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1/03/04 15:44:15瀏覽9466|回應3|推薦77 | |
由於都市的發展,士林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宅快速地消失了,福國路裡原有的施宅已經改建為大樓,士林夜市中的潘宅雖名為市定古蹟,放著在塵囂中頹敗。洲美近百年歷史的三合院、四合院全部被推平,移做科技園區。當然此間尚有些典型的閩南式農舍,如前街裡的賴姓三合院、原住民公園後方的擇善居,還有外雙溪流域山裡的一些農舍,不過古蹟的地位無法與施宅與潘宅媲美。 士林超過百年而建築優美的古宅,僅存於士林芝玉路上的曹氏古宅群。 得到系友輾轉介紹,認識曹氏古宅的主人,讓我有機會進入到古宅中訪問。承曹先生夫婦與唸國校的公子接待,帶領看看宅內外的情形,後來又得14號古宅的曹先生介紹,十分感謝。 曹氏古宅在芝玉路一段十四號至二十八號間,這裡在陽明山的山腳,古稱「石角」,靠近芝山岩。報導說:「開台祖曹文哲於十六歲離開家鄉至大石角拓墾,乾隆中期建一座三落大厝,稱頂厝。其弟曹文諒隨後建一座二落大厝,稱下厝。」主人拿出厚厚一冊紅皮的族譜,可見曹姓族人的歷史淵源。曹氏古厝可以追溯兩百多年的歷史,由於福建漳州曹氏家族來士林開墾後相當富有,據說從「石角」起,士林半數農田都屬於曹氏家族的,所以曹氏古宅應該歷經多次翻修整建,不見得全是兩百年前的原貌,這不妨礙曹氏古宅群是士林僅存最優美古老的民宅。 走過芝玉路一段,最醒目的是14號的門樓,門內是三合院,就是閩南式的護龍式設計,正廳在中央,兩側伸出護龍,最前面有門樓。屋主說這裡一連幾號是「頂厝」。 門樓建築優美,最顯眼的門樓頂上的飛簷燕尾,可惜朝外的瓦片已經換成鐵皮,朝內的瓦片換成石棉瓦。門樓據曹先生說是常開的,門的兩旁有古老竣刻楹聯的地方,中間兩旁有一大塊木頭方塊,經曹先生提醒可能是小門的門臼,摸摸木塊的底部,果然有圓形的凹槽,地上應有石塊門臼,合為對外開啟的小木門,可惜腳部已不見石塊門臼。門裡上方門眉有兩方裝飾,半邊門扉尚存。除了門樓頂裝飾外,門樓拱上有著祥雲的紋飾,可惜幾乎破落難認了。 進門樓後,屋埕鋪上水泥,擺放著園藝植物,兩邊的護龍平房都經過整修,屋頂鋪上鐵皮浪板,以維持曹家最低度的生活空間,正對的是正廳。 正廳有三廂,中央是供奉菩薩神明的地方,主要木構。大門外相當古樸,木板的外牆面,有著精美的窗隔扇,可惜部分已經破損了,門外牆上裝飾著天書、寶劍、玉佩、天官鎖等灰作物件。春節後看到右方破損的窗扇更換過,顏色與圖案並不相同。神明廳也是全部木構。 曹先生還特別介紹這裡的老宅地基上都鋪著石板,老宅的內外,芝玉路鄰近房子的外牆、花台等處,常看到這些奇哩岸石,產自北投石礦廠的石英砂岩,是值得保存的地方特產。 曹先生說從14號起一連幾號都是曹家的,不過除了其中一戶外,其他房舍都擁擠在一起,巷道窄小,已經失去原該有古宅的風貌,當曹氏族人枝繁葉茂後,都需要搭建房舍居住,而這裡屬於陽明山禁建區,也只能如此克難了。 芝玉路26號年輕的曹氏夫婦接受我的訪問。這戶可能就是曹氏古宅的「下厝」了。大片平坦的屋埕停放著多輛機車,屋埕外沒有門樓,只有一整排的奇哩岸石板小矮牆。 正廳屋頂全換成仿古紅色的塑料瓦片,屋埕兩旁的護龍貼上磁磚,一邊的護龍屋頂也是塑料瓦片,另一邊屋頂還保留著真正的瓦片。正廳屋頂有鐵皮的燕尾,不像14號與28號還保留著原來泥塑的燕尾。 中間正廳,外牆已經換成水泥牆面,兩邊鐵窗,進入正廳,是供奉菩薩的地方,這裡的屋頂與牆面還維持著原來的木構,可惜腐蝕嚴重,還需要外加支撐的木柱。 在神明廳後方,才知道這裡還有一進,所以這戶古宅共有兩進,中間天井,兩旁屋子水泥砌牆面,鐵皮屋頂。正廳供奉著曹氏的祖先牌位,外牆還維持著古貌,紅色的磚牆,沒有14號精美的木製窗格。屋頂將瓦片換成塑料瓦片外,屋脊上還保留著泥塑的燕尾。大門上掛著曹氏堂號「礁國」,歲次戊辰年,最近兩個戊辰年是1868年(同治七年)、1928年(民國十七年,昭和三年),我不知道這片堂號匾額真正的年份,最少也有近百年歷史。 院子裡還有許多古老的家具、古井、石槽、石磚、大甕等器物,門臼還是石頭的。 隔壁28號,是一座相對完整的三合院,正廳三廂房,兩邊護龍,無論正廳與護龍屋頂都有燕尾,這是比較特色的結構,正廳似是木構,有木做的窗格,輔以紅磚牆,窗格沒有14號精緻,可能建造時間比較晚近些,大部分構件保存良好。前人曾經拍到門上有「相命」匾額,不知何解?近日已經不見這塊匾額了。 屋子外圍有矮紅磚牆,主人常不在,無法進入訪視。從旁邊的小巷穿過到屋子的後方,這裡有一株碩大的龍眼樹,傍著這老宅,可惜無法到更高處鳥瞰這群古老的民宅。 五十多年前,芝山岩附近都還是稻田,而今住商的發展,逐漸掩沒了農田,更掩沒了許多歷史古蹟,而芝玉路的曹氏古宅群是士林區僅餘的精緻民居,很具有歷史與傳統建築的意義。可惜,一街之隔,圈進於陽明山禁建區內,既沒有列入到市定古蹟維護,又不允許屋主們整建,據曹先生說明所有權人眾多,很難得到修繕共識。百般無奈,只得任風雨摧殘!這個全臺灣預算最寬裕的台北市,原來是一座沒有歷史感的城市! 參考資料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