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09 16:21:39瀏覽428|回應1|推薦2 | |
茶的起源 中國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人說,唐人煮茶、宋人點茶、明人泡工夫茶、清人蓋茶、近年更有奶茶、珍珠奶茶,可見茶不但是日常必需品,而且有歷史是一種文化。 童年被阿嬤背到茶園,他們去採茶,我被安置在相思樹下,自謀遊戲兼顧茶壺,傳遞茶汁,茶喝完沒茶喝,渴時,阿嬤叫我(含採茶工)嚼茶葉解渴。長大用玻璃杯或磁杯泡茶,後來改用小型陶壺或茶碗泡茶,小杯喝茶;做生意學時髦,泡茶道招待來客;退休了用小茶壺泡大杯喝,養生。閒著沒事,想起到底是誰發明喝茶? 一、嚼茶葉時期: 田螺山遺址考古發現,約西元前5000年~3500年田螺山遺址(浙江餘姚市三七鎮相岙村),掘出疑似人為種植茶樹,樹根和茶壺形陶器,不論當時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是否真實。茶樹根已在相岙村田螺山繁植,因為茶樹以壓條法繁植。 傳說,「神農氏」嘗遍百草,經常誤食藥草而中毒,也可能是旅途中,天氣炎熱缺水而中暑,有次採藥病了,不論中毒或中暑,來到茶樹邊,看到烏龍茶嫩芽清脆美麗,禁不住去採來嘗試,葉子經齟嚼,先苦後甘,生津解渴,不意病痛卻改善了,所以「神農」認為茶葉是解毒藥品。此後「神農氏」採藥途中,遇茶則採,以備解毒、解暑之用。(筆者小時曾嚼茶葉解渴,所以深信此傳說的事實。)如果「神農」指的是一個人,那麼「神農氏」應該是指傳說時代,經過血脈相傳的子子孫孫,以及醫藥脈絡的徒子徒孫。嘗遍百草是經過世代師徒傳承彙整的結果。相傳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著作中醫理論《黃帝內經》,不論何時何人成書。可確定,傳說時代,已有眾多採藥族群,具備豐富的藥性運用知識,「嚼葉吃茶」解毒、解暑、解渴已成族群採藥須知。嚼茶葉時期持續漫長的傳說時代。 二、煮茶時期:以茶葉烹煮成羹湯而飲。 女蝸鍊五色石補天是神話,就現實而言,鍊五色石,應是陶土經過窯燒,變成石質的瓦罐器皿,也就是說女蝸發明窯燒技術,開始使用瓦罐容器,展開炊爨儲藏行為,才能煮水煎藥,所以煮茶時期,最早不早於女媧時期。 1. 煮脫水生鮮茶葉: 醫療族群行醫,必須將採集之藥草,透過煎、煮、搗成藥汁液,才能進行醫療。而備來解毒、解渴的生鮮茶葉,隨旅行時間流逝,已漸漸脫水而軟化,齟嚼缺少生鮮多汁口感,於是以煎煮藥材方式,以水煎煮脫水茶葉,嚼茶葉連湯喝,也有解毒、解暑功能。這便是,嚼茶進化到煮茶的原因,繼「嚼葉吃茶」的習慣,還是「嚼葉喝湯」謂之吃茶。河洛人至今仍稱「呷茶」、「系茶」。 2. 煮乾燥茶葉: 茶葉長期脫水而乾燥,經水煮散發出芬芳清香,入口甘甜生津心曠神怡。煮後茶葉渣,難以嚼嚥,故只茶湯喝。這種茶湯是專業醫療族群創意產物,產生在傳說中的時代,根本無法考證出自何人?出於何時?但無疑這種產物,已由醫療轉化為養生的功能,流傳進入宮殿,商賈不足為奇。 三、製茶時期:: 茶湯清香可口,商賈開始想方設法,導入市場營利,自然需求儲藏耐久,不變味,所以必須加工製茶,早期製茶生鮮茶葉經陰乾,脫水至適當含水量,莖葉均軟化,加工前再加以炒熱,早期用布包裹以手、腳搓揉,工業化後以機器搓揉,至莖葉出現濕潤顏色並結成立狀,然後用大鍋炒乾,工業化後以烘乾機烘培,製成乾燥茶粒,出爐同時可加入不同香料,如茉莉花、玫瑰花等等。煮茶、泡茶時,也可加入少量鹽、糖、其他調味料,不吃茶渣,只喝茶湯,謂之喝茶。但是人們並沒有忘記,嚼茶時期的吃茶功能,於是將烘培炒乾的茶葉研碎成粉末,煮、泡茶粉末,謂之吃茶。後人感念「神農」發現茶葉,祭祀「神農」便以茶葉作為祭品。後來演化成凡祭祀,香爐前必備三杯清茶的祭品。 四、茶文化發展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克殷(滅商),因宗姓姬在巴國,巴軍銳悍滅商有功,故賜巴以子爵。此後巴國以土產,丹、漆、茶、蜜等及其它珍貴產品進貢。周公輔武王及成王建立周代官制,形成「周禮」(朝廷人事編制),為管理各地歲收及收受貢品,收藏管理,六官分管六部:其中 地官司徒第二:「戶部」掌管戶籍和徵稅。轄下171單位,掌荼為其中之一。 掌荼編制: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計二十四人。「掌荼,掌以 時聚荼以供喪事。」茶已是祭祀必需品 「尔雅」;中國最早的詞典,列出了茶。「尔雅·釋草;荼,苦菜」。「漢書」只記錄《爾雅》三卷二十篇,而無作者姓名,有人猜測:「周公著爾雅一篇,(即是註解周禮六部各單位職掌相關事物),而後世所傳三篇「爾雅」,可能是孔子及儒家弟子所增。 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赋家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人。作品《僮約》買奴才契約,約定奴才工作範圍,包含「舍中有客,提壺行酤(買酒),汲水作(井裡汲水),滌杯整案(洗净酒杯茶具清潔桌椅)」,「烹茶盡具」(備好洗净的茶具,煎茶,奉茶,收拾洗净茶具),「武陽買茶」(到武陽,今四川成都彭山县双江镇去買茶葉)。 由《僮約》。可知武陽是四川茶葉集散地,也證明巴蜀(四川)產茶,巴國受賜子爵,每年進貢茶葉並非杜撰,朝廷編制掌荼當然合理。當時茶已成祭祀必需品,在某些進貢產地區域,已有可控管的人工烖植茶園,並建立戶籍和徵稅資料,諸多史蹟證明,早在周朝(西元前1045年)以前,「呷茶」就已普及民間。 |
|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