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鯀禹治水與百越的藕斷絲連
2020/09/06 08:18:04瀏覽481|回應1|推薦3

鯀禹治水與百越的藕斷絲連

「古越族」的由來

         當大陸地區尚處於部落時期,中原地區部落對嶺南,因高山峻嶺隔絕。嶺南人只有人群聚落,聚落裡有「頭人」沒有首領,「頭人」在特定時間內,依循慣例或彙聚群眾意見,推動某項公眾事或物,沒有決定權。中原人進入嶺南,找不到對話窗口。所以中原起初稱之為「翻越山嶺的人」,後來簡化為「越人」。「越人」聚落間,生活習性、語言各不相同,聚落眾多難以計數,故稱「百越」。《吕氏春秋》記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就是畫分中原與百越的界線:揚州~漢江五嶺一線為界,嶺南為百越地區。包含現在江蘇州以南、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等和越南紅河三角洲以北地區。後來中原「優越分子」認為,南方是化外地區,稱南方人為「南蠻子」。不論文雅稱「越人」、粗魯叫「南蠻子」,都代表中原人心目中「百越」人,文化落後地區,中原文献只以「古越族」記載。

 

「古越族」起源

        有人認為「百越的祖先大約於三、四萬年前前發源廣東一帶」,指的可能是香港.東灣仔北文化遺址。今日廣東境內,只有青塘遺址距今1.7萬年。而馬壩人只有6000年。

        然而廣東東北方~福建:三明市・萬壽岩遺址(鶴樂族),距今18.5±1.3萬年。西方~廣西境內:田陽縣和田東境内.百色盆地遺址,距今80萬年。柳江縣通天岩柳江人遺址(壯族),距今約6.7~22.7萬年,柳州市魚峰區(壯族).白蓮洞人・約5萬年前。

所以,「百越的祖先,「發源於廣東一帶之說需要更多更久遠的文化遺址証明。百越」地區內,最早人類遺跡,安徽蕪湖市繁昌縣「人字洞遺址」的文化,距今200至240萬年。

        既然百越」包含很多不同人群聚落,人群聚落間距離疏散,各部人群聚落,溝通形成的語言,自然不同,因此語言成為種族辨別的重要因素, 依據中共行政劃分自治區,僅雲南就有九個種族以上 (彝、苗、布衣、侗、傣、景頗、傈僳、土家、回、黎、壯)族以及被漢化的廣東客家族、福建鶴樂族,加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的地方語言土話,其實不枉「百越」之稱。


衛君安民築城的良渚古城」

        太平御覽·記載:「《吳越春秋》曰: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說明」是史上第一個築城衛君安民的創造人。

        在此之前,原始先民雖然群聚形成部族,並無防護設施。」將部族區分領導族群與部族民眾,分層保護,內城鑒於墊高一丈(等於一層樓高)的土台上,設部族議事廳堂(最早的朝廷),作為指揮中心,城內居住領導族群及眷署,以及守護安全的勇士,城牆外為部族百姓住宅、農耕田地、農具及生活器具加工產業,部族百姓生活圈外圍,配合地形建構四面環繞的「外郭」,有效抵禦猛獸、外敵入侵,並能有限度抵擋水患,保護百姓農工安全;」的城郭成為安邦定國的體現。所以堯封做了「崇伯」。

        衛君安民所築「城郭」,卻被考古挖掘發現,在長江南岸,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古城」遺跡,經鑑定距今5300-43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已申遺成功。「吳越春秋」作者東漢「趙曄」,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敘述春秋時期吳、越二國交戰故事。在地人撰述當地的歷史傳說,清楚敘述創建城郭的種類與用途,所以可確定良渚古城」遺跡,便是」的創作品。

        有關「良渚古城」遺跡請参閱:http://classic-blog.udn.com/wsx7613部落格【考古揭露的真相-黃帝消滅神農王朝自立為王】


堯政權中的「治水

* (以下年齡即時間,依據維基百科-鯀、堯、舜、禺等網頁資料推算) *

        約「堯」在位61年前後,洪水泛濫影響百姓生活,「堯」徵詢四岳等人治水人選,四岳等人推舉「鯀」,「堯」以如「」治水不成,將敗壞宗族聲譽。但四岳等人據」有築城衛君安民」之能,堅持推薦鯀治水其實「鯀」五世祖是「顓頊」,所以「鯀」擁有軒轅黃帝與嫘祖嫡系血脈,受到四大部落擁護。鯀的特殊庇蔭及創造城郭的功績,已經使「堯」統治權受到強大的潛在威脅。「堯」自不願」累積功德於天下的機會,四岳堅定舉薦下,堯才不得已任用「鯀」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還沒有成功。

        從「鯀」治水到如今,超過4000年,每個朝代都在治水,水災也從未間斷,要如何才算治水成功?如何算治水失敗?傳說當初擁護「鯀」的四大部落,為施工先後及配水利益,發生爭執磨擦,給擁堯派一個好由頭:鯀治水不成,百姓苦之。

        在位第70年時,與四岳等人討論選擇繼承人,徵詢眾臣那位能承天命繼王位?正值「鯀治水不成」問題待處哩,突然提出選擇繼承人,四岳等臣僚當然知道,堯意在擇人懲處,都以鄙陋無德推辭,隨後推舉年方30的「虞舜」,試「舜」五典百官。同年透過「虞舜」治罪「鯀」於羽山(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 流放或被誅殺。此後20年舜的試官,天下咸服的局面,才有此後代行共主8年,後繼位的機會。


兩件青銅器證實大禹治水事跡存在

        依據史籍,商朝甲骨文是中原歷史文化的起步,應該或多或少,會有追述直前「夏」朝文化的記載,最少也會有示意的符號,如「」之城郭或」之移山導水等,甚至留下遺跡,但迄目前,尚未發現關於禹王的記載,卻在海外文物市場上發現,有關禹王的文物是遂公盨。可見此物一直在人間流傳。

        傳說,遂公乃虞遂的後裔,曾被商湯(約前1600年)封於「(今日河南省淮陽縣),西周時又被封於遂國 (今山東寧陽西北),商、西周兩代前681年,被齊國所滅

       虞遂立國後,青銅鑄「(盛裝五穀糧食圓形容器,今為飯桶或米麥缸)表彰先祖「」開創農耕,解決萬民生計,銘文記載:「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這是最早記載「禹」受命於天,敷土、浚川以治水。史書記載大多是依據此銘文。

        另一件大約1300年後,(前770年)秦襄公在西垂」秦國開國。為祭祀宗廟所鑄造「簋」 (盛五榖祭祀或宴客器皿,圓為「簋」、方為「簠」,今為飯碗、餐盤)簋蓋鑄铭文,颂讚祖先功德,铭文:「丕顯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這是記載,彰顯先祖伯益助「大禺」治水彪秉功業,庇蔭姓子孫,如今才能開國創業,並勉勵後世子孫,奮發治國永續經營。

        兩件青銅器證實,大禹治水事跡存在,銘文都說受「天命」,可見當時並無帝、君、王之稱存在。


「古越族」衍化形成越國

        依歷史記載,夏朝少康時代,為了依禮年節祭祀先祖大禹,指派庶子(民間私生子)「無餘」,進入「百越」地區,會稽 (浙江會稽山一帶)看守先祖大禹陵墓。「無餘」帶來中原文化,受到當地「頭人」重視與支持,逐漸形成部落,少康政權稱為「越部落」。到西周時期,無餘後人以夏裔受封「越王」成「越國」。這是「百越」第一次納入中原歷史的政治實體。

        這個故事,存在時空人際關係的矛盾。夏人,是地區第一個古代人群或部族,活動於今中國河南河南山西山東一帶,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夏人始祖。禹於向東巡狩,至今日浙江紹興郊區會稽山時駕崩。因此會稽山麓有大禹陵浙江不但不是夏人活動範圍,而且遠隔安徽江蘇全境,何況當時,會稽山還是化外百越地區,部族首領巡狩境外地區,脫離一般邏輯。依照古代祭祀禮儀,庶子不能確定血緣,生不得入祠堂祭祀,死後祠堂不立牌位接受後代祭祀。


長江黃河洪災比一比

        2020年6月8日入梅至7月12日共34天,長江流域多地強降雨引發水災,汛情嚴重,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超過1998年洪水位,破歷史高峰。據統計,至少有「27省市」受災,受災人數已近3400萬,受災面積約1,80.90. 萬km²將近台灣人口1.5倍。1998年6月1日至7月7日共37天,長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為331.9毫米,「29省(區、市)」受災,受災人數達2.23億人,釀成4150人死亡。以上兩次洪災,發生於資訊發達的近代,由兩次留下「27、29省市」受災記錄,程度還僅次於1954年。長江每次洪災之嚴重,才叫民不聊生

       有人說,長江在隋唐以前沒有洪災,因為長江中游,兩湖 (湖南、湖北 ) 含洞庭湖到江西鄱陽湖間,原來是一片沼澤,史稱「雲夢大澤」,對上游汛期山洪,有足夠吞吐調節作用。

        但考古資料說明,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洞庭湖周邊、八十壋遺址的發掘,獲取了距今8000年前後的稻作農業文化遺存的資料。可以耕種稻作農業遺址,代表「雲夢大澤」沒有想像中,大的能消除洪水。再說調節洪水,能吞也必須吐出,下游地區洪水涇流量並沒有減少,只是時間拖長罷了。

         另外,江西上饒萬年縣・仙人洞及吊桶環遺址,鄱陽湖區域,挖掘出上下兩層,下層距今約15000—20000年存在大量存在野生稻。上層距今約9000—14000年;有多数野生稻,也發現有人工载培稻的扇形体,兩層間,夾著洪災帶來的淤積層。福建龍巖市漳平市象湖鎮・奇和洞遺址,距今約17000~13000年。最底層發現有人工石鋪地面、火塘和水溝,第二層遺蹟有火塘、灰坑,出土有人類牙齒,第三層由房址、灶台等遺蹟,出土有3具人類顱骨,三層間,夾著洪災帶來的淤積層。還有更多遺蹟可資證明長江洪水不少於黃河。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喇山脈,在青康藏高原環繞,流向黃土高原經河套,直到洛陽才流出山區,所以黃河洪災與改道多自鄭州起,黃河下游涉及今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北部、河北、山東西部,受災面積約43km²,僅占長江受災面積約24%。但是古籍經典,只記記黃河成災改道,長江洪災從缺。


結論

       以上,長江水患,比黃河更嚴重數倍的環境背景,杭州市餘杭區,考古發現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跡。至今仍有大禹後人看守的大禹陵,距古城僅約60km之遙等證據,足可認定鯀禹是古越族,治水是治長江水患。因史學家眾口鑠金,長江發生具歷史價值的故事,用傳說移植成發生黃河,截斷古越族臍帶,令鯀禹成為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北川縣),或居于崇(今河南嵩山一带)的中原人。好在走過必留痕跡,以藕斷絲連形容確是恰到好處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x7613&aid=150261233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10 13:13
精心高明的探討推敲,使「百越」出落的清晰美妙。👍👍👏👏👏
照此邏輯和考究,臺灣的所謂渡海來的漢人,自然而然溯到百越,也是族繁不及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