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28 11:03:50瀏覽687|回應0|推薦2 | |
考古揭露的真相-黃帝消滅神農王朝自立為王 公元前約4300年前,除浙江餘姚市,長江南岸平原地區至舟山群島在河姆渡文化中,「神農氏族」農耕工具演化成「木耒骨耜」,耕作變得更容易,農耕文化在長江中下游,逐漸擴散。 (詳如http://blog.udn.com/wsx7613考古揭露的真相-炎帝與神農) 公元前約3300年前後,浙江太湖周圍地區,已經成為「神農氏族」大本營,氏族頭領「伊耆石年」,在杭州市餘杭區,太湖周圍地區瓶窯境內,構建了最具代表性的王城,開創神農王朝,遺跡被譽為「中華第一城」。「伊耆石年」就是「嘗百葯」那位「神農氏」,也是「帝王世紀」所記載「神農王朝」的第一位「炎帝」。良渚古城已在2019年7月6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古城包括: 1. 莫角山台地,大型宮殿基址,台地面積約30公頃、高9~15米,內城總面積約300公頃,外築寬約20~60米的城牆。 2. 匯觀山外城,面積約500公頃,由17處斷續分布的人工台地構成。城址內台地的堆築高度從宮殿區、內城至外城地勢逐步降低,顯示出依次遞減的階級。宮殿區屬王室及指揮中心議室殿堂,內城居住氏族管控族群,外城居住農耕族群。 3. 瑤山墓地,占地面積66.56公頃,包含正南北方向方形的祭壇,墓葬位於祭壇的南側,分兩排排列,其中南排7座,北排6座。祭壇代表屬於王室向南祭祀場域,墓葬推測,南排是歷任帝王7座,缺少最後一位帝王「榆罔」,北排是歷任王后,缺最後太后及王后兩位。因為王朝滅亡前,還沒死亡,未及墓葬。 4. 谷口高壩占地面積136.41公頃,6條水壩,壩體長度約50-200m不等,相對高度10-15m,各自封堵一個谷口。 5. 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占地面積349.24公頃,外圍水利系統的一部分,壩體長度約35-360m不等,壩頂相對高度約6m。山前長堤全長約5公里,由東至西分為三段。壩寬20-50m,壩頂相對高度2-7m。在長江與杭州灣間,水網密佈的地方,「王城」外,山谷間,有層次構建高壩、低壩、長堤等,宮殿基址也是堆砌高9~15m台地,其目的,自然是預防水害。這種治水方就是公元前2100年「鯀」治水的方法。但比「鯀」治水早約1200年。 6. 良渚文化平湖莊橋墳遺址,發掘出約前3000年前的兩件石鉞,刻有疑似原始文字,正面6個字刻痕較淺,風格略有不同外,其餘刻字的方法基本一致,可看得出刻字筆順及方式,已有程度上的規範,是初具系統,略為成熟的文字,已經脫離「陜西半坡文化」及「河南二里頭文化」等陶符的符號模式。這些文字與甲骨文一樣,只是象形文字。被認為是「良渚原始文字」,可能是1400年後,約前1600年「甲骨文」的起源。黃帝右史倉頡,受九黎巫教尊崇鳥、獸、動物影響,循「良渚文字」象形軌跡,首創了「鳥跡書」。成為倉頡造字之說。 據「帝王世紀」記載,「神農王朝」第一位被稱「炎帝」是「伊耆石年」,依序「臨魁」、「承」、「明」、「直」、「釐」、「哀」、最後一位被稱「炎帝」是「榆罔」。一共傳位八代。 「神農王朝」的滅亡 在眾多傳說或神話故事中,僅以「神農氏」與「炎帝」兩個名詞神格化,掩飾近千年傳位八代的「王朝」,卻找不到突然完全消失的原因。在此之後的馬橋文明,卻發現相似的建築獨特基床,顯示出,工匠傳承跨世代建築原理及技術,證實絕非自然災害所致。當代黃河中下游有兩個超強部落,應當與「神農王朝」消失有關聯。史官為政權正當性,截略的部分,已經在遺址中揭露真相。 「神農王朝」王城位於長江南岸2、300km,杭州灣北岸,統治長江沿岸及沿海農耕地區。但是「神農文化」影響,遍及黃河中下游南岸,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地區大小各部落。 「有熊部落」首領軒轅氏在「神農王朝」末期崛起,勢力範圍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以西地區。 「九黎部落」只是九黎勢力範圍。分佈於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九黎自古以來就存在於中原地區,並不是種族部落,而是宗教文化綜合名稱。他們信奉巫教,女為巫、男為覡,雜拜鬼神,尊崇鳥、獸,奉為祖先或是部落圖騰。由華族部落首领伏羲女蝸以「龍」為圖騰,部落命名「有熊」,然後少典、軒轅世襲圖騰。神農王朝傳位八代,以「牛」為圖騰,可見九黎從上古便存在於亞洲大陸,族群尊崇鳥、獸不同,便是不同部落及祖先。巫觋從事巫醫、請神驅鬼、喪葬祀等事宜,散佈在各大小部落中(今日台灣依然存在巫觋及巫醫、請神驅鬼理念)。「九黎部落」是族群由巫觋領,形成強大部落。九黎以東夷(山東地區)為大本營。最早提及九黎是《國語》:「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神農王朝」「九黎部落」「有熊部落」三大部落分別盤據南、北、西三個地區,洽似三國時期,東吳、北魏、西漢三角鼎力。 崛起前的蚩尤,仰慕「神農王朝」文明進步、糧食豐足、一片榮景。投靠「神農氏」以求發展,故以「神農氏」圖騰「牛」為圖騰,其勢力因此擴張到山東、江蘇、河北、河南。此後蚩尤水漲船高,崛起成為強大部落。 此時,「有熊氏」權力中心在「軒轅之丘」即今河南新鎮,蚩尤的壯大,嚴重挑戰「有熊部落」安全。蚩尤以「牛」為圖騰,「有熊氏」遂對「神農王朝」發動「阪泉之戰」,經過三次激烈的戰鬥,「有熊氏」戰勝了「神農王朝」。阪泉在河北九黎勢力範圍,榆罔卻大敗虧輸,後人美其名稱部落聯盟,其實是投降歸附「有熊氏」,從此「神農王朝」覆滅。好戰的蚩尤本來就對榆罔諸多輕眛,此後蚩尤強勢凌駕榆罔,不服有熊氏統治,於是展開九黎獨立戰爭,「良渚之戰」(這是歷史故意漏記的戰役)奪取王城。但北方人的蚩尤,對農耕發達大米為主食的南方,興趣缺缺,所以洗劫掠奪「良渚王城」後棄置,成為如今古城。《史記》僅以炎帝被蚩尤所敗記載。「良渚文化」便從此消失。亡國之君榆罔,帶領殘餘將士部隊,逃往「軒轅之丘」尋求「有熊氏」協助復仇,史稱為「炎黃聯盟」。 此時,「有熊氏」對「蚩尤」的壯大,如芒在背。發動涿鹿之戰,於公元前2689年擒殺蚩尤。12年後,榆罔歿於公元前2677年。 由榆罔存歿時間點推算,榆罔不是死於「阪泉之戰」,也不是死於蚩尤所敗的戰役中。但可確定的是「有熊部落」消滅「神農王朝」稱帝「建立「黃帝王朝」,良渚王城被蚩尤消滅,如果以國家傳承論之,只是朝代更替的現象,歷朝歷代都是這樣。但論及開國元勳,還是應該從「神農王朝」第一位被「炎帝」的「伊耆石年」開始。而不是黃帝。「伊耆石年」建立「神農王朝」,比軒轅稱帝早約500年。 考古揭露的真相 1. 炎帝與黃帝不可能是兄弟:黃帝由伏羲起傳位四代(伏羲、女蝸、少典、黃帝)。炎帝傳位八代。足見軒轅與榆罔各有其父母,一個是北方人吃麵食,一個是南方人吃大米無疑,榆罔並不是「少典與有蟜氏」所生。 2. 以炎帝稱呼榆罔,其實榆罔只是神農氏族「炎帝」的後人。以「炎帝」善火耕論之,應該是約公元前1萬年左右或稍後,為了栽植水稻,首先以火焚燒清除,開創水稻農耕之始,那一位「善火耕者」,他也就是神農氏族的先祖。連嚐百葯的「伊耆石年」稱炎帝,尚覺逾越。 3. 古時「帝」指最大最有能力的天神,能開創萬事萬物的神,炎帝指開創用火的神,所以尊「善火耕者」為「炎帝」似尚未及意。黃河中流,山西運城市風陵渡鎮-西侯度遺址~發現距今180萬年前(有說170萬年),發現燒過的動物骨骼、角和牙齒等用火的標誌。長江上流,雲南元謀上那蚌村-元謀直立人~發現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前左右,發現有「許多炭屑和幾塊黑色的骨頭,元謀人用火的痕跡。考古揭露,170萬年前中國地域,已不止一個地方用火,「炎帝」應該用以指那些不同地域,創造用火的天神,才更適宜。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