍綿延,至距今約1.7萬年(西元1.5萬年),最少向南擴展到奇和洞週邊地區。 福建漳州、廈門、泉州、莆田沿海活動的人,言語中常出現「鶴樂」的話語,例如表達那東西叫花生:「鶴樂ㄊ搗」;表達某人名字「一耶《ㄇ一ㄚˊ》」「鶴樂阿珠」,他父親叫勇阿:「因阿巴鶴樂勇阿」;表達地名那裡叫九份:《ㄏ一ㄚ 》「鶴樂高分那」;甚至口頭語:「鶴樂馬席」等等。外人總聽到他們話語中帶有「鶴樂」,故稱他們是「鶴樂郎」,其語言稱「鶴樂話」。而傳說客家民系的中心地域,「客家祖地」也在福建寧化縣石壁村,但被命名「客家人」之前,無從追查其土著名稱,暫且稱為「石壁人」,其語言稱「石壁話」。
西元前306年「楚破越」,越國從此衰微,公元前222年秦滅楚,越國完全滅亡。「於越人」流亡至閩地,這是中原貴族後裔,首次與當地的土著閩客原住民,共同生活相互同化,形成閩越部落,後來建立「閩越國」。主要成員,「鶴樂族群」已繁衍擴散福建、浙江沿海地帶;「石壁族群」分布於福建寧化縣石壁村、汀州、贛州(江西省南部)間。 到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構建王城,成為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轄境南界南海國北境(福建九龍一帶)、西達鉛山 (今江西東北部),北至東毆國南境泉山(江蘇徐州)。 「無諸王」死後。西元前155年,「郢」奪取了王位。「閩越國」成為漢朝東南方最強盛的國家,周邊各國皆臣服。 前135年(建元六年),「閩越王郢」發兵攻打南越國國都番禺(今廣東廣州),「南越王趙胡」求助漢廷。漢武帝派遣使者招撫,還沒抵達,「郢王」之弟餘善,趁機與大臣合謀,擊殺「郢王」,然後接受漢武帝招安,漢武帝論功行賞時,因餘善「弒君不忠」,故冊封未參與入侵「南越國」,閩越國・繇君丑為「繇王」。但越國臣僚士族勢力,大多支持餘善,形勢所趨,漢武帝為安定南方,只好再冊封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一同統治閩越國;從此,閩越國一分為二。但餘善對漢武帝不得已才冊封自己十分不滿,之後便有諸多違逆不服。 繇王・丑死後,居股繼承繇王,成為繇王・居股。前110年,繇王・居股與建成侯・敖合謀,刺殺與漢朝作對的東越王・餘善,向漢軍的橫海將軍韓說投降。漢武帝詔:「東越險阻反覆,為後世患,遷其民於江淮間。」閩越國滅亡,閩中地區重回土著狀態。從此納入漢朝版圖。至西元220年止漢朝滅亡止,漢朝統治共330年,歷經六七世代。從此土著「鶴樂」和「石壁」兩族群,成為漢族中的南方少數民族。
「給客制度」首創於三國時期,曹操為招攬人心,確保官員忠誠,對有功官員獎賞,實行一套賞賜土地、耕牛以及勞動人力的制度,例如,欲關雲長投效帳下,三小天一宴五天一大宴,贈赤兔馬、披風送別等施恩予關雲長。後來呂蒙破曹兵取廬江,孫權賞呂蒙,「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三國後期,「給客制度」正式形成。到了西晉時期,朝廷明確規定,各級官吏,按照品級占有田地,不課租稅,並庇蔭親屬、門客、佃農、奴僕等,免除租稅、勞役、兵役。這制度,使農民百姓為了免除艱苦勞役、凶險兵役,故爭相投靠士族,使士族實力強大,朝廷勢弱,皇權旁落。 西晉(西元311年)「永嘉之禍」,在316年,匈奴攻破皇城,西晉滅亡。氏族王導推舉皇族旁系的琅琊王・司馬睿,獲得江東豪強支持,奮起率中原士族臣民,南逃至建康(今南京)即位,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317年)。山西、河南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等大量人口,為避匈奴迫害,追隨士族南渡至長江中下游,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區。氏族們按照西晉規定的制度,趁機招納門客、奴僕、佃農,大肆圈地,以圖東晉政府資產登記時,就地合法。 晉元帝深知,按西晉制度,官吏,按照品級占有定額田地,其餘庇蔭的人數沒有員額約束,造成氏族勢力強大朝廷勢弱,皇權旁落。知為了充實帝王政治實力,安撫並管理氏族,頒詔新的「給客制度」。 新「給客制度」便是,按照品級定額占有田地,並分別限定門客、佃農、奴僕人數,超額的田地,歸屬朝廷,編餘人員遣散,除徵繳租稅,還負擔朝廷勞役、兵役之苦。這些四路八方追隨士族,卻遭編餘遺散的庶民,既無田又無地,生計無著成為遊民。不得已再次循水、陸兩路向南遷移求生。這是北方漢人,首次向少數民族地區遷移。 依水路遷移者,大都散佈於福建莆田、泉州、金門、廈門、漳州等,沿海「鶴樂語系」廣大地區。遷入人數不多又散布範圍廣,對土著社會並未照造成影響。陸路方面,長江中游南遷進入贛州(江西省南部)一帶,長江下游南遷進入福建寧化縣一帶,「石壁語系」地區,只有小部分進入「鶴樂語系」地區。他們告訴土著,他們是「給客制度」的莊丁佃農,被新「給客制度」遣散,流落江湖,但求安居樂業。這些從黃河中下游沿岸,操不同口音,隨氏族遷移長江中下游,輾傳來到「石壁 語系」地區。對土著而言, 因「給客制度」新來客,置產成家被稱為「客家人」。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不同腔調語言,進而分別融入土著語系,形成各種不同客家腔調語言,經世代交替,成為混血的土著。「客家人」成為「石壁語系」中的特別族群。 此後,兩個語系,雖經歷相同的時代變遷,但所居地理位置不同,遭遇不同命運,以下按時序,分別敘述「鶴樂民族」與「石壁民族」歷史。
三百年後,西元669年,唐高宗・李治時期,泉州至潮州一帶,藍奉高、雷萬興、苗自成等人興兵作亂,稱為「蠻獠之亂」。(說明:唐代,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 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人,奉命平亂。陳政率領河南・光(今潢川)、申(今信陽)、蔡(今汝南),五十八姓將校,三千六百府兵入閩,平定「蠻獠之亂」。後來連同隨軍眷屬,都在閩南落籍定居。 西元677年,陳政歿,時陳元光21歲。奉詔繼任漳州刺史,繼續平定「蠻獠」,並積極建設地方。陳元光認為僅憑以武力鎮壓,是「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而且「誅之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盡徙」,「功愈勞而效愈寡」。於是奏請在(今)泉州、潮州間設郡縣,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 西元686年,唐垂拱二年,陳元光奉准,以漳水(今九龍江)為名,建州是為「漳州」,下轄漳浦(原閩越國轄地)、懷恩(原南越國轄地)二縣,治所在漳浦縣(今福建漳州市雲霄縣),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 此後,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邊陲。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把大力引進中原文明制度,治績顯著為鄉民愛戴。 BC 711年,陳元光在平蠻戰爭中陣亡,鄉民感恩陳元光,建立漳州,創造社會安定,開發漳州豐功偉業,建廟祀奉為「開漳聖王」。其實陳元光先祖是今河南固始縣人,並不是土著鶴樂人。所以鶴樂人祖先來自固始是為誤導。「開漳聖王」並非鶴樂郎祖先。
黃巢之亂促成「客家民系」為官方名詞 唐・僖宗時(874年),王仙芝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次年,私鹽商人黃巢等八人在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起兵,響應王仙芝。 878年三月,黃巢軍進攻汴州(今開封)、宋州(今商丘)二州失敗,轉戰衛南、葉州、陽翟(今河南轄內)等地無功。不得已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攻下饒州(今江西鄱陽縣)、信州(今江西上饒)等。同年十二月,進入福州(今福建),人民為避戰火,沿海鶴樂郎遷移沿海島嶼。石壁郎向南遷移廣東廣西,黃巢軍轉入廣東・攻克廣州,後續向廣西雲南挺進,叛軍所至,石壁郎難民到處躲避,促使後來的石壁族群,散佈福建江西兩廣雲南各地。在石壁族群「給客制度」創造了「客家人」,黃巢之亂卻迫使「石壁族群」,因逃難也變成「客家人」。此後「客家話」成了「石壁語」的代名詞。
東晉王導的後代王審知,為瑯琊王氏士族,世代居住瑯琊郡(今山東瑯琊縣),其五代祖名王曄,為「固始令」。因「民愛其仁」,被當地百姓挽留,最終定居於固始。父親王恁,為當地一個富有的農民。兄弟三人,王潮(又名王審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個。 唐朝末年(874年),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王緒,呼應「黃巢」為首的民變,散家財起兵,攻陷壽州,隨即攻陷光州(今河南信陽市)。當時王潮是固始縣長史,三兄弟號稱「三龍」。他們被王緒擄獲,委任王潮為軍正,主管糧草之事,得到部下的擁護,三兄弟皆受重用。881年,三兄弟成為王緒軍中將領。 後來王緒聽信方士讒言,變得多疑猜忌,常因細故斬殺能臣。王潮深恐一不小心,引殺身滅門之禍,遂說服「前鋒將軍」發動兵變,將王緒擒獲捆綁之,王緒不堪其辱,自殺身亡。 隨後,王潮舉薦「前鋒將軍」為主帥,「前鋒將軍」推辭,拔出寶劍插在地上作為神位,諸將跪拜,向天祈禱神諭明主,相傳,輪到王審知跪拜時,寶劍從地上躍起。眾將信服,擁戴王審知為主帥。王審知敦請長兄王潮為帥,自認副帥。眾將信服王審知明禮義守倫常。 885年,應泉州人張延魯等,要求王潮率軍出征泉州。翌年(886年)八月,攻陷泉州。王潮奉詔任泉州刺史。王潮三兄弟治理泉州期間,「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之」。 898年1月,王潮去世,王潮臨終遺曯,三弟王審知繼承,泉州刺史兼威武軍節度使。 907年,朱全中篡唐,廢唐・哀帝,逕行稱帝,建立「後梁」,於909年分封賞爵,冊封王審知為「閩王」(諸侯國),王審知名正言順建立「閩國」,建都長樂府(今福州市)。 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統治福建期間,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儘量避免戰爭,並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又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 925年12月30日,王審知在福州逝世。因王審知三兄弟,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福建人尊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尊長兄王潮為「威武尊王」「廣武尊王」、次兄王審邽為「泉安尊王」,視為鄉土神明供奉,合稱開閩三王。
結論 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三州軍隊入閩,58姓將校3600府兵及隨軍眷屬估計1000人,總數不過5000人,都不屬於河洛地區人,都是用湖南土話不是鶴樂話,王審知三兄弟承接王緒軍隊,王緒是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在壽州號召成軍呼應黃巢民變,所以王緒軍隊大多是安徽人,距河洛地區更遠,都講安徽土話不是鶴樂話。「開漳聖王」「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等,都不是福建土著祖先,他們是中原朝廷,派駐地方的管理官員;固始縣是,陳元光父子及王審知三兄弟血系鶴樂化的後人「祖地」,不是「閩台鶴樂人祖地」。 至於福建寧化縣石壁村,被客家人認定為「客家祖地」,那麼「客家人」以福建土著為依歸:來自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者,自然歸化石壁族群。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